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信“死角”如何掃?
- 發佈時間:2015-12-06 07:58:00 來源:金融時報 責任編輯:畢曉娟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金融機構有錢無處貸,這兩大難題的同時存在,加大了普惠金融政策的實施難度。
“出現這種情況不難理解。”蘇州市副市長周偉強表示,“一方面,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經濟轉型,很多傳統經濟領域出現産能過剩。金融機構很難適應這種新變化,有錢不敢放出去,這就形成了資産配置荒;另一方面,很多小微企業受有效信用資訊不足所限,融資渠道不暢,企業難以擴大規模甚至因此夭折。”
為解決上述矛盾,人民銀行已經展開積極探索,而徵信系統建設成為破題關鍵。
中山市的“一體化系統”
説起中山市的“一體化系統”,中山市三義貿易有限公司的姬啟飛立刻連呼:“方便!直接!”該公司主要生産工業手套、針、線、小刀。作為一名小微企業主,姬啟飛曾深受融資難之苦。
“以前公司需要錢的時候,我得準備很多份材料,並且挨個去找每家銀行談。有時候要見到合適的業務人員並不容易,整個過程耗時費力。即便如此,很多銀行對我所提供的資訊也還是將信將疑。”他回憶道。
這種“求貸無門”的痛苦很多小微業主都曾切身體會過,而借助“一體化系統”,姬啟飛的融資難題化解了。
“這個平臺上的資訊都是由人民銀行從政府部門採集過來的,含金量高,金融機構都信得過。我再也不用一家一家跑銀行了,只要將我的需求挂在平臺上面,銀行就會通過系統查驗我的資質和資訊,然後直接發放貸款。如此一來,耗時短、效率高,融資問題也能真正得到解決。”
姬啟飛所説的“一體化系統”,指的是中山市社會徵信與金融服務一體化系統。2012年以來,人民銀行中山市中心支行在總結10多年來對非銀行信用資訊採集實踐基礎上,自主研發了這項轄區金融基礎設施系統。2013年10月,該系統正式上線,包括三個資訊採集庫、三個資訊深加工平臺以及三個開放型的資訊對接平臺。
其中,資訊採集庫與中山市20多個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非銀行資訊對接,突破了部門隔離,連通了一個個資訊“孤島”,使不同政府部門間實現資訊共用;為保證資訊的動態化、可持續,該採集庫還通過專線連接中山市政務資訊中心,每天自動進行資訊推送和更新。
實際上,“一體化系統”不但是企業信用資訊查詢系統,更是一個金融産品交易平臺。不僅企業將自己的融資需求公佈在平臺上,各金融機構也可貼出自己的金融産品資訊。這樣一來,借款人可以全天候、足不出戶地解決融資問題,通過在“一體化系統”的網站上瀏覽、比較、選擇銀行信貸産品,進行“淘寶式”的信貸産品篩選,並在網上向指定或不指定銀行提交借款申請。
新盛世公司代表張鷹就嘗試了這一服務。“這種網上金融産品超市式的購物體驗不僅新奇而且效率也高。”張鷹表示,“企業通過貨比三家向指定或非指定金融機構提出申請後,還能通過網際網路看到銀行初審、終審的進度以及貸款發放情況,申請貸款的工作和流程大大簡化了。”
“系統的服務貫穿整個交易流程。在交易達成前,銀行可借助‘一體化系統’獲得企業的全面資訊,而整個交易結束後,雙方也會將相關資訊反饋在該平臺上,供後續交易者參考。”人民銀行中山市中支副行長李杏梨補充道。
通過“網際網路+搜索+信貸産品對比”的模式,“一體化系統”極大地便利了各類市場主體與銀行之間的互相發現、挖掘和交易,並緩解了小微企業、“三農”等薄弱環節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蘇州的企業徵信服務模式
與人民銀行中山市中支牽頭、設計並推廣應用的模式不同,蘇州的徵信平臺是在人民銀行、金融局牽頭下,由企業設立完成。
2014年9月,蘇州企業徵信服務有限公司經蘇州市人民政府批准,由蘇州國際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發起成立,是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開展企業徵信服務的專業企業。
與中山市的“一體化系統”類似,該公司所建設的企業徵信資訊服務平臺採集了大量經過授權的非銀行信貸資訊,包括企業的公積金繳存資訊、納稅資訊等。此外,該平臺還會介紹企業6個主要盈利項目及近8個季度的發展趨勢,立體化、實時化地呈現企業發展狀況,以此形成徵信報告,對企業進行多項資訊分析,提供風險預警服務。
該公司業務部負責人周旭峰解釋了上述資訊的運作原理:“單看企業的公積金繳存情況這項指標就可了解企業發展狀況:如果企業全員申報公積金,説明其經營情況不錯;如果只有很少部分員工甚至沒有員工享受公積金福利,則側面反映出企業人員穩定性較差。”
可以看到,大數據解決了如何建徵信平臺的問題,但誰來建設則未有定論。就此,記者向人民銀行蘇州市中心支行徵信管理科副科長姚康拋出問題:“為什麼要由國企來建設徵信服務平臺”?姚康表示:“如果由純民企來組建信用平臺,無披露資訊義務的企業可能不願公開自己的行為資訊和經營狀況,而國企可借助政府強力推動和信用背書破題。另外,由國企而非國家機關直接推動徵信建設,則可以保證該平臺以市場主體的方式運作,不為行政級別和審批流程所限,真正從市場實際需求出發,以實現經濟效益為目標,確保開展徵信工作的長效性。”
“當然,由企業建設徵信服務平臺、實現商業化經營過程中也面臨很多挑戰。一旦涉及經濟利益,如何保證該平臺的客觀、獨立和公信力又是一大難題。目前,我們仍在探索中。”蘇州企業徵信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建林表示。
徵信業務發展模式仍在路上
必須承認,儘管我國徵信系統建設已有初步發展,企業徵信市場規模也在逐步提高,但離建設誠信社會的整體需求仍有相當差距。
“應當説,人民銀行的徵信系統資訊比較完備,得到銀企的廣泛使用。但是,該系統對於企業非金融資訊,比如經營能力、繳納稅款、銷售業績等指標衡量不足。”黃建林表示。
央行徵信系統的“死角”確實存在。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負責人介紹,截至2013年年底,在央行徵信中心收錄的8億多自然人中,有徵信記錄的約3.2億人,佔總人口數的23.7%,遠低於美國徵信體系85%的覆蓋率。
無論是中山市的人民銀行主導模式,還是蘇州市的企業建設模式,都是各地從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區域特色進行的徵信模式探索,旨在清掃目前徵信體系的“死角”,為小微、“三農”等信用主體解除融資難、融資貴的困擾。
當然,徵信業務的探索剛剛起步,掃清徵信體系“死角”還需更長期、深入的探索實踐。我們期待,隨著各地探索實踐的逐步深入,徵信體系的“死角”會越來越少,而普惠金融的效率將日漸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