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瘋狂入侵大學校園
近日,南都獨家曝光了高利貸從業人員通過網路借貸平臺,向大學生提供“裸條”借貸,引發廣泛關注。南都記者隨後調查發現,“裸條”借貸背後活躍著的是一批“網路催客”。事實上,“裸條”借貸也只是大學生瘋狂借貸的亂象一角。
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大學生分期消費市場的所謂春天到來,越來越多大學生投身小額貸款、分期消費的熱潮中,眾多針對校園的貸款平臺也紛紛到高校“跑馬圈地”,導致眾多沒有獨立經濟能力卻慾望膨脹的學生陷入連環債務危機之中。
設置高利貸陷阱的放貸者、借款上癮的借貸者、手法五花八門的“催客”,共同構成了校園不良貸款的惡性迴圈。
分期消費成癮,借錢還債滾雪球
南都記者了解到,目前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各類金融借貸平臺,正如雨後春筍般生長。
這些借貸平臺,有的可直接提取小額貸款現金,有的提供分期購買手機、電腦等産品的服務,特點是零門檻、放款快、手續簡單,只要有學生身份,就可以申請信用貸款。
據統計,僅是在網際網路上為學生提供貸款的平臺就可分為三類:一是滿足大學生購物需求的分期購物平臺,如愛學貸、趣分期等;二是單純的P2P貸款平臺,比如借貸寶、宜人貸、名校貸等;三是阿裏、京東、淘寶等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
在P2P貸款中,放貸者與大學生的溝通方式眾多。此前,一名被押下“裸條”者即告訴南都記者,剛開始她與對方是通過支付寶借貸的,後來轉移到借貸寶。
有這些平臺的助力,大學生也越來越習慣分期付款消費。上月,湖北某高校大三女生小楊就使用“趣分期”買了一台電腦,貸款共分12期,一期還300多元,每月利息30元左右,由於每月需要支付的費用不多,小楊並不擔心會出現問題,“又不是借幾百萬,肯定可以還得起”。
雲南師範大學學生小張則告訴南都記者,圍繞這類校園借貸,大學裏實際上已形成一條産業鏈。“很多大學生不熟悉申貸流程,專門有一些團隊會負責幫學生填寫申請,從中收取仲介費”。小張透露,這些團隊甚至可以幫助多次逾期未還的學生再次成功申請到貸款。按照規定,逾期未還者是不能再次申請貸款的。而這些團隊成員,有的就是在校生,以發展同學借貸為己任。
“很多時候學生覺得每月幾百塊錢能還上,但實際上下月他還要花更多的錢”。小張説,很多學生只能再從別的貸款平臺借錢去還款,雪球越滾越大,最後負債纍纍,無法償還。
小張的同學小李,大二時曾在“愛學貸”上分期購買了一台iPhone6Plus,每月只有1200元零花錢的他分期付款,每月還600元。為了還貸,他又從別的平臺提取小額貸款填補,同時用於支付其他花銷。
最後,借款陷入惡性迴圈,小李輾轉在五六個借貸平臺借款,欠下債務4萬餘元。
“貸款是會上癮的”。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在校大學生告訴南都記者,大學生沒有什麼顧慮,來了錢就花,對利息也不在意,“跟家裏要錢,家裏會問東問西,很煩。”
一名曾經做過貸款仲介的大學生告訴南都記者,在校園裏,小額借貸有多種方式。除了通過網路貸款平臺,還有信用卡借貸、私人高利貸以及抵押物抵押等方式,“抵押物抵押,比如你可以把手機作為抵押,我借給你4000元,連本帶息還我4500元之後,才能拿回手機。”
看似簡單的校園借貸實際上存在多種隱患。
為了保證學生能還款,這些借貸平臺都要求填寫學生的個人身份證、手機號碼、學歷證明等資訊,有的平臺還要求學生拍攝“借貸視頻”及提供手機服務密碼。
“我是×××,在××大學讀書,我自願遵循借款條約,願意承擔因此産生的風險……”一些借貸平臺要求學生按照要求,拍攝有指定臺詞的視頻,一旦欠款,放貸方就會將它提供給其親友。“有了手機服務密碼,可以提取通訊錄來找你的親朋好友”。這名曾做過貸款仲介的大學生表示,高利貸、借白條等方式,都會存在個人資訊洩露等風險。
濫用學生借貸,公司招兼職套現投資
南都記者採訪獲悉,國內大學生信用卡市場的火爆起于2004至2009年之間。
2009年,銀監會發文禁止銀行向未滿18歲的學生發信用卡,已滿18歲的學生要成功申請信用卡,須經父母等第二還款來源方書面同意。
此後,各大銀行紛紛叫停大學生信用卡業務,校園網貸開始在高校“跑馬圈地”。
從2014年開始,趣分期、分期樂、愛學貸、名校貸等多家專門針對大學生的信用貸款平臺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隨著校園貸款被越來越多學生接受,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
南都記者獲悉,有公司瞄準了學生容易申請校園貸款的契機,加之學生對個人信用普遍缺乏重視,專門招募學生在平臺上幫公司分期付款買iPhone,以微薄的兼職費作酬。
從2015年9月開始至今,江蘇徐州陸續有500多名高校學生以此方式,為徐州雨點貿易有限公司(簡稱“雨點公司”)兼職,雨點公司則將手機變現後用以其他投資,而學生買手機的錢約定由該公司償還。
小李(化名)是江蘇城市職業學院的學生,2015年9月他通過同學介紹去雨點公司兼職,“當時聽説公司剛成立不久,招了學生做學校代理,在學校找同學兼職。”
“你可以買一台,也可以買兩三台,分期可以分6期、12期或24期。”小李説,每單(買一台手機),學生可拿到100元兼職費,每期還款的錢,由雨點公司定期打給學生。
公開資訊顯示,雨點公司成立於2015年8月7日,法定代表人程保平。該公司招募的兼職內容是,簽約學生去趣分期、愛學貸等提供分期消費的金融服務平臺上購買iPhone.
但在今年5月,雨點公司投資出現問題,很多學生開始收不到還款的錢。徐州市公安局方面回應南都記者稱,此案目前處於立案偵查階段,對當事人已採取措施。
採訪中,南都記者得到一份據稱是雨點公司相關負責人寫給兼職同學的公開信。
公開信顯示,雨點公司自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5月20日,找560個人買了1030部手機,然後變現拿去投資做生意。然而,“在社會的大熔爐裏狠狠栽了一個大跟頭,投資失敗賠得本金加利息共300多萬。”該公司稱無力償還,因此希望學生向相關平臺申請延期。
小李告訴南都記者,“有的學生要還幾千,有的高達1萬多,學生生活費一個月才1000元,怎麼説也還不上。”多名兼職學生告訴南都記者,雨點公司正是抓住了這幾個分期平臺不評估學生家庭和經濟實力、直接向學生開放手機分期購買的漏洞,低價賤賣以學生身份分期購得的手機用於投資。而分期購平臺的貸款利息很高,學生僅憑生活費自身無力自償。
南都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有些學生實在沒有能力還款了,最後也變成了一些借貸平臺的校園“下線”,通過微信、QQ、貼吧等多種渠道,向身邊同學推薦各類貸款業務。
放貸陷阱多多,零利息名不副實
校園貸造成的極端案例發生在2016年3月9日。21歲的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生鄭德幸在青島某賓館墜樓,他曾以28名同學之名欠下58.95萬元貸款,最終無力償還選擇自盡。
2015年亞洲盃期間,喜歡足球的鄭德幸第一次接觸賭球。
賭球“時間短”、“來錢快”讓這個出身貧寒的農村娃再也停不下來。但十賭九輸,開始贏來的錢很快被輸光,走投無路的鄭德幸想到了貸款。
通過網貸平臺,鄭德幸貸了1萬多元,可不到半個月,貸款又輸光了。此時的鄭德幸瘋狂地想翻盤,於是開始借用同學個人資訊,通過各種網貸平臺貸款。
鄭德幸先後借用、冒用28名同學的身份證、學生證、家庭住址等,分別在諾諾磅客、人人分期、趣分期、愛學貸、優分期、閃銀等14家網路分期、小額貸款平臺,分期購買高檔手機用於變現、申請小額貸款,總金額高達58.95萬元。其中最高的借款金額8萬元、涉及分期平臺12個,最低的為6000元、涉及分期平臺1個。
去年10月起,他的同學不斷收到“網路催客”的催款短信。“催客”們使用電話、短信不斷騷擾,甚至還有人找到學校,威脅稱若再不還款,就會報警,告到家長處,也彙報給學校。
東窗事發後,鄭德幸曾向家人承諾,通過送外賣和分揀快遞來還債,但這對於他欠下的高額貸款都只是杯水車薪。窮途末路時,他曾在各種貼吧發帖,要出售自己的器官來還債。據同學回憶,鄭德倖生前曾4次企圖自殺,但均告失敗。今年3月9日,他從青島一賓館8樓跳下。
鄭德幸24位同學的代理律師、河南豫龍律師事務所律師付建告訴南都記者,目前“校園貸”進入校園的方式主要是利用網際網路平臺,顯著特點是主要存在在專科、三本院校。而“校園貸”的陷阱主要包括利息陷阱,高額的違約金、服務費、罰金等。
付建稱,大部分貸款公司在宣傳單上都會説得很好,比如“零利息”之類的口號,但實際上會從仲介費、服務費等費用中扣除資金,這些數額比利息要高出許多倍。
上海巨應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軟體解決方案業務的公司,業務涵蓋貸前諮詢、後回款跟蹤等。該公司劉經理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對“校園貸”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
劉經理説,“校園貸”70%的業務産生於網際網路借貸平臺,高利率是這一行業的顯著特點。同時,大的平臺往往有自己的催款團隊。在大學生躲債失聯後,他們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找到貸款人。大學生躲債方式往往是關閉手機、更換手機號、不去上課、到校外租房等。催款人可以在網際網路上借用Q Q、人人網等交互工具找到借款人的同學、好友,進而找到借款人,甚至可以利用手機定位等找到借款人。
有時,催款人還會通過學生提供的姓名、身份證號等資訊進行查詢,最有效的辦法是聯繫到學生家長,把學生借款證據交給家長,讓家長交付欠款。有些催款人找到學生後還會威脅,拍些照片,或拿著能證明學生身份的東西交給家長,迫使家長還款。
劉經理介紹,“校園貸”往往貸款金額比較少,“幾千塊錢到一兩萬不等,超過三萬的幾乎不多見,兩萬已經是大額了。”所以,有些催款人目標大都只是拿回本金。
劉經理曾跟隨團隊在校園做過調查,了解到當前大學生每月生活費大多在2000元以內。現在消費場合太多,有些學生就會考慮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貸款。而他們貸款時,地推人員往往不會告訴學生該産品有多高的利息率,這就導致一些學生不能按時還款。
預防
多部門出臺監管措施,律師呼籲加強教育
針對大學生借貸亂象和校園貸帶來的各種問題,今年4月,教育部和中國銀監會發佈《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路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要求,建立校園不良網路借貸日常監測機制。高校宣傳、財務、網路、保衛等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監管部門、各銀監局等部門要密切關注網路借貸業務在校園內的拓展情況,高校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骨幹隊伍要密切關注學生異常消費行為,及時發現學生在消費中存在的問題。《通知》還指出,要建立校園不良網路借貸實時預警機制。
今年5月,江蘇省公安廳也發佈預警,呼籲大學生辦貸款小心陷入詐騙陷阱。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吳飛認為,學生群體容易被借貸方“盯上”的原因有三個。其一,群體龐大,一旦打入可為平臺迅速積累用戶;其二,學生群體社會經驗少,易上當受騙;其三,向學生貸款有利可圖,比如説借幾千塊錢,周息30%,在這種高利率之下,很少的錢滾幾次之後,數額也會變得很大。學生雖然沒有錢還,但學生的父母親戚有錢還。
對於校園貸款與社會貸款的區別,吳飛認為兩者從法律意義上講區別不大,都屬於民間借貸,且多數大學生都已成年,也很難援引青少年保護法的保護。
吳飛告訴南都記者,學生的借貸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抵抗能力差,確應加強對學生的保護,具體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這種保護不一定需要上升為對借貸行業的監管,對學生的保護不能改變借貸行業的性質,保護應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會。
吳飛特別指出,學生有借貸需求,社會應該滿足,但要教育學生理解現代金融的運作原理,理解信用體系的意義,理解自身的合法權益,對不同學生不同階段的借貸行為給予合理指導和評估。“裸條事件中,學校、家長都有一定的責任,如果我們的教育給學生一定法律常識,也不會任由放貸者乘人之危,恣意使用學生借款人的裸照。”
“市場是逐利的,逐利並沒有錯,但如果沒有良好的法律規範,就會變成叢林社會,我們的社會應該通過這樣惡性的、侵犯人格尊嚴的事件,反思我們的市場生態,完善我們的市場制度。”吳飛説。
校園借貸方式
●網路借貸平臺:可提取小額貸款現金,或提供分期購買手機、電腦等服務
●信用卡借貸
●私人高利貸
●抵押物抵押:以手機等貴重物品作為抵押,連本帶息還錢後取回物品
校園貸款鏈條
學生→借貸仲介(幫助學生填寫借貸資料、收購學生分期貸款來的手機等)→借貸平臺(可提取小額貸款現金或提供分期購買手機、電腦等産品的服務)→催客(以各種手段催促學生還款)→學生周邊朋友圈(催客通過借款人親友催促其還款)
(責任編輯:畢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