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資變形記 調查:私募接棒P2P 成非法集資新外衣
- 發佈時間:2016-05-04 07:34:00 來源: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畢曉娟
“理財您需要嗎?我們是公司直投,是私募,非常可靠的項目。”在廣渠門附近的一家超市內,在幽長的通道裏,經常會有一些發放理財廣告的業務員,向推著購物車路過的行人推銷理財廣告。北京晨報記者暗訪其中兩家發現,這些所謂的理財公司,更多是挂羊頭賣狗肉的網際網路平臺,其所推銷的理財産品並不靠譜。
從P2P到網際網路金融,非法集資讓一個又一個金融産品跌至萬劫不復的深淵,這次中招的,變成了私募股權。
對老年人使勁推銷
他們不叫P2P改叫“項目直投”了
午後,在廣渠門附近的超市中,通道裏已經有幾家理財公司擺攤推銷。一個身穿黑色西服的小夥子看到北京晨報記者走過時,並沒有主動上前推銷。相對於記者,他看起來對走在記者後邊的白髮蒼蒼的大爺更感興趣。
這位小夥子向記者身後的大爺遞上一張宣傳單頁,“咱們投資的可都是養老項目,您看現在有多少人得糖尿病,我們已經研發出來的藥品比其他藥品效果更好,您投資這個,可比放在銀行要划算得多啊。”
老人似乎對他所説的養老項目産生了興趣,隨即小夥子將老人引到一位30多歲的女士面前坐下,由這位女士向老人進一步介紹這個項目。
但當記者也跟著湊過去向其索要宣傳單頁時,這位推銷員先是一愣,上下打探了一番記者之後,有些不情願地將手中的宣傳單頁遞給了記者。當記者詢問這是什麼理財時,推銷員只是小聲説了句“項目直投”。記者翻看宣傳單頁,發現單頁上並未寫明是哪家公司,詢問之下,推銷員才告訴記者,公司名稱是“××矽谷”,是一家“老牌理財平臺”。隨後便轉身離去,並未過多搭理記者,也未向記者進行更多的解釋。
私募5萬起投?
“股權基金”“銀行託管”都屬虛構
當記者路過另一處理財平臺的推銷攤位時,這家的推銷員顯得比上一家熱情一些。在將宣傳單頁給記者的同時,還遞給記者一張名片,上面印著的理財資訊顯示,“5萬起投,預期收益率18%到24%”。
“P2P風險多高啊,跑路的都是P2P啊。我們是項目直投,是私募。PE你懂嗎?這可比P2P安全多啦!”當記者詢問是否是P2P理財時,該推銷員顯得有些激動:“我們這些項目可都是有政府背景的項目,十分可靠。”
北京晨報記者注意到,這家名為“××互聯”的公司,全稱中帶有“股權基金”的字樣。而在中國,股權基金更多指的是“私募股權”,是企業直接融資的一種渠道。但是,私募股權投資與P2P所代表的債券投資不同的是,投資私募是投資人看好一家企業的未來,通過對企業的股權進行投資,其風險性更大。
根據監管要求,投資私募的單個投資人,不僅對單只私募投資金額要高達100萬以上(即投資門檻為100萬元起投),還要具有合格投資人身份,即個人金融資産不低於300萬元或近三年個人收入不低於50萬元。而此前,中國證監會也曾明確下令,嚴禁違規拆分轉讓私募産品。
當北京晨報記者對“5萬起投”的説法産生質疑時,該推銷員表示,至少在其所在平臺上5萬元就可以投資,而且資金是在一家股份制銀行託管,並由一家國有銀行進行監管,不會有跑路的危險。
北京晨報記者隨後分別向這兩家銀行求證,兩家銀行均表示與此平臺毫無合作關係,並稱已將此事彙報至有關部門備案。
産品毫無備案
還鼓動客戶抵押房産做投資
在暗訪後,北京晨報記者在網上搜尋了上述兩家平臺時發現,這兩家平臺均以“股權基金”的字樣命名。從工商部門註冊的資訊看,這兩家平臺雖然在經營範圍上各有不同,但都寫明“不得以公開方式募集資金”。
“這兩個平臺在超市中招攬客戶,就是以公開方式募集資金。”上海海耀律師事務所主任、合夥人萬文志向北京晨報記者表示,這兩家平臺所做的事情,與其所註冊的股權基金毫無關係。
萬文志介紹説,私募股權是對公司股權進行投資,且不説5萬元起投已經違規,這兩家平臺在介紹時給出了理財週期,如6個月、1年等,還給出了明確的收益,就足以説明其形式並非股權投資,而是債券投資。“私募股權是一個長期投資,且收益多少也要根據公司發展情況而定。”萬文志表示,況且私募股權不曾有擔保和銀行監管之説。
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對私募股權的管理實行的是備案制,即私募法人、私募産品均應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網站上進行登記備案方可發行。
但北京晨報記者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網站上發現,“××互聯”平臺法人代表鮑某的確在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有登記,但該平臺所推出的“環保渣土車項目”以及“中國(酒泉)種子産業園”項目均未有在協會網站上進行登記。
而另一家“××矽谷”的法人代表李某及其所謂養老項目,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網站上則根本沒有記錄。
從宣傳單頁上看,一家平臺在明顯位置寫明,“在不影響房子的居住與出租的情況下,利用房子的抵押權讓房子為您打工,每年為您帶來的收益是房子出租租金的2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