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教學手記:關於放大版字帖的利弊

  • 發佈時間:2015-11-09 09:20:58  來源:人民網  作者:王唯山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關於放大版字帖的利弊

  又是一個瑣碎而實際的問題。因為問的初學者多,又沒有人講,所以寫上幾筆。哲學家周國平説:“美學家們給美下的定義很少是哲學性質的,而往往是幾何學的、心理學的,或者社會學的。真正的美逃避定義,存在於幾何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解釋皆無能為力的地方。藝術天才們不是用言辭,而是用自己的作品給美下定義,這些作品有力地改變和更替著人們對美的理解”。這段話,送給在書法學習道路上奔跑的朋友們。不過,這段話還是站在欣賞者的角度來講的,儘管他站的位置是那樣靠近創作者。而初學者,卻要一招一式地練。

  放大字帖的問題,我們以前不太注意,因為自己不會使用,使用的人一般也是初學者,所以沒有細想,只是在自己課堂裏一般不讓學生使用。放大字帖與原大字帖有何區別?一般人認為放大了更加清晰了,“微妙的動作被發現了”,“奧秘”被解開了。好像在解剖臺或者顯微鏡下發現了巨大的真相。沒錯,古人沒有放大設備,放大確實把許多細節,在正常肉眼下觀察不清楚的地方,通通顯現了。問題也出現了,每一根筆畫被放大後出現了細微的波動,你也要把它臨摹下來嗎?假如使用顯微鏡看字帖,點畫上的細節變化更多,以至於不能窮盡。而作品也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疊加上去,它是一個有機體,現在,放大本字帖每頁幾個字,對認識全體來講,也算是盲人摸象。每一個單字放大以後,筆畫的高低落差看得清晰了,粗細對比看得清晰了,藏露順逆看得清晰了。這些都是它的好處。作為初學,這“盲人摸象”是要摸一摸的。但是千萬不要落入無限分解的魔障裏去,這樣就離畫字不遠了。把字放大寫,或者把字帖放大參照,是一個可行的練習方案。但是,沒有任何一本書會告訴你,什麼時候馬上要過頭了,什麼時候當停止這個練習。

  回過頭來,我們説説放大字帖的壞處。一般的壞處是,我們臨摹的字總是會比原帖大一些,當你使用放大字帖的時候,你會寫得更大。你要理解的,是字帖上不過三五釐米見方的字。你覺得那個龐然大物和字帖原本有關嗎?這是一個誤區。一大一小之間,會有許多不同。我舉個小小的案例。我們經常看到偉人的雕像,一般都是誇張肩膀寬度,這樣使得頭和肩膀的比例和真人不同。這是我們塑造英雄氣概的方法。你想,假如我們把英雄人物的頭放大,肩膀縮小,形象不是很滑稽了嗎。一大一小,看起來沒有質變,其實不然了。我們往往有一種誤區,以為小字放成大字也能成立,這無異於將小孩子用圖像的方式放大,硬説這就是大人一樣可笑。嬰兒碩大的頭部,怎麼放大都是嬰兒。要記住的是,你要認識的是字帖上的小字,放大以後,用筆的動作、力度等等完全改變了。小字在放大的過程中變成了圖片事實上的大字,這是對於書寫動作的巨大改變,實際是上無法體驗小字書寫經驗的。所以,我認為,放大本主要的功能,是拿來看,以及作圖式分析,分析其中的道理,而不是亦步亦趨地臨摹,去追求與之相像。大致地臨摹,比劃衡量一下裏面的關係,這個是關鍵。

  書法的學習道路有時也真夠崎嶇。放大臨摹有好處,也有問題,放大字帖有好處,也有問題。那還需要這樣學嗎?答案是需要的,這是我的答案。不但這些是需要的,而且縮小臨摹,原大臨摹都可以是需要的,它們都有好處,也都有毒。學習者所要準備的,是一種心態,嘗每一種毒都要認真,解每一種毒都要努力。佛教裏有一個好的比喻,叫作“孔雀食蜈蚣”,它不但不會死,反而羽毛會更鮮亮。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