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P2P增信途徑不多 保險、備付金模式均有缺陷

  • 發佈時間:2015-04-27 07:32:36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毅

  近期,河北最大擔保公司河北融投陷入危機一事,再次在網貸業內引發去擔保熱議,但業界對此話題討論的結果是,擔保依然是P2P行業頭號增信手段。

  P2P研究機構棕櫚樹CEO洪自華向記者表示,雖然河北融投事件再一次給了網貸行業敲響了警鐘,但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P2P行業還是少不了必要的增信手段。同時,目前投資人還是傾向於接受擔保這種增信模式。

  一方面,擔保是P2P行業難以捨棄的最主要的增信手段;另一方面,擔保又因為風險事件頻發而飽受質疑。這種看似矛盾的事實,凸顯出當前P2P行業還沒有更好的、可普及的增信方式出現。

  另有業內人士表示,如(平臺的)備付金賬戶放到銀行託管,可解決資訊披露及監管問題,這也是目前最好的辦法。

  保險模式難以推廣

  值得注意的是,保險模式作為取代擔保的一種增信手段,曾被寄予厚望,然而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始終未成主流。“目前在P2P行業,真正的履約險極少,幾乎舉不出例子來。有許多平臺宣傳和保險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保險公司進行承包,但多數是宣傳大於實際。”聯金所運營總監劉哲告訴記者。

  劉哲表示,目前P2P平臺與保險公司的合作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保險公司對平臺的資訊安全承包,比如平臺受到駭客攻擊,保險公司對平臺的損失進行理賠;另一種是平臺為借款人買了人身保險,當借款人出現人身意外時才理賠。但平臺往往存在誤導宣傳或者資訊披露不準確的情況,使投資人誤以為是履約保險。

  事實上,網貸行業真正做到履約保險的極少。有種情況可能做到,就是項目來自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反過來承保。

  以號稱中國首家由保險公司承保的網貸平臺財路通為例,其稱與國壽財險進行合作,包括借款人人身意外險和針對平臺成交總額的履約責任險。但國壽財險一位內部人士近日在與記者交流時透露,國壽財險與財路通的合作僅限于意外險。“據我所知,只有極少項目能夠買到履約險。比如少數核心企業的優質保理業務,並且並且只接受明保。”洪自華表示。

  據了解,曾被熱捧的保險增信模式,也越來越失去它的光環。“保險(增信)在P2P這個行業之所以難以普及,主要原因在於風險和收益不匹配。P2P行業風險很高,但保費一般來説比較低,所以保險公司缺乏積極性。”劉哲告訴記者。不過,洪自華認為,在具備一定條件下,保險這種增信手段有可能在網貸行業普及起來,這個條件就是資産的風險是可測的。

  備付金制度亦有缺陷

  事實上,除了擔保、保險,P2P平臺可能的增信手段還有備付金制度和資金託管,尤其是銀行資金託管。

  對備付金制度,洪自華認為理論上是可行的,“不管資産品質如何,只要備付率與壞賬率匹配,理論上風險可控。但實際上,平臺壞賬到底有多高,沒有透明的數據。而平臺本身有擴張的動機,這和備付金的充足性具有天然的矛盾。所以目前來看,備付金實際的作用有限。”

  劉哲也認為,備付金的缺陷在於資訊披露與監管上,比如平臺聲稱有一定數額的備付金,但這個備付金在平臺賬戶裏,隨時可調動,所以投資人的資金安全並未得到真正的保障。

  劉哲表示,如果(平臺的)備付金賬戶放到銀行託管,就可以解決資訊披露與監管的問題。“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能夠實現所有資金都在銀行託管。”

  不過,某銀行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雖然有多家銀行對網際網路金融的資金託管感興趣,並完成了系統開發,但因為監管政策不太明朗,因而一直持觀望態度。

  此外,行業內“去擔保化”的呼聲也日漸升高。所謂“去擔保化”,指P2P平臺自身不為投資者提供擔保,而只作為資訊仲介,撮合投融資雙方交易。據悉,陸金所去年下半年開始,就開始逐步推行“去擔保化”。亦有業內人士稱,“去擔保化”是P2P行業的必然趨勢,因為擔保也有風險,平臺需要具有緩釋風險的能力才能繼續下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