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外匯 > 外匯資訊 > 正文

字號:  

美元強勢或難持續

  • 發佈時間:2015-05-25 08:0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王良享  責任編輯:孫毅

  過去3年的美元強勢,是結合歐洲與日本大幅量寬、中國經濟放緩、原材料與基本金屬價格下跌與美國結束量寬等因素造成。但從基本面來看,美國要以金融資産再度大舉吸納環球資金並不容易。

  美元是當下的熱點,它的強勢能繼續嗎?已成為業內外普遍關心的焦點。

  先回顧一下美元最近幾年的走勢,或許能找到其運作的軌跡。

  2011年8月,標準普爾調低美國主權評級,從最高的AAA調至AA+,美國國債從此不再算是無風險資産,當時曾經有預測,美國債券孳息率將會大幅飆升,美匯價格進一步走低,但事實是10年期美國國債孳息率因歐債危機爆發,再跌至歷史低位的1.39%,美元貿易加權指數(USTW$)則從當時低位的69.5,反彈27.5%至今日的88.58 。這個市場反應,是典型的預期時買進,實現時賣出(Buy on rumor, sell on fact)。自從2013年5月份伯南克預示美國退市開始,美元貿易加權指數至今已上升15%,美國加息的預期時冷時熱,但給予美匯的支援不容否認。

  筆者想指出,預期時買進,實現時賣出的反應,在1994年與2004年兩次的美國加息期中都曾出現。美元貿易加權指數在這兩次的加息期前3至6個月,分別上升5%與10%,但卻在聯儲局正式宣佈加息後漸次回落,至加息期完畢時,美匯指數分別跌11%與7%。美息上升,美匯下跌,看似不合邏輯,但細看美債價格水準,可知其原因。美國加息,如果是因為經濟增長穩固與通脹猛烈,則債息會于短期內大幅攀升,債券價格很快到了富有吸引力的水準,如果加息是象徵式,是循序漸進式,則投資者應當等到加息期接近終結才投入美國債市。

  過去3年的美元強勢,是結合歐洲與日本大幅量寬、中國經濟放緩、原材料與基本金屬價格下跌,與美國結束量寬等因素造成。但從基本面來看,美國要以金融資産再度大舉吸納環球資金並不容易,畢竟自從2011年8月至今,美國股市(標普500指數)已上升97.7%,與1995年至2001年的美國金融資産全盛期比較,美國股、債吸引力都大不如前。

  現在,美股美債吸引力大不如前。

  上世紀90年代中,新興市場金融危機接踵而來,1995年墨西哥、1997年亞洲及199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造就了美元強勢。當時過剩的杠桿引發金融危機,觸發避險美元強大需求,美國10年期國庫債券孳息率從1995年的7.8厘,下跌至2000年的5厘,美債需求強勁。1995年至2001年,美國GDP增長平均為3.7%,最高達5.4%,道指該6年內升1.8倍,日經平均指數卻下跌30%。美國甚至從財政赤字步入盈餘,當時不買美股與美債,等於沒有投資金融工具,因此該6年內,美匯指數大升50%。

  不過自從2002年4月美國回復雙赤字後,美匯貿易加權指數從當時的112.93水準開始下跌,至金融海嘯前低見70,由1995年至今,美匯指數的平均為86.3,比現在水準低。但美國現今的GDP平均增長卻趨向於低水準的2.5%;美國失業率雖改善,但現今5.4%的水準卻與上世紀90年代末的3.7%有一段距離,現在的就業參與率仍徘徊于36年的低位62.8%附近,比起2008年金融海嘯前低3%;美國通脹指標(個人消費支出平減物價核心指數)則只比歷史低位的0.95%高出0.4%。以美國的基本面作參考,美匯指數不應該長期停留在過去30年的平均匯價之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