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理財 > 理財要聞 > 正文

字號:  

個人徵信業務啟動在即 “刷信用”你準備好了嗎

  • 發佈時間:2015-07-23 07:46:0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憑信用記錄訂酒店;線上“秒速”申請小額貸款;雇傭保姆前先查信用記錄;看一眼陌生人的信用記錄後就讓他免費幫你捎貨……這些場景,離我們並不遙遠。為百姓創造便利的,正是即將正式運營的個人徵信業務。

  今年1月,央行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芝麻信用、騰訊徵信、中誠信等8家機構做好個人徵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6個月。

  如今,半年期限已到。雖然這8家個人徵信業務“正規軍”何時運營尚無時間表,但無論如何,中國距離“信用社會”的建成又近了一步。

  專家指出,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健全,個人徵信將在信貸、求職、租賃、公共管理等多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其面臨的挑戰不可小覷。中國政府與企業需共同努力,打通數據“孤島”、完善法律法規,為個人徵信業務營造良好的政策與市場基礎。

  全力衝刺

  “我們正積極準備接受央行驗收,將對照相關規定做進一步的完善。”華道徵信總裁馮軍説,從最初的工商登記、“招兵買馬”,到建立數據中心、發展合作夥伴,再到近期內測首款産品“豬豬分”,華道徵信各方面工作已基本完成。

  近日,央行下發了申報表格及材料要求,要求各家報送組織架構、業務開展、內控制度、技術支援等方面的最新情況。

  中智誠征信CEO李萱説,表格主要涉及公司相關資料的提取和上報,近期會對內部、外部進行檢查,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紮實以迎接央行“終考”。

  儘管彼此業務基礎相差迥異,但經過半年的快速發展,目前8家機構均已準備好個人徵信産品或服務平臺。除了已經搶先開放服務的“芝麻分”和“考拉分”,以及正在內測的“騰訊信用”評級和中誠信徵信産品服務平臺,逼近大考前,更多最新“成果”正在集中登臺亮相。

  5月30日,考拉徵信聯合多家商家推出“信用圈”多種消費優惠。6月6日,芝麻信用將公測擴大至全國,並推出了租車免租金等服務;中智信徵信召開産品推介會,首次宣佈“反欺詐雲平臺”于6月15日上線運作。6月11日,前海徵信首次揭下面紗,推出包括“好信度”個人打分産品在內的好信金融資訊服務平臺。

  面對8家機構的未來前景,考拉徵信總裁李廣雨認為,個人徵信市場需求很多、前景廣闊,但最大的問題是數據不夠。要提升徵信的準確性,數據來源肯定是越豐富越好,但無論是8家機構的數據互換,還是對接央行徵信系統、獲取政府有關部門數據等等,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前海徵信總經理邱寒説:“未來不排除與其他幾家機構交換數據的可能性。我們認為只要是在合法、合規,保護資訊安全以及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徵信機構之間的合作可以達到優勢互補,對徵信市場的發展是有利的。只是在市場發展初期,各家可能還是專注于用好自己的數據,把自己專長做深做細。”

  百億市場

  將個人信用記錄運用到信貸、租車、求學、求職中,是個人徵信業務最為常見的應用場景,在發達國家已形成一個成熟的産業。但在中國,個人徵信業務長期遊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帶。

  有必要提及的是,目前中國的徵信機構分為兩類:個人徵信與企業徵信,央行對個人徵信的設立要求更為嚴格,這也是個人徵信業務更加受到市場關注的原因之一。根據《徵信業管理條例》,設立個人徵信機構需經央行批准,而設立企業徵信機構報央行在當地的監管部門備案即可。

  為何多年來不溫不火的個人徵信市場在最近幾年備受關注?這絕非偶然。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中國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表示,在中國,兩大因素推動著個人徵信業務的發展。其一,普惠金融發展的需要。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深,金融業務與更多“草根”發生聯繫,市場對個人金融信用的積累與查詢提出了強烈需求。其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需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全社會對徵信業的重視程度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那麼,個人徵信的市場規模有多大?根據央行2013年發佈的《中國徵信業發展報告》,截至2012年底,我國有各類徵信機構150多家,徵信行業收入約20多億元。業內估計,個人徵信未來的潛力遠超這一數字。

  章政做了一個保守的估算:按照央行定價,個人徵信報告查閱3次之後,第4次要收費,一份25元,中國13億人口1人查詢1次,就是325億元。加上衍生服務,這一市場至少有400億元。

  行業滲透

  曾經,大部分人所熟悉的個人徵信,僅停留于查詢央行的個人徵信記錄。然而,網際網路對各行各業的滲入,正在拓寬個人徵信的深度和廣度。

  “我們的個人行為越來越多地在網路留下印記,這些數據對於很多機構來説都是有價值的。”P2P平臺“拍拍貸”CEO張俊表示,主打“純線上信用審核”的拍拍貸於今年3月推出了自建的信用評分系統“魔鏡”。

  打車、網購、理財、社交,甚至在APP上叫個外賣或美甲,交易數據都會沉澱于網路。這些看似淩亂的數據,對於保險、網路信貸和網路廣告等行業而言,蘊含著巨大的價值。

  “在我們看來,有午夜上網習慣的人相較白天上網的人信用程度可能要低一些。”張俊表示。

  貨運物流軟體“羅計物流”CEO宋睿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大量貨運司機都會在軟體上留下基本資訊和行車記錄,一些保險公司已經找到了羅計,試圖獲取相關資訊,未來可能會根據司機的行車情況決定保費高低。

  讓淩亂繁雜數據得以發揮價值的,正是關鍵的步驟——數據挖掘。據《經濟參考報》記者梳理,目前主要有四類主體在進行相關信用數據的挖掘和利用。

  首先,電商。電商沒有在口頭上率先提出個人徵信,卻是最早將徵信“變現”的主體之一。早在2010年,阿里巴巴就成立了小額貸款公司,依據商戶的交易和信用數據為其提供小額短期信用貸款,單筆單款金額可低至數千元。京東商城2012年起與銀行合作,向合作夥伴提供基於交易數據的貸款;同年,蘇寧電器宣佈發起設立“重慶蘇寧小額貸款有限公司”。

  其次,P2P(網路小額借貸)公司。為了事項更有效的風險控制,大量P2P公司都在自建徵信系統,將有過違約“前科”的客戶列入黑名單,人人貸、拍拍貸、信而富等公司都有自建的徵信平臺。

  第三,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作為各類交易的入口,積累著大量、多樣的用戶數據。在接受央行檢查的首批8家個人徵信機構中,芝麻信用、拉卡拉均是基於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數據進行信用評分。今年初,神州租車接入芝麻信用,用戶憑藉支付寶錢包中的芝麻信用分,可免交押金、免刷預授權實現租車。拉卡拉則向用戶提供“商戶貸”,基於商戶每天POS機的刷卡額、經營情況進行信用評估,發放不超過30萬元的貸款。

  第四,各類徵信公司。記者了解到,首批8家接受檢查的個人徵信機構中,中誠信徵信有限公司、上海資信有限公司等均為P2P公司提供相關服務。如中誠信,便針對網貸平颱風控需求量身定作風控模型,阿里巴巴就是其客戶。

  在國內的專業徵信領域,近年來,美國最大的信用評分公司FICO(費埃哲)愈加活躍,FICO中國區總裁陳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2007年進入中國的FICO曾將銀行看作最主要客戶,而近年來,FICO發現網際網路金融已經成了無法忽視的存在。為此,FICO特地在中國發佈了“FICO信貸評分決策雲平臺”,為中國的網貸平臺量身打造信用評分體系。

  投石問路

  我國個人徵信業務剛剛起步。在市場力量介入之前,全國的個人和企業徵信系統,就是央行于2006年建立的“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央行《中國徵信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已為8.2億自然人和1859.6萬戶企業建立了信用檔案。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中國的個人徵信市場尚未形成穩定的業務模式、商業模式、市場格局,正處於“投石問路”的摸索期,呈現出以下特點:

  首先,“市場+政府”模式。章政表示,世界範圍內的徵信市場主要分為三類:美國的市場主導模式;歐洲的政府主導模式;以日本、南韓等為代表的亞洲的“政府+市場”模式。目前,中國的個人徵信業務也遵循了這一模式,即央行建立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並對徵信業實施管理,同時引導各市場機構挖掘個人徵信數據的價值。

  其次,徵信機構與信用評分機構“混戰”。中國的徵信體系未將徵信與評分業務明確分離,也沒有形成受普遍認可的評分架構。在許多國家,徵信機構與評分機構的業務是分離的,前者蒐集數據,後者分析數據。如美國,三大徵信機構收集數據,使用FICO的評分。而在中國,許多機構又做徵信、又做評分。如拉卡拉信用、芝麻信用。在中國,也沒有形成廣受認可的評分體系,仍處於各方“混戰”階段。

  第三,網際網路金融成為重要推動力。網際網路金融為徵信行業創造了新的發展“窗口期”。電商企業、P2P公司都對徵信業務有著很強的需求,甚至不惜親自打造徵信體系。

  分析人士指出,許多電商、P2P公司很可能已向央行申請了個人徵信業務資質。如京東商城,雖然未進入首批接受央行檢查的8家徵信機構之列,但實際上也在開展相關業務。近日,京東投資了美國的大數據徵信機構Zest Finance以優化風控體系,或同時涉足個人徵信和企業徵信。可以預見,未來征戰個人徵信市場的,將遠遠不止8家機構。

  難題待解

  個人徵信業務的藍圖固然美好,然而,也面臨著重重挑戰。

  首先,資訊孤島林立,數據收集困難。中誠信徵信有限公司董事長孔令強表示,國內個人信用數據分散在各類企業與各級政府,包括銀行、電信、電力、水利、公安、工商、稅務等,其中,大部分機構都將各自資訊“圈起”,互不共用,形成資訊“孤島”,加大了徵信公司收集數據的難度。央行的“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未來會否與個人徵信機構對接、如何對接,也是未知數。

  其次,法律法規不明確,隱私界定不清晰。孔令強表示,在網際網路時代,個人資訊很容易暴露,但個人徵信機構究竟可以收集哪些資訊、不可以收集哪些資訊,在我國尚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這使得徵信公司在開展業務時面臨困惑。

  第三,商業模式不清晰,前期投入要求高。在成熟的信用經濟社會,出售信用報告本身就可以盈利。在美國,每年信用報告的交易量超過11億份。然而在中國,個人徵信業務仍然處於發展初期,將註定“燒錢”。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拉卡拉、芝麻信用的徵信業務已經開始進行商業模式的探索,踏上“變現”之旅。

  芝麻信用與招聯金融公司近日聯合推出信貸産品“好期貸”,芝麻信用評分達到700分的用戶,即可線上申請1萬元以內的貸款。芝麻信用還推出了“信用簽證”服務,分數達標,就可以線上簡化材料申請新加坡和盧森堡簽證。拉卡拉也推出了“考拉信用分”,分數合格的用戶可使用公司旗下的貸款服務。

  多種類型的徵信機構角逐個人徵信市場,最終主導性的商業模式會是怎樣?徵信市場會是百花齊放,還是像美國那樣幾家獨大?

  對此,FICO中國區總裁陳建表示,一切都有待市場交出答卷。

  “美國徵信行業格局是經過大浪淘沙的結果,激烈競爭是徵信體系得以完善的必經之路。”陳建表示,未來的市場格局尚無法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個人徵信業務的決勝點將是三方面:數據的全面性、平臺的開放性和機構的公正權威性。

  “一些徵信機構在做基於自身交易數據的平臺,開放性不足。還有機構又做評分、又做數據收集。這都是市場起步時呈現的特點,中國的個人徵信行業究竟會形成何種模式,還需要市場説了算。”陳建表示。

  章政建議,中國的徵信行業在不斷開拓市場化之路時,政府層面也應積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法律上儘快界定隱私的關鍵概念。此外,多部門應達成合作、攜手打破“資訊孤島”,以減少市場不必要的“試錯”成本,為個人徵信業務的發展締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