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徵信市場規模究竟多大

  • 發佈時間:2015-11-23 07:37:1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王凱  責任編輯:畢曉娟

  中國的徵信市場是一個待開發的市場。從制度層面看,監管部門和徵信機構需要攜手搭建、完善信用生態;從微觀層面看,徵信機構除了探索業務運作模式,還要思考業務邊界在哪兒。只有這兩個層面的問題厘清後,方能真正論市場之規模。眼下,“藍海論”、“千億規模論”,只是市場的一個願景。

  “穩妥推進企業徵信機構備案和個人徵信機構許可工作”是中國人民銀行2015年徵信工作中的重要一項,但時值歲末,個人徵信許可證依然未頒發。

  截至目前,78家企業徵信機構在央行備案,8家個人徵信機構“準備”拿牌照。

  央行行長助理楊子強在某研討會上強調,“嚴把徵信行業進入門檻,不搞多而亂。”但是,徵信概念股在資本市場已炙手可熱,設立全資徵信子公司的安碩資訊股價一度飆升至400元上方。為何市場對徵信行業如此期待?換句話説,這個市場有多大規模?央行又為何如此謹慎發放牌照?

  市場規模:有爭議

  截至目前,個人徵信和企業徵信的總規模僅為20億元,未來有多大空間呢?樂觀者認為,規模超千億;謹慎者認為,市場容量有限,且不易賺錢

  “相較于歐美市場,中國信用管理處於初步階段。”據國內首家上市徵信公司商安信(上海)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下稱“商安信”)首席執行官陳曉東介紹,美國資信市場規模約250億美元,佔GDP的1.5‰,在歐洲,這一比例為1‰,而中國目前這一佔比僅為0.05‰,與歐美市場有幾十倍差距。

  平安證券發表的徵信行業專題報告《電腦行業徵信市場系列研究》預計,中國徵信行業未來市場規模將達千億元,其中企業徵信市場規模有百億元,個人徵信市場規模有千億元。

  美國富國銀行高級副總裁王強在《給中國個人徵信市場估值》中預計,中國個人徵信市場規模大概350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超2000億元。

  另一個數據也能佐證這個市場空間之大。央行徵信中心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李連三透露,央行徵信中心的企業信用資訊大約每天被查詢24.6萬次,個人信用資訊每天被查詢164萬次。2015年前三個季度,企業信用資訊累計已被查詢6000多萬次,個人信用資訊累計已被查詢4億次。

  不過,央行徵信管理局局長王煜給市場“潑冷水”,徵信服務只是為資訊使用者管理和決策提供外部資訊參考,只是在主體決策中起輔助作用,“徵信市場的容量有限,不容易賺錢”。

  對此,陳曉東的觀點不謀而合,“信用行業最重要的是公信力,入門門檻很低,但獲利門檻很高。適合的信用評級模型、完整並及時更新的數據庫,都需要前期投入。”

  個人徵信:再等待

  一、央行至今未發一張牌照;二、個人數據採集非常困難;三、個人財産申報制度未普及;四、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市場規模再大,也得也有運營牌照。

  2013年,央行下發《徵信業管理條例》和《徵信機構管理辦法》規定,“個人徵信業務實行審核制”。

  今年1月5日,央行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徵信有限公司等8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6個月。

  在準備工作期間,上述機構中多家已經推出産品上線,如芝麻信用的芝麻信用分、騰訊信用分等。

  據相關媒體報道,7月,央行完成了對首批個人徵信機構的首輪驗收工作,隨後又完成第二輪驗收工作。央行驗收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業務端主要考察數據來源、系統模型、産品形態、技術以及合作夥伴;對於機構內部,主要考察組織架構、管理團隊、管理制度。

  如今已近12月初,央行還是沒有發放個人徵信牌照。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表示,目前國內個人徵信牌照需要繼續解決頂層設計問題,“網際網路徵信的戰略定位、發展思路、問題與挑戰,都需要有效的‘頂層設計’,同時相關概念還需進一步闡釋。”

  除此之外,個人徵信數據的採集模式、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都是橫檔在個人徵信發展路上的難題,要開啟這個市場困難重重。

  僅個人信用數據的採集這一個問題,解決的難度極大。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曹紅輝坦言,“十幾年前就在討論這個問題,難度非常之大。”

  《徵信系統對中國經濟和社會影響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個人公共徵信系統以央行徵信中心為主,省/直轄市政府徵信系統為輔。但是兩個系統的資訊格式不完全一樣。同時,個人財産申報制度尚未普及,個人及家庭的收支狀況不透明,以致消費者進行信用記錄的基礎數據缺乏,個人信用記錄採集困難。

  在中國徵信業50人論壇秘書長劉軍看來,“第三方商業徵信機構來進行信用數據分析,難度大,過程漫長。”

  企業徵信:競爭大

  78家企業徵信機構在人民銀行分支行完成備案,各家機構主要業務各有側重

  從目前的制度來看,整體上遵循的是企業徵信先行。

  《徵信機構管理辦法》規定,“企業徵信業務為備案制”。

  2014年8月末,首批第三方徵信機構獲批企業徵信牌照。隨後,央行又發放了兩批企業徵信牌照。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78家企業徵信機構在人民銀行分支行完成備案。獲得企業徵信牌照的各家機構主要業務各有側重:類似中誠信這樣只做徵信業務的機構,有類似商立信這樣長于進出口企業、關注中小企業群體的徵信機構。

  “中小企業融資難,且沒有自己的信用名片。引入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可以讓企業信貸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陳曉東表示,與絕大多數評級機構側重於投資性風險不同,商安信信用風險評估體系注重企業短期流動性風險和短期償債能力的評估,能直觀地反映被調查對象的風險度,更適合中國企業的需求。

  企業徵信數據分四塊:金融數據、政府公共數據、業務數據、其他數據。其中,業務數據分佈在行業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2014年7月發表了《徵信系統對中國經濟和社會影響研究》報告指出:目前,中國企業信用數據主要分佈在工商、質檢、海關、公安、法院、稅務、銀行等政府和業務部門,少部分數據存在於企業。數據的開放還不完整,遠遠不能滿足企業徵信的需要。

  數據顯然是企業徵信機構的生命力。陳曉東介紹,商安信目前自建的中國企業數據庫,在庫數據已經超過2500萬家。11月上旬,又推出了3A-biz 2.0商業風險管理多應用平臺、3A-eBiz移動端和3A-Verify等大數據産品,“明年還會陸續推出適用不同應用場景的網際網路徵信新産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