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高收益資産安全存疑 偽網路金融屢現吸金黑洞

  • 發佈時間:2016-02-04 08:49:33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周文靜 張莉  責任編輯:畢曉娟

  近期多起網際網路金融違法違規事件使網際網路平臺“暗面”現形。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以“網路金融”為名義虛構項目、非法佔有投資人的“龐氏騙局”僅僅只是當前網際網路金融行業野蠻生長帶來的諸多問題之一。

  現有平臺的模式是否可行、資産是否安全仍有待考究。不少平臺打著“創新”旗號,號稱對接租賃、保理、票據等安全資産為投資人創造高收益産品,但這類資産是否真實,資産品質幾許,在專業金融手法和術語的包裝下,鮮有人願意去一探虛實。一些平臺借與“保險、銀行”等機構合作為宣傳的噱頭,為平臺安全加持,但合作內容和項目囊括哪些環節,是否確實能夠保證平臺可靠仍值得商榷。

  實際上,由於各類金融騙局的出現,監管部門對給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監管也在逐步收緊。地方行業協會人士透露,繼暫停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登記註冊後,深圳可能將在春節過後,出臺網際網路金融資訊披露監管細則。在此之前,深圳監管部門將會對相關企業進行摸底、整頓。這也被業內視為監管部門開始對網際網路金融行業亂象進行整治的信號,行業洗牌加劇。

  資産端安全存疑

  據新華社報道,1月14日,“e租寶”平臺的21名涉案人員被北京檢察機關批准逮捕,經查明,平臺涉案金額高達500余億元,涉及投資人約90萬名。由於該事件涉及的資金交易龐雜,相關部門正在加緊取證追贓等工作,以最大限度挽回投資人的損失。其中,資産端造假手段之驚人引發了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全體震動,也令各方開始重新審視網際網路金融行業野蠻生長後帶來的諸多問題。

  深圳一家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類似e租寶案件的金融騙局並非個案。“我所了解的一些P2P公司或者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儘管剛開始運營相對規範,但由於企業壞賬率提升,平臺對外的借款資金無法按期回籠,而投資端卻出現償還壓力,期限錯配失去掌控,就不得不進入借新還舊、甚至造假跑路的惡性迴圈中。”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今年1月新增問題平臺88家,2015年12月為106家。截至2016年1月底,累計問題平臺達到1351家。問題平臺類型主要由跑路類型、停業類型、提現困難類型所組成,分別達到61.36%、21.59%、15.91%,合計佔比達98.86%。其中,跑路平臺數量佔比超過6成,與12月底網貸行業監管細則徵求稿的出臺是分不開的,部分純詐騙平臺、運營不規範的平臺選擇加速跑路,而部分不符合監管規定的平臺放棄整改轉型,直接選擇停業,這類平臺也不在少數。提現困難的平臺大多因為運營不佳、自融等原因,在資金鏈斷裂情況下無法償還投資本息。

  資深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不少所謂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打著“金融創新”的旗號,但實質並未有任何創新,而是借助看上去顯得非常專業的金融在運作平臺進行吸金。“融資租賃、保理、票據頻頻進入投資者視野,但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他們並不了解這些較為專業的術語。何為融資租賃,這個行業情況如何,相關資産品質如何,是否有人去了解過呢?以及保理和票據這類被一些平臺和媒體表示安全可靠的資産是否真的安全?”上述人士認為,創新不常有,資産是否安全需要各方去辨別。

  以租賃為例,在中國有兩類租賃公司,一是主要以銀行等金融機構成立的金融租賃,歸屬銀監系統管理;二是商務部管理下的融資租賃,最開始為外商投資,現在成立門檻較低,在天津、深圳前海等地有大量的融資租賃公司。一位從事租賃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相對於金融租賃有較強大的股東和股東資源,且銀監系統監管比較嚴,融資租賃的監管就相對較弱。據了解,前兩年成立了大量的融資租賃公司,其中不少公司基本沒有業務而是空殼公司,通過協助關聯方去做一些項目的運作。

  該人士表示,相比于普通借貸業務,租賃業務需要有更專業的産品設計和風險控制能力。對於投資者來説,首先要去辨別平臺是否具有真實資産的獲取能力,同時還要知道並不因為融資租賃有了債權支撐就能保證投資的安全,如果企業經營不善,承租人破産,投資一樣會有損失。對於保理、票據等業務也一樣,資産有優劣之分,投資必然有風險,高收益背後的風險顯然也更高。

  “現在做票據業務的平臺基本上都是紙質票據,而這類票據可操作的空間特別大。暫不提信用較低的商票,就以銀票為例,至少面臨著多道風險:一是通過票據仲介進行異地業務的銀票,面臨‘離櫃’風險;二是出現的假票、克隆票以及一票多押;三是承兌風險,事實上並非銀行出的票就不存在承兌風險,一些中小銀行開的票被拒兌的情況是時有發生的。”一位票據業務人士向記者介紹。

  借“創新和金融機構”加持

  除了資産端的安全性有待考察,對於大部分平臺表示項目有“擔保”、“保險公司承保”,資金則有“銀行資金存管”,通過類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的加持來獲得增信。但事實是否如此?資深業內人士表示,自監管提出要求網貸平臺不能承擔任何增信功能後,不少平臺通過第三方機構為借款項目進行擔保,但事實上,不少平臺的擔保公司是其關聯公司,但如何界定關聯方在業界並無明確規定。至於屢有平臺傳出與保險公司合作,不少投資者以為有大型保險公司為其站臺的平臺則是安全可靠的。上述人士表示,現在與保險公司的合作主要是“借款人意外險”和“賬戶安全險”這兩種類型,只有極少部分平臺選擇與保險公司簽訂履約保險。

  “1月底,保監會對保險公司下發《關於加強網際網路平臺保證保險業務管理通知》,規範保險公司與網貸平臺的合作,防止網貸平臺假借保險公司名義誤導投資人,給保險公司帶來聲譽風險。”業內人士表示。

  對於銀行存管,該人士透露,大行對此業務還是相當謹慎,而一些中小行則為了獲得存款,對平台資金存管比較積極。但一些小行提供的存管服務技術各方面甚至還遜於第三方支付。“一般來説,資金存管後能監控到資金的流向,比如A借款人通過平臺審核,投資者的錢通過存管賬戶流入A借款人的賬戶,這個過程沒問題,存管能夠做到。但A借款人是否與平臺有關聯關係以及借款項目是否屬實,這個並不能通過存管解決,所以,所謂存管目前還不能帶來太大的作用。”上述人士認為,現在平臺最大的約束就是股東,所以如果股東方本身有問題,項目的真假、資金的流向能在當前的架構下任由股東操作。如果行業要健康發展,監管的落地必須是前置,用於約束平臺股東可能存在的非法行為。

  監管風暴將打破“真空”地帶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e租寶事件的發酵,實際只是一系列裹挾“網際網路+”與“金融創新”外衣的網路平臺“吸金黑洞”曝光的開端,在監管趨嚴、紅線逐步清晰的背景下,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各類亂象的整治也將成為今年監管部門的“重頭戲”。近日,由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網際網路金融研究中心主辦的論壇中,來自政府和行業人士提出明確網際網路金融産品名稱、投資屬性和法律關係、建立註冊登記制度等意見。據報道,網際網路金融的專項整治工作也已經啟動。

  事實上,自從去年年中開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便面臨收到監管風向轉變的信號,由於兌付困難、資金去向成謎、假標橫行、高管跑路等各類問題頻頻暴露,資金規模日漸龐大,監管部門對網際網路金融開始從呵護轉向監管加碼。

  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佈《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被視為網際網路金融“基本法”,網際網路金融徹底告別“無監管”時代。在e租寶事件爆發後,監管部門加快了網貸行業管理制度的出臺。12月28日,銀監會等多部委聯合發佈《網路借貸資訊仲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其中涉及資金存管、混業經營、平臺擔保、資訊披露等多方面內容。

  在地方監管上,網際網路金融行業自查動作也開始增多。近期,由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組織的調研正在各地展開,主要匯集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盈利模式、行業監管細則、未來看法等,特別聚焦P2P平臺是否能獨立生存,而非一味燒錢;是否致力於普惠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是否有創新,彌補現有金融體系的不足等問題。另一方面,深圳、上海近期也相繼宣佈暫停網際網路金融平臺註冊,北京開始暫停“投資類”企業註冊登記,地方收緊網際網路金融理財的趨勢明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