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網際網路金融 > 投資分享 > 正文

字號:  

八成以上網上支付風險源於資訊洩露

  • 發佈時間:2015-03-17 07:29:26  來源:長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隨著網際網路興起,大眾理財意識覺醒,金融消費領域的侵權、違規和詐騙現象頻頻發生。15日,線上金融平臺融360發佈報告顯示,71.5%的受調研網友收到過各種詐騙短信,49%網友表示曾遭遇理財産品虛假宣傳,64%網友在辦理房貸過程中曾遭遇“忽悠”。

  一面是金融消費詐騙的花樣翻新,一面是消費者的自我保護和維權意識還很淡薄。在遭遇到各種金融欺詐之後,多達52.7%的用戶則選擇“自認倒楣”,只有47%的網友想到維權,包括想找企業官方求證或投訴的佔27%、想報料到媒體或社交平臺的佔12%、想要投訴到監管機構的佔8%。而其中真正能夠將維權付諸行動的僅僅只有7%。另外,在融360的調查中發現,六成用戶自認為“金融防騙水準差,容易被騙”。

  如此之高的用戶比例沒有任何維權行動,融360大數據研究院首席專家徐瑾分析認為,這和維權意識極其薄弱、維權知識和手段缺乏有關,同時也和現有維權途徑流程繁瑣有關,用戶一般怕麻煩而放棄。

  同時,隨著網路消費大軍的崛起,一些不法分子也使出多樣的網路詐騙手段,令人防不勝防。徐瑾指出,由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支付的線上化,金融消費領域的騙術呈現出四個演變趨勢:從線下延伸到線上;被詐騙人群年輕化,被騙人群擴大;善於運用二維碼、各種APP、快捷支付、“免費WIFI”新技術;詐騙流程更短、更快。

  據支付寶統計顯示,2014年,支付寶主動幫超過700萬面臨風險的用戶避免資金損失,這些攔截均發生在風險隱患給用戶造成資金直接損失之前,為用戶攔截了95%的支付風險。從攔截和處理的風險狀況來看,最常見的風險類型是資訊洩露引起的賬戶被盜和個人欺詐,佔到網上支付風險的八成以上。其中,賬戶被盜主要由於個人身份資訊和手機校驗碼洩露引起。

  業內人士建議,規避網上支付風險,用戶日常需注意不要將銀行卡、身份證資訊和手機校驗碼洩露,社交平臺上不要隨意點擊接收陌生人發來的文件、二維碼和連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