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個人徵信牌照恐再難産 隱私保護或是央行主要擔憂

  • 發佈時間:2016-05-03 08:47:06  來源:新華網  作者:唐逸如  責任編輯:畢曉娟

  這表明監管機構對於正式放開個人徵信領域還存在疑慮。其中,個人隱私資訊保護問題或許是央行最主要的擔憂。

  有消息稱,央行對於首批入圍個人徵信牌照的機構的終期驗收已經接近尾聲,最快有望在未來兩周正式發放牌照。

  《國際金融報》記者就該消息向其中一家試點機構負責人求證,對方表示目前還未得到確切的消息。“近期只聽説央行要進行檢查,但沒有聽説要發牌照的事情”,上述負責人表示,“而且近期牌照應該還是發不了”。

  “難産”的牌照

  央行個人徵信牌照不是第一次“難産”了。

  2015年1月,人民銀行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徵信有限公司等8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6個月。

  《通知》還強調,上述機構要嚴格按照《徵信業管理條例》和《徵信機構管理辦法》進行準備和完善,達到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切實做到依法合規。

  然而,在6個月的準備期結束後,首批個人徵信牌照卻仍未下發。有媒體報道稱,去年7月央行曾派工作組到8家徵信試點機構進行驗收,主要調查業務內容、合規情況、技術保障等方面。

  幾個月後,央行再次對個人徵信入圍機構發佈了《徵信機構監管指引》,在機構設立許可和備案、徵信機構保證金、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四個方面設置了監管規定。

  此後,關於個人徵信牌照發放的事宜又再次沉寂。上述負責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央行開展試點以來,不定期地會讓第三方徵信公司彙報進度和準備工作的情況,“這一次的檢查也是類似的內容”。

  謹慎的央行

  為何央行對於發放個人徵信牌照如此謹慎?

  業內人士認為,這表明監管機構對於正式放開個人徵信領域還存在疑慮。其中,個人隱私資訊保護問題或許是央行最主要的擔憂。

  之前,央行行長助理楊子強曾表示,當前資訊濫用現象較為嚴重,實際操作中不經授權採集資訊、強制授權採用資訊、一次授權終身使用資訊等屢見不鮮。

  央行對於個人徵信資訊的保護一直較為嚴格。這一點不僅體現在牌照的發放上,還體現在資訊的使用方面。

  2013年2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下發《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性擔保公司接入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有關事宜的通知》,明確規定有接入意願同時具備接入條件的兩類機構將納入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

  《通知》下發一年多後,各地方陸續有小額貸款公司接入央行徵信系統,但要求極為嚴格。按照規定,申請接入徵信系統的小貸公司,要逐筆上報借款人、擔保方、貸款金額、利率、貸款卡辦理等全部業務資訊,經審核通過後才能接入。

  一家擁有全國牌照的小額貸款公司負責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至今公司還是無法接入央行的徵信系統,審批貸款時只能通過其他機構間接查詢借款人的資訊。

  數據公司之路

  除了央行本身較為謹慎之外,試點情況不盡如人意或許是另一個原因。之前,曾有入圍首批試點的徵信機構在機場推出快速安檢通道,並引發了爭議。

  據媒體報道,央行曾退回了幾家機構申請牌照,原因在於這些機構沒有想好要做什麼徵信産品,就去申請個人徵信牌照。

  而成功拿到入場券的8家機構,也展現了不同的産品基因。比如,芝麻徵信、騰訊徵信依靠各自龐大的用戶數據;考拉徵信由拉卡拉發起組建,聚焦于小微商戶信用評分;中誠信徵信和鵬元徵信的大股東是以企業信用評級業務起家,這兩家主要面向機構提供服務。

  對此,世界銀行集團東亞太平洋地區首席技術援助官員賴金昌認為,徵信不是信用評估,徵信不是越多數據越好,徵信也不是風險評級,徵信的數據應用在什麼方面都是有規定的。

  央行徵信管理局局長王煜也曾表態,徵信市場的容量有限,不容易賺錢。做徵信需要資金、技術、人才以及主體大量的信用數據。徵信市場必須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徵信市場發展反對重復建設,反對一哄而上。

  賴金昌認為,一個國家能夠生存下去的全面徵信機構不會超過幾家,除此之外都是會死掉的。“因此建議對這個行業有信心的人,儘量往專業徵信機構做,儘量往數據公司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