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市場化:不意味著趨勢性貶值
- 發佈時間:2015-08-12 08:20: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畢曉娟
參考前日收盤價中間價一次性貶值逾千基點
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市場化逼近
趨勢性貶值難現,但需警惕貶值預期強化引發資金外流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邁出了極具意義的一步。為增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中國人民銀行11日宣佈,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自2015年8月11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綜合考慮外匯供求情況以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
11日當日,人民幣中間價較前一交易日貶值1136基點至6.2298,盤中即期匯率也一度跌破6.33的水準。中國人民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由於此次完善報價所帶來的一次性的調整,不應該被解讀為人民幣將出現趨勢性貶值。業內人士表示,更為貼近市場的人民幣匯率將緩解由於扭曲匯率而帶來的出口壓力,但是也應警惕由於此次改革引發的貶值預期帶來新一輪資金外逃。
意外 市場化改革直指“中間價”
“改革是預期之內的,但改革方式是超出預期的。”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宏觀研究員趙慶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大部分市場人士都預期央行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仍會選擇在擴大人民幣日波幅上做文章,因此此次將改革重心直指中間價著實讓市場有些意外。
業內人士要求改革中間價形成機制的呼聲一直不斷。實際上,不少市場人士表示,過去的中間價也是由做市商報價加權後生成,但是中間價和市場交易價往往出現很大偏離,這就從一個側面表明貨幣當局可以根據自己對市場的判斷對中間價進行調整。
“中間價一直被看做一個黑匣子,這也就使得日波幅的擴大沒有太大意義。”對外經貿大學教授丁志傑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日波幅擴大只是意味著在日交易中匯率可以變動得更大,但是貨幣當局可以通過控制中間價的方式在第二個交易日把匯率再拉回來,匯率由此會出現“折返跑”的現象。所以從一個交易日內來看,可能市場交易價對中間價能達到貶值1%的程度,但是半年下來,人民幣兌美元整體的貶值程度可能還趕不上一日內的波動幅度。
他表示,這次中間價匯率機制調整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的重要一步,比過去擴大日波幅意義更為深遠。此次央行明確了“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以上一交易日的收盤價為基礎,能使得日間不連續的匯率變為日間連續的匯率。而在匯率連續起來以後,2%的匯率日波幅也能更大程度地顯示出其靈活性。“隨著人民幣中間價的市場化和透明度的加強,日波幅已沒有再調整的必要。”他表示。
實質 一次性調整不意味著趨勢性貶值
此次改革中間價形成機制的時間點正是人民幣中間價與市場匯率持續明顯偏離之時。趙慶明表示,分析數據可以看出,從3月19日到8月10日約5個月左右的時間內,人民幣市場匯率一直在6.20左右的狹小區間內波動,實質上回到了緊盯美元的狀態。在6月中旬股市波動之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反而更為穩定了。“儘管伴隨著市場匯率的穩定,匯率預期也基本穩定下來了,但是這種超級盯住美元是不合理的,反而給匯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開放套上了枷鎖。”趙慶明説。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表示,上周IMF發佈的關於人民幣特別提款權的報告提及,人民幣的匯率中間價並不適合作為計算特別提款權的基準匯率。實際上,報告暗示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應該順應市場的變化。因此,11日央行的行動也是對這一報告內容的回應。他也提及,最近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貨幣也多有貶值,人民幣的貶值和這一短期趨勢是相符的。
11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2298,貶值幅度接近2%,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大降幅。該中間價也較上日收盤匯率6.2097元貶值約200個基點。從市場交易價來看,當日人民幣收于6.3231,當日跌幅為1.87%。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由於此次完善報價所帶來的一次性調整,不應該被解讀為人民幣將出現趨勢性貶值。從經濟基本面上來看,我國主要宏觀指標都支援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另外,我國的經常性項目仍然有順差,外匯儲備很高,通脹率較低,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都在安全區間。我國的這些基本面因素都明顯強于一些面臨較大匯率貶值壓力的經濟體。
不過,還是有市場人士擔憂,過度的反應可能會在短期內進一步強化貶值預期。實際上,不少機構判斷人民幣後期要跌至6.50的水準之下。華創證券分析稱,需要警惕的是央行的一小步放鬆,可能強化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引發更大的貶值想像空間,進而強化熱錢流出的預期,甚至會強化國內居民和企業更大的換匯意願。
利好 避免匯率扭曲給出口添壓力
而此次改革匯率中間價,實體部門中受到影響最大的當屬出口企業。今年以來,外貿形勢持續嚴峻,尤其是7月我國出口從6月“來之不易”的正增長再次掉頭向下,驟降至-8.9%,
近期《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廣東調研時也發現,多數出口企業和海外採購商將“人民幣匯率”列為當前出口壓力的最主要來源之一。近期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大幅升值,這使得我國對歐洲和日本的出口增速均已連續5個月負增長。此外,巴西、南非等市場需求也因人民幣強勁走勢而需求減少,特別是對我日用消費品類出口影響較大。
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專家表示,此輪人民幣貶值,從理論上説的確有利於出口,尤其有利於對匯率變動比較敏感的紡織服裝、玩具鞋帽、家電等行業,以及加工貿易出口。不過,專家也指出,一些即時結匯的小型出口企業可能由此獲益。而交易量大的外貿企業,往往採取事前與銀行鎖定匯率的做法防範匯率波動風險,因此可能難以感受到此輪貶值帶來的積極影響。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白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此次人民幣貶值,會對下半年的出口增長形成支撐。總體來看,對出口企業是利好,企業的讓利空間更大了,定價策略也可以更靈活。當然具體到對個體企業的影響,關鍵還在於産品的競爭力,如果産品沒有競爭力,面對國外客戶就沒有議價能力,貶值帶來的收益最終也會被客戶拿走。
丁志傑表示,一味用匯率保出口、穩增長很難,但用完善中間價報價方式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讓匯率更為市場化,可以避免匯率扭曲給出口添加壓力。應對美聯儲加息和由此帶來的趨勢性美元強勢,相對弱勢的人民幣匯率政策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