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日起,央行頒發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開始實施。許多支付寶用戶都發現自己的餘額頁面有了額度展示,其中最高的支付額度為20萬元/年。在監管層對第三方支付帶上“緊箍咒”的同時,在支付領域長期受到打壓的商業銀行趁勢反擊,推廣二維碼支付、Apple Pay等産品,移動支付領域的混戰更加激烈。
按照《辦法》,根據外部渠道驗證客戶身份資訊的不同,個人支付賬戶將被分為三類,賬戶實名驗證等級越高,享受的服務功能就越多,餘額支付的額度也越高。其中,I類賬戶的餘額支付額度為1000元/終身;II類賬戶餘額支付額度10萬元/年;III類賬戶餘額支付額度20萬元/年。在功能上,II類、III類賬戶可使用餘額轉賬、提現、消費、投資理財功能,個人所有賬戶通過餘額支付共用此額度,提現不受此額度限制,而I類賬戶不能使用投資理財功能。
該政策的正式落地讓網友們有了更直觀的感受,一些經常使用第三方支付軟體進行購物、還款、繳納水電煤氣費的用戶紛紛感嘆額度不夠用,對此,支付寶昨日表示,《辦法》中20萬元/年的額度限制僅僅是針對餘額支付方式,用戶超出20萬元之外的資金使用仍可以通過銀行卡快捷、螞蟻花唄、網銀等支付方式完成,大部分用戶不會受到影響。
就在監管機構對第三方支付帶上“緊箍咒”之時,長期以來備受打壓的商業銀行正在積極反擊,試圖在移動支付領域收回失地。
工行本週在2016世界移動大會上展示了二維碼支付産品。該産品向行內外及境外客戶同時開放,覆蓋線上線下和O2O全消費場景。客戶只需持智慧手機等移動設備,依託已有銀行卡提前註冊並登錄工商銀行融e聯等App,身份資訊驗證無誤後即可開通二維碼支付,在支付過程中無需輸入手機號、銀行卡賬戶、驗證碼等資訊。
仔細梳理不難發現,近期銀行對於移動支付領域的創新和佈局陡然加速。除了工行外,建行新版個人手機銀行推出指紋登錄與支付功能;民生銀行與出門問問達成合作,共同開發“可以當卡刷的智慧手錶”。此外,各家銀行與Apple Pay、Samsung Pay等手機廠商的支付合作也在積極推進中。不過,從目前的市場格局來看,支付寶、微信支付依然牢牢佔據主力地位。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銀行的手機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App常用功能基本趨同,比如生活繳費、轉賬、信用卡還款、手機充值、買電影票等,在同樣的業務下,客戶會選擇最為熟悉的渠道進行辦理。況且,微信除了支付外,還搭載了社交功能,用戶黏性、使用頻率都讓銀行望塵莫及。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目前移動支付競爭激烈,銀行目前的關注點應該放在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為用戶提供更多服務上,至於是否是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反擊,這並非是目前首要考慮的問題。在菜市場、小賣店等微型商戶的覆蓋上,第三方支付的鋪設力度很大,銀行可以根據自身戰略選擇是否進入這一市場,如果銀行有人力和精力進駐這類微型商戶,提供普惠性服務當然會更好。
郭田勇認為,支付寶、微信支付無法撼動銀行在支付領域的地位,銀行也難以取代支付機構在小型、微商方面的覆蓋程度。因此,未來的競爭格局應當是“多足鼎立”的狀態。
(責任編輯:畢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