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的貓膩您知道嗎? 虛假借款防不勝防
- 發佈時間:2015-03-16 07:16:18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畢曉娟
眾籌是目前的熱詞,這種本為小企業家、草根藝術家實現夢想而誕生的網上籌款方式,近年來卻常被別有用心的人炒作為高收益、高回報的投資渠道。一旦眾籌項目失敗,對風險毫不知情的出資人只能啞巴吃黃連,苦水往肚裏咽。
産品眾籌
品質誰説了算?
周先生想買一台車載空氣凈化器,他在上網瀏覽時,被某眾籌網站推介的一款可測量血壓和血糖的車載空氣凈化器吸引,於是向該眾籌項目“支援”了258元,很快便收到廠家寄來的産品。“雖然物流挺快,可打開包裝我發現它既沒發票也沒保修卡。”周先生介紹,新買的空氣凈化器用了不到五次就發生故障不能工作。他聯繫廠家,廠家態度很好立刻更換一台,但用了幾次又出現同樣問題。周先生要求退貨,廠家答覆,眾籌的産品都是處於研發設計和生産初期的創意産品,不能退貨。周先生又向眾籌網站反映,網站表示他們只提供撮合平臺,對産品品質沒有發言權。
周先生遇到的情況並非個案。作為諸多眾籌形式中最普遍的一種,産品回報眾籌因為回報內容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或服務,因而最受支援者(出資人)歡迎。但是參與産品眾籌的消費者面臨著産品或服務不能如期交貨以及産品品質與項目描述嚴重不符的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傳統的商品預售遵循合同法、消費者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如果商品售賣者不能按期交付商品,或者交付的商品品質不合格,相關的賠償、退款和召回程式有明確的法律可依,消費者損失的只是時間成本。但在商品眾籌模式下,消費者的預付款兼具預購、投資和資助性質,一旦出現違約,如何挽回損失,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法律適用方面,創業者、消費者和平臺的意見也不統一。
債權眾籌
虛假借款防不勝防
債權眾籌也是眾籌常見的形式之一。近年來的熱門詞彙P2P網路貸款,就屬於債權眾籌。它由多位投資人對P2P平臺上的借款項目進行投資,按投資比例獲得債權,未來獲取利息收益並收回本金。
隨著競爭的加劇,P2P行業在百家齊放的同時,跑路、壞賬等問題不斷發生,陸金所、宜信、紅嶺創投等部分體量較大的平臺也陸續爆出壞賬的消息,引得業內一片愕然。作為普通投資者,在選擇P2P平臺的時候,應該從哪些方面來甄別?萬一遇到問題平臺,投資者的權益應該如何得到最大保障?
金信網首席運營官安丹方建議,在違約與倒閉可能成為未來P2P市場一種新常態的情況下,投資者要提高風險意識,並學會“擇優而棲”。“投資者挑選P2P平臺時要看其項目收益是不是在安全範圍內,借款年利率超過24%的基本上可以不用考慮了。另外要看項目資金投向是否明確,數據披露越透明越靠譜,一個成熟平臺出借人和借款人都應當是比較分散的,如果在某個平臺上發現某些ID經常出現,不論是出借人還是借款人,則這個平臺可能存在虛假借款的情況。”
股權眾籌
當“天使”不容易
去年11月,一篇名為“西少爺賴賬,眾籌的錢該怎麼討回來”的文章在網上掀起陣陣波瀾。“西少爺肉夾饃”聯合創始人宋鑫,公開聲討另一名創始人孟兵賴賬跑路,一時間鬧得沸沸颺颺,被稱為中國股權眾籌第一起惡劣投後事件。
股權眾籌並不是很新奇的事物——投資者在新股IPO的時候去申購股票,其實就是股權眾籌的一種表現方式。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股權眾籌主要指通過網路招募投資人,投資人按出資比例擁有企業股權。股權眾籌的門檻較高,大多要求投資人出資10萬元以上才能獲得公司股權。由於受現行法律限制,多數股權眾籌企業的股東人數不超過50人。即便如此,股權眾籌使得“天使投資人”的門檻大大降低,普通人也能參與到感興趣的創業項目中。
事實上,由於創業公司在各方面均不成熟,80%的創業公司活不過兩年。當初紅極一時的“許多人的咖啡館”就因為眾籌股東們發生經營理念分歧,不到兩年便以失敗告終。即便創業成功,由於投資人決策權不對稱和資訊不對稱,很容易引發“西少爺事件”。歸根結底,投資人的目標是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創業者追求的是自身效益最大化,兩者並不完全一致。股權眾籌看似高收益的回報,其實蘊藏著巨大風險。 張品秋 J229
連結
金融被騙人群年輕了
線上金融平臺融360的調查顯示,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支付的線上化,金融消費領域的騙術呈現出新的演變趨勢,而被詐騙的人群也從中老年人擴展到高學歷的年輕人。
融360的調查顯示,金融消費領域的騙術呈現出四個新趨勢。第一,從線下延伸到線上。以往不法分子主要通過短信、電話實施詐騙,如今金融詐騙的渠道開始“從線下到線上”的遷移。第二,被詐騙人群年輕化,被騙人群擴大。原來的被騙人群集中在年齡大的中老年人,現在,習慣上網的年輕人群也成了被騙對象。第三,呈現“技術化、移動化”趨勢。例如偽裝銀行網站、400客服電話等,二維碼、各種APP、快捷支付、“免費WiFi”等新技術也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讓人們防不勝防。第四,詐騙流程更短、更快。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帶來用戶體驗極便捷的同時,同時讓被騙人群思考的時間變少了,導致不法分子批量行騙的“效率”更高了。
“以前無論什麼詐騙手段,最終都要通過線下打款,資金的劃轉相對不那麼容易。如今線上支付如此發達,不少人都搞不清自己進行了什麼操作,錢就被騙子轉走了。”融360大數據研究院首席專家徐瑾介紹,以前受騙的大多是辨別能力弱的中老年人,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網購、刷微信、打網遊的過程中被騙。“可以説,現在是受騙面前人人平等。”調查顯示,一面是金融消費詐騙的花樣翻新,一面是消費者的自我保護和維權意識還很淡薄。在遭遇到各種金融欺詐之後,多達52.7%的用戶則選擇自認倒楣,只有47%的網友想到維權。張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