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財經 > 外匯 > 外匯資訊 > 正文

字號:  

央行或重拳穩匯率 遠期售匯交存20%風險準備金

  • 發佈時間:2015-09-02 07:39:39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徐燕燕  責任編輯:王斌

  9月1日早上,市場傳播一份央行文件稱,央行將從10月15日起對開展代客遠期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收取外匯風險準備金,準備金率暫定為20%。

  記者就此文件真實性致電中國人民銀行新聞處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處,截至發稿尚未獲得證實。

  但是,此消息在網路傳開之後,半小時之內,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半小時內漲逾300點,漲幅0.46%。這意味著,人民幣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即期匯差縮小至450個點左右,而此前兩個交易日都在700個點以上。

  昨日,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如果此文件真實發佈,則是央行為調整人民幣貶值預期,打壓跨境套利的一記“重拳”。

  穩定人民幣匯率

  這份名為《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遠期售匯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稱,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設立“金融機構外匯風險準備金”專用賬戶,用於存放金融機構交存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當月外匯風險準備金交存額=上月遠期售匯簽約額*外匯風險準備金率。準備金率暫定為20%。

  上述文件稱,金融機構應在每月15日前將外匯風險準備金劃至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開立的外匯風險準備金專用賬戶,準備金凍結期為一年。外匯風險準備金利率暫定為零。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告訴記者,如果這一措施出臺首先是為了穩定人民幣匯率,特別是穩定預期。

  張禮卿表示,8月11日,人民幣中間價改革以後,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走勢有很多猜測,一些機構傾向於繼續貶值,有資本外流的情況發生。而資本外流的跡象,反過來加劇人民幣貶值的預期,這或許會形成一種交替發生的迴圈。“這個措施如果出臺,有助於避免趨勢的形成。而為什麼從遠期市場入手?重在穩定預期。”他説。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向記者解釋了這一政策背後的邏輯:“外匯市場的供求關係,不僅有即期的供求,還有遠期的供求。遠期的結售匯數據更能夠體現企業或個人對於人民幣匯率未來走勢的預期。”

  在國家外匯管理局按月公佈的銀行結售匯和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數據中,“代客售匯”就是遠期客戶從銀行購匯,這從一定程度上構成遠期市場人民幣貶值的壓力。

  管濤表示,市場存在人民幣繼續貶值的預期,為了鎖定未來購匯的成本,企業或個人提前買入外匯,跟銀行做遠期購匯,銀行簽訂遠期合約之後,在即期市場提前買入外匯,加大了即期市場外匯供求失衡的壓力。

  根據外匯局公佈的數據,2015年7月,銀行代客遠期售匯簽約1951億元人民幣,遠期凈售匯975億元人民幣。1~7月累計遠期售匯簽約11748億元人民幣,累計遠期凈售匯5182億元人民幣。所謂遠期凈結匯,就是銀行即期賣出外匯;遠期凈購匯,就是銀行即期買入外匯。

  對比之下,2014年7月,遠期凈結匯60億元人民幣。2014年前7月,累計遠期凈結匯3142億元人民幣。

  今年以來,隨著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增強,人民幣從年初開始存在貶值預期,到3月下旬,預期有所緩解,直到新匯改,人民幣貶值預期再度加大。這些變化也通過遠期結售匯數據有所體現,3月份遠期售匯簽約2323億元人民幣,凈售匯1588億元人民幣,一度到達頂峰,4月份有所下降,但隨後依舊逐月增長。

  “遠期購匯增多,資本流出壓力大。”管濤告訴本報記者,央行通過設立外匯風險準備金,相當於增加了銀行遠期售匯的成本,銀行會把成本轉嫁給企業,就有可能減少遠期購匯,銀行在即期市場買入外匯的壓力就減少了,即期市場的供求失衡壓力也相應減小。

  上海法詢金融資訊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金融監管政策研究專家孫海波告訴本報記者:“監管層擔心客戶遠期購匯行為將傳導至銀行間,遠期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增加,使匯率貶值預期形成負迴圈。”孫海波表示。

  減少跨境套利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政策有利於減少跨境套利,而這是資本流出、外匯佔款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8月28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和美元的全天總交易量超過600億美元,而在新匯改之前,這一數字通常在100億美元左右。業內人士估計,600億美元中,約1/4為央行單邊凈賣出美元,也就是説,對應的有同樣多的企業和個人凈買入美元。

  一位曾任職于某銀行金融市場部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儘管這其中,拿去離岸市場進行套匯的比例有多少難以推算,但總數據之大,必然包含了大量的套利行為。

  該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一直以來,被包裝成各種名目的非法套利行為一直存在。“我國資本項下未完全開放,但是經常項下是開放的,一些企業打著諸如‘設備進口’等名目,向銀行提出換匯申請,但實際卻將兌換的外幣拿去離岸市場換成人民幣,從中套利並與銀行‘分享’。”該人士稱。

  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末,央行口徑外匯佔款為26.41萬億元人民幣,按月下降3080億元;金融機構口徑外匯佔款為28.9萬億元人民幣,按月下降2491億元,均創歷史最大單月降幅紀錄。

  孫海波表示,跨境套利的核心環節之一就是可以順利在境內市場進行購匯操作。而遠期購匯的操作對客戶而言比即期更划算,因為客戶不需要向銀行繳納保證金,可以低成本運作。

  9月1日,在上述消息傳開之後,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半小時內漲逾300點,漲幅0.46%。上述某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這意味著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的即期匯差縮小到450個點左右,而8月30日、8月31日在700個點以上,説明若政策真實發佈,效果明顯,在離岸市場將人民幣貶值預期打壓下來。

  宏觀審慎機制可長期設立

  管濤認為,這一政策可以看作是用市場化的手段在特殊的情況下,調控跨境資本的流動。張禮卿則認為,我國資本項下總體趨勢是更加開放,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放棄任何形式的監管。

  央行行長周小川此前多次表示,我國的資本項目開放,是“有管理”的開放。只是這種管理是宏觀審慎的管理。

  “宏觀審慎”成為資本項下開放推進過程中,一個頻繁提及的“熱詞”。它是相對於過去的微觀審慎而言,是從宏觀的、逆週期的視角採取措施,防範由金融體系順週期波動和跨部門傳染導致的系統性風險,維護貨幣和金融體系的穩定。

  張禮卿告訴本報記者,這種宏觀審慎類的管制措施,在西方國家經常被使用,不能認為是市場化的倒退。而且監管機制一旦建立,會較長時間存在。但是具體的比例,應該隨著市場形成的變化而調整。

  上世紀90年代初,智利、阿根廷等國為了抑制過多的短期資本流入,推出無償存款準備金制度,直到90年代中後期,情況有所緩解,將比例降至0%。機制上仍然存在,但是不發揮作用。“從目前來講,首先是應急,如果形勢趨於正常之後,有可能會降至0%;但如果形式更加嚴峻,不排除比例提高。”他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