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寧:從傳教士到宮廷畫師
- 發佈時間:2015-10-14 10:02:35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郎世寧:從傳教士到宮廷畫師
米蘭人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一位27歲的傳教士,懷著犧牲自我、拯救眾生的激情,長途跋涉來到北京時或許並沒有想到,眾生對未來的幸福沒有興趣,只垂涎現世的斑斕華光。最後,讓他名垂青史的,不是片刻不離手的聖經,而是背包中的畫筆。
郎世寧筆下的乾隆
郎世寧來中國時是1715年,在乾隆三十一年去世。半個世紀,三朝天子郎世寧不僅能安全渡過,還一直得到君王的認可,不得不佩服羅馬教廷職前培訓做得好。
湯若望像
也全靠利瑪竇、湯若望這些老前輩留下的諄諄教誨:第一條:上層路線是王道,洗禮一萬名草根,也不如影響一位貴族;第二條:投其所好,然後潛移默化。
利瑪竇像
説起來,這些經驗的後面都是前輩們的血淚史。
想利瑪竇當年進中國,學中文,扮和尚,恨不得把耶穌打扮為印度人。最後發現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官家一句話,推倒和尚十年修成的一座廟。和尚地位和農夫走卒 差不多。利瑪竇把頭髮留長,穿上儒衫,四方結交文士官員,這才算找對了道路。所以郎世寧一到北京,就直接進了宮,找上康熙。
康熙對基督完全無感:“你怎能老是關懷你尚未進入的未來世界而漠視現實的世界?其實萬物是各得其所的。”康熙即使和郎世寧三觀完全不合,也能看出這個西方青年的獨到之處,並納為己用,所以康熙被稱作“大帝”。他孫子就只配一聲“乾隆爺”,可見兩人的氣度不在一個檔次。
雖然不能傳教,年輕的郎世寧也不著急,既然畫畫能入康熙的眼,那就安心先畫著唄。前輩利瑪竇的經歷擺那兒呢,也是講過幾何,畫過地圖之後,蒙主隆恩,京城劃了塊地。建了北京第一個教堂,那教堂現在還矗立在宣武門外。
最早由利瑪竇修建的北京南堂
郎世寧沒想到的是,西方科學在中國的角色,是填補空白,歐洲繪畫的境地卻是和傳承千年的中國藝術競爭。所以,西畫家雖然入了皇帝的眼,處境卻不甚美妙,因為像或不像,在中國藝術中從來就不是個問題。
蘇東坡《枯木怪石圖》
同為宮廷畫家的王致誠忍不住向羅馬教廷訴苦:“終日供奉內廷,無異囚禁……作畫時頗受摯肘,不能隨意發揮。”
不能隨意發揮對於某些人意味著條框,限制,和煩惱。對於另一些人而言,卻是戴著鐐銬跳舞,燃燒生命的激情演繹,往往迸發出奪人魂魄的美。郎世寧或許也苦惱 過,最終,他的筆下鮮花栩栩如生,綻放于虛空之境;駿馬健壯靈動奔騰千里山河之間;獵犬悠然自得漫步瓜藤花樹之下;也讓我們看到了清宮帝妃、親王貴族最真 實的面孔。
純賢純皇后像
平準五十功臣之阿玉錫
西畫特有的透視和寫實,成為郎世寧豐富清宮藝術的手段,守正清源,而容納百川的態度,成就郎世寧在藝術史的地位。東渡來華的傳教士,一定懷有殉道者的決 心,郎世寧想殉基督教的道,最後卻陰差陽錯,殉了藝術的道。這或許是上帝的意志,但是傳教士郎世寧閉眼之時是否也曾發出一聲嘆息呢?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