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貸“野獸”入侵大學校園:利息高達30% 走向失控邊緣
編者按 缺錢的大學生,嗜血的高利貸,網貸正將二者輕易連結起來。極端悲劇個案背後,畸高的利率和額度,空白的風控和監管,野蠻的擴張和催收,正在讓一切走向失控的瘋狂中。相比于七年前被“送別”的信用卡,網貸,這只正在急速入駐校園的野獸,顯然需要更大的智慧來對待。
一線調查
利息高達30% 高利網貸入侵大學校園
“零首付”“零利息”“最快3分鐘到賬”……在信用卡告別校園七年後,更為兇猛的“野獸”殺入:以P2P為主的網路貸款,借助“網路+代理”模式,正在大學生群體中飛速蔓延。
《中國經營報》記者調查發現,除了金額較小的普通消費貸款,更為大額的創業資金、償還學費等貸款,亦由觸手可及的網貸向大學生提供著——而相比于信用卡,缺乏監管的網路貸款渠道,動輒能為學生提供萬元甚至數萬元貸款,且實際利率驚人。
費率不透明、授信額度過高、風控不嚴、催收方式野蠻……在便捷、低門檻背後,校園貸款存在的問題,正日漸凸顯,且開始以極端個例提醒風險所在。
但無論是網貸機構還是校園,目前均嚴重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管理。尤其,有能力在社會上“創造”一個個驚天大案的網貸機構,迄今仍處於裸奔狀態。
一頭完全失控的野獸,正衝擊著防備最低的校園。
“野獸”滲透校園
沒有還款來源,被銀行拒之門外的學生,卻成了各家網貸平臺爭搶的客戶。
2016年初,廣東某高校的大學生李明(化名)與同學籌劃創業,缺啟動資金。他們在經過提交身份證、銀行卡等資訊,並錄製一段視頻後,他從名校貸,人人分期、分期樂、趣分期等四個平臺拿到3萬元。
“平臺會要求借款人每個月還一些,三年還完,我算了一下三年的利息和其他管理費用等一共1.1萬,現在每個月要還1700多元,壓力挺大的,這個月借同學的錢才還上,下個月可能要做一些兼職來還款。”李明不建議同學們去網貸,但網貸卻正在全面殺入校園。
“學校裏有很多貸款廣告,海報就貼在我們的宿舍樓裏,貼吧裏也都是這些平臺的推廣資訊,還有校園代理一直向學生推銷,通過微信掃一掃送獎品來獲得關注度,再重點與需要用錢的同學説利息很低等等。”合肥某高校大學生馮強(化名)稱。
“借貸的學生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虛榮心之類的,買自己目前無法負擔的東西,另一種是真的急需錢,比如有個學生會的同學,辦活動向學校請款遲遲未能獲批,就先貸了一些錢,等報銷後再還款。”馮強認為,一些同學以為只要把借錢補上就行,但事實往往遠非如此簡單。
據了解,這些校園貸的門檻都很低,通常在校大學生向這些校園貸平臺提供身份證、學生證等證件資訊即可申請到分期付款或提現,不需要父母或老師提供任何擔保書。
律師付建從去年10月開始著手了解大學生貸款情況,他發現,現在這個行業非常亂,許多平臺虛假宣傳,表面上説是無利息、低利息,但一些服務費、管理費、交易費等加在一起比利息還高,變相的增高了利息,學生的辨別能力弱,對社會認知能力和風險防範能力不高,這是非常危險的。有些平臺為了催債,就給學生發短信,説類似“我們要去你們學院拉橫幅,給你送花圈”的話恐嚇學生,學生就怕了。
付建表示,我發現,一些校園貸平臺會傾向針對農村的孩子推銷。城裏的孩子來上學時都帶了好的手機、電腦等,一些農村貧困的孩子家裏負擔不起這些,不可能花幾千甚至上萬元買個好手機、好電腦,部分學生由於自己的虛榮心理,覺得這些貸款平臺挺好的,就開始借貸了。
律師李大偉表示,校園裏同學間關係密切,甚至有一些比較強勢的學生,拿著其他同學的身份證在網上辦理網路貸款手續。身份證被冒用的學生在報警時,大部分情況下是不能夠證明自己的錢和身份證被其他同學領走的,也不能證明自己的身份被冒用,因為是網路終端註冊。這就給很多強勢的學生利用弱勢學生身份註冊提供了可乘之機。弱勢學生發現自己的信用記錄出問題,但是維權過程中非常麻煩,産生了很多更加深層次的問題。
比信用卡狠得多
記者查詢和電話諮詢多家平臺發現,網貸平臺通常聲稱低利息甚至零利息,但實際上還要收取管理費、交易費等各種名目的其他費用。記者以大學生的名義向學信貸諮詢,工作人員表示,該平臺月利息是1.75%(相當於年利息21%),借貸期限是1-12個月。借款人可以在1-12個月選擇幾個月還完,除了利息外,平臺要收取本金4%的服務費,以及每個月收取本金0.5%的借款管理費。例如借款5000元,每個月收取5000元的0.5%,選擇6個月還完,就是6個0.5%。此外,平臺還要收取本金3%的風險擔保費。如果出現逾期,也會根據逾期情況加收一些費用。
記者又以在校生的名義向名校貸諮詢貸款情況,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常本科生一次能借款1000到3.5萬元,研究生能借款1100~5萬元,可以分12個月、24個月或36個月還款,每月還一部分。
記者以借3萬元,3年還清為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月利率是0.99%,年利率是11.88%,在還款時第三方支付公司(名校貸使用的是快錢)會收取充值手續費,充值手續費是充值金額的0.5%,借款時,平臺會在學生借款金額中扣除20%作為平臺諮詢費,這筆錢會在學生還完所有的款且沒有任何逾期情況下,再把這些錢打到同學的賬戶上。
還款時,如果出現逾期,每天都會有滯納金,30天以內,滯納金是應還款金額的0.15%。比如這個月有3000元沒有還,滯納金就是3000的0.15%。“借款3萬元,三年後一共要還4.0692萬元。如果出現逾期很多次,或一次逾期很多天,20%的諮詢費就不會給了。如果逾期超過30天,並且聯繫不到本人的情況下,我們會聯繫到同學的家裏人,讓他們一次性還清。我們的債務一般是交給第三方法務人員來追討。”名校貸工作人員表示。
網貸之家創始人徐紅偉告訴本報記者,由於傳統銀行放貸不收取手續費只收取一定的利息,許多人就以為所有的貸款利息就等於貸款成本,但這其實是兩回事兒,在網貸服務中,貸款成本包括兩方面,一個是貸款利息,另一方面是服務費、手續費、工本費等其他費用。一些學生光注意到利息低,但許多學生貸的綜合借款成本很高,有的甚至超過36%,實際上沒有部門去查這個事情。
網貸之家調研數據顯示,純P2P學生網貸平臺年化借款利率普遍在10%至25%之間,分期付款購物平臺要更高些,多數産品的年化利率在20%以上。
201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專門就民間借貸問題出臺了司法解釋,規定年利率沒有超過24%的,受法律保護;超過36%的,超過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護。
2009年7月,銀監會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向未滿18周歲的學生發卡,而向已滿18周歲無穩定收入來源的學生發卡時,需落實具有償還能力的其他還款來源。隨後,大部分銀行停發大學生信用卡。但這也給審核簡單得多的校園貸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
徐紅偉介紹,信用卡在還款週期內是沒有利息的,即使違約,它的複合成本單利是18%左右,複利是21%左右。
後來校園裏發放信用卡均被限制,沒有理由允許20%甚至30%以上年化利率且是非理性競爭狀態的校園貸進入校園,這也不利於中國學生良性消費觀念的養成。
2004年興起的大學生信用卡,市場份額曾一度迅速飆升。但由於逾期情況較多,2009年大學生信用卡被銀監會叫停。
此後雖有部分銀行仍推出大學生信用卡,但審批較為嚴格、信用額度低,而一般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服務對象只針對具有穩定職業或收入的客戶,並不包括大學生。現有的市場無法滿足消費需求日趨提高的大學生群體。
千億級“空虛”
據易觀智庫發佈的《中國校園消費金融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6》顯示,從2010年到2015年,全國高校的總數基本持穩,約3600家;在校生數量緩慢增長,如按照2600多萬名學生,每人每年分期消費5000元估算,分期消費市場規模可達千億元人民幣量級。
大學生信用消費市場的空缺,催生出一系列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分期購物平臺。
“2013年區域性大學生消費分期平臺出現,標誌著市場逐漸形成。短短一兩年間,大量網際網路平臺以及電商巨頭入局,商業模式逐漸清晰。”易觀分析師沈中祥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提供校園貸産品的平臺主要有三類:一是以名校貸、拍拍貸等為代表的P2P網貸平臺;二是以分期樂和趣分期等為代表的校園分期購物平臺。三是以電商網站衍生金融業務等為代表的傳統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從給學生提供借款的平臺看,各家平臺的差別較大。貸款額度少則幾百,多則幾十萬元,一般是1000元~10萬元之間;還款期限最短1個月,最長3年。
付建告訴本報記者,在校園貸款産業鏈上,有著這樣幾個關鍵的群體:首先是貸款平臺,為學生貸款提供資金;第二是仲介,或者説社區代理,一個仲介手中可能有很多個平臺,假如用戶有借5萬元的需求,某個平臺的額度上限是1萬元,這種時候仲介會通過他手中的多個平臺分別借款給用戶,保證用戶能借夠5萬元;第三是校園代理,分為多個級別,包括區域代理、一級代理、校園代理等等,一些校園代理會在學校招聘幾個人幫忙發傳單、貼廣告等等。這些校園代理的提成還是不少的,一般能達到借款的1%到10%;第四個是催債的人員。
“貸款平臺的盈利主要是靠利息和服務費,還有一些分期導購平臺會收取渠道商的導購費。”沈中祥在談到網路借貸平臺的盈利模式時提到,“這些校園貸的利率普遍偏高,一般會在20%左右。還會有一些名目繁多的手續費、服務費等隱性費用。因為存在較多的不透明收費,例如有的借款平臺會扣一部分抵押款,學生向平臺借1萬元,但實際到賬只有8000元,可是每個月的利息卻是按照1萬元本金收取。由於大學生群體缺乏金融知識,對金融領域的利息計算方式並不了解,無形之間支付了更高的費用。”
如此畸高的貸款成本,大學生似乎並不敏感。多位不同高校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受訪時,幾乎都表示對利率不了解也不太在乎。
在回答能夠承受的最高利息是多少時,一位北京高校在校生表示,“沒想過這個問題,借款有利息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持類似態度的學生不在少數,大學生金融知識匱乏也給不規範的網路平臺提供了牟利之機。不僅如此,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校園貸的逾期率雖然比較高,有的甚至高達50%,但壞賬率很低,不足1%。
看好大學生市場的不僅僅是這些P2P平臺,還有他們背後的投資人。
在談到平臺與投資人的分成比例時,徐紅偉表示,如果是分期類的平臺,借款人所付出的借款成本中,大概70%是平臺方拿走,30%是給投資人,這個比例因平臺不同而異。
徐紅偉補充道,平臺的運營成本也是很高的,包括中間的校園代理、平臺運營、抵禦壞賬等等。舉個例子,一個學生使用了校園分期,把手續費、各種服務費、利息等加起來,全部折算成年化利率,一般來説是30%~40%,投資人投標看到的回報率在10%~13%之間,另外的20%到27%,一般是整個平臺以服務費的形式拿掉了。
一位網貸平臺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平臺的貸款利率在9%~20%之間。為了擴大消費場景,促銷期間可能會做分期購物免息的活動,這種時候平臺是在燒錢培養客戶。
大學生較好“未來預期”,是投資人和平臺看重這個市場的主要原因。易觀智庫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群體對於分期消費的接受程度普遍較高,超過67%,需求強烈一旦被激發,必將進一步刺激市場的發展。
“一些品牌廠商與大學生分期購物平臺合作,給予大學生用戶分期免息、首單減免等優惠,既可以增加銷量,還可以培養種子用戶,增加用戶黏性。”沈中祥表示。
借貸兩端失守
儘管行業內已有一些平臺把風控流程做得更加完善,並利用數據優勢配合相關部門打擊非法套現。但行業門檻低、亂象叢生的情況仍需得到更多的重視和治理。
“最近我們學校開始抓借貸問題,首先是給我們所有學生幹部開會,第二天就開始統計學生們的借貸情況,有借貸的想辦法先還掉,之後輔導員進行教育。學校也説了,有困難可以先找輔導員幫忙,主要是怕出事。”馮強表示。
今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銀監會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校園不良網路借貸風險防範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表示,隨著網路借貸快速發展,一些P2P網路借貸平臺不斷向高校拓展業務,導致高校學生受不良網貸平臺的誘導過度消費,陷入“高利貸”的陷阱。
《通知》明確,建立校園不良網路借貸實時預警機制,及時發現校園不良網路借貸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問題,及時分析評估校園不良網路借貸潛在的風險,及時以電話、短信、網路、校園廣播等形式向學生發佈預警提示資訊。《通知》發佈後不少高校網站挂出相應公告,對學生貸進行警示。
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研究總監郭大治表示,在我國的工商登記中,沒有網貸業務。網貸業務之前是“三無狀態”,沒有監管部門、沒有規則、沒有門檻,從監管上是真空的狀態。
去年年底,銀監會會同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等部門研究起草了《網路借貸資訊仲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界定了網路借貸的概念,明確了監管方為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同時,遵循“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由地方金融辦負責風險防範與處置。該《辦法》作出了18個月過渡期的安排,在過渡期內先是通過網貸機構規範自身行為、行業自查自糾、清理整頓等凈化市場,所以現階段對網貸的監管還未落地。
監管規則為何遲遲未能出臺,在李大偉看來,是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問題,我們國家是分業監管,但混業經營,就導致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央行管第三方支付,銀監會是管網路借貸平臺的。但是一般這些P2P平臺都需要第三方支付完成。但是分業監管就導致步調不一致出現很多問題。
郭大治表示,校園貸的特殊性是它是針對無收入甚至未成年人,但平臺並沒有特意針對校園就改變規則,比如追債方式上,沒有考慮這一群體的承受能力,沒有表現出對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催收的區別,另一方面,目前,對於網貸平臺如何追債我們國家是沒有規則的,沒有説明催債是可以用什麼方法,不能用什麼方法。
中國政法大學網際網路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中國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網際網路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愛君表示,加強校園貸監管,首先應該限制學生借錢的用途,給學生的借款要用作最基本的學習和生活,並且一定要經過父母同意,因為學生沒有償債能力;其次,在校大學生借款的還款期限應設定在他具備還款能力時進行償還,而不能設定在他不具備償債能力之時。再其次,貸款平臺要制定科學、可行的風控標準,這個風控標準要經過政府部門備案和審查。任何一個學生借款都要經過風控審查,由於平颱風控過錯,借給了不合格的借款對象,當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債務時,由平臺進行償還,並且平臺不享有向借款的大學生的追償權。用這種制度設計來約束平臺的隨意向大學生放貸;此外,學生貸的收費、交易模式,應該由相關部門制定統一標準。
徐紅偉則堅決反對校園貸的模式。“學生本來就沒有收入來源,且對於自己的經濟行為也缺乏認知,校園貸利息高,還會出現多個平臺重復授信的問題,對學生的影響還是蠻大的,甚至在巨大壓力下,學生會做出過激行為,及時叫停是有必要的。”對於一些監管策略,徐紅偉表示,校園貸平臺競爭非常激烈,學生這個群體又是不成熟的,如果不叫停,無論如何加強監管都是會有問題的,防不勝防。
(責任編輯:畢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