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藝術品典當的現實困境

  • 發佈時間:2015-07-30 08:5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股市遭遇洗劫、拍市遭遇調整,手裏有藏品卻缺錢的藝術品投資人近來將目光轉向了藝術品典當行,看中了其變現週期短可贖回的優勢。然而多數收藏者卻吃了典當行的“閉門羹”,藝術品典當在鑒定估價、保存變現等方面具有極強專業性,使得多數典當行對此望而卻步。藝術品市場真假混雜,鑒定難度大,價格評估不確定,專業古玩字畫鑒定人才十分缺乏等成為制約藝術品典當行發展的主要原因。典當行如何保證鑒定估價公平性?典當藏品如何保證倉儲的安全性?等等問題的解決需要藝術品交易整個鏈條的完善和專業水準的提高。

  尷尬的市場

  書畫收藏者王磊在前幾年藝術品市場火爆時入市,但是近兩年市場進入調整期後,他拍到的書畫收藏品也因價格泡沫破滅而無法以理想價格出手,偏偏他的企業又遇到了資金週轉困難。於是王磊找到典當行抵押了自己的一幅字畫藏品,從而借到了幾十萬元,他準備在6個月當期之後再贖回藏品,這樣既救了急,又避免了低價拋售藏品帶來損失。

  收藏者張先生也有類似的遭遇,本來他想從股市賺得資金再轉投到藝術品市場,沒想到遭遇股市暴跌,不僅賠掉了幾十萬,還得需要典當收藏品來渡過難關。

  一般情況下,藝術品典當可以拿到當品市場價值50%到70%的當金,雖然會低於拍賣價格,但是可以贖回,用不著忍痛割愛,還能夠拿到應急資金,而成本僅是每月4.7%左右的佣金。

  不過王磊他們典當字畫的過程並不順利,有的典當行即便生意到府也不願意接,而能承接藝術品典當業務的典當行寥寥可數,完全處於賣方市場,收藏者並沒有選擇的餘地。

  據文化部市場中心統計,在目前全國近7000家典當行中,從事藝術品典當業務的只佔千分之五,全國能數得上的開展藝術品典當業務的典當行大概只有5家。並且有的藝術品典當對象還並非完全意義上的藝術品,往往是以玉石珠寶黃金為主,古玩字畫典當的數量佔比還非常小。汽車房産則是典當業務中的支柱項目。

  藝術品拍賣市場早已達到上百億規模,今年春拍市場成交額也達到了244億元,作為融資渠道之一的藝術品典當市場卻為何不受重視?“藝術品不像黃金的價格有公認的標準,一幅畫的年代、作者、畫法等各種因素,都會導致市場價格差別很大。”北京一家典當行的名品鑒定師劉鳴説。

  收藏者現實中的藝術品典當遭遇是:通過各種途徑能夠看到藝術品典當的廣告宣傳,但當他們實際找到典當行時,往往卻被推掉了。劉鳴告訴記者,北京有古玩字畫業務的典當行非常少,有的典當行偶爾會收一些字畫,也是因為有相關的鑒定專家,並且也僅局限在該專家所熟悉的範圍領域。市場有藝術品典當的需求,但是典當行基本都不開展這項業務,因而藝術品典當還處於一種尷尬狀態。

   專業鑒定人才缺失

  缺乏藝術品鑒定的專業人才是典當行無法涉足藝術品典當領域的最大瓶頸。“圈裏能做古玩字畫典當的也就是為數很少的那幾個老師傅。”劉鳴説。有時為了做成一項藝術品典當業務,典當行會臨時請文物鑒定專家幫忙鑒定估價,多數都是出於朋友關係請專家過來掌眼。因為業務量不多,同時也是從成本角度考慮。

  業內人士認為,即便請來專家鑒定,有時一位專家的鑒定結果也不能讓典當行做出決定,而多個專家鑒定就可能出現真假意見不統一的情況,近年來,拍賣市場上就發生了幾起轟動一時的天價拍品真偽爭議風波。如果請來專家沒有達成最終一個統一的鑒定結論,那這筆買賣就告吹了,但典當行卻得面對要支付專家鑒定費的尷尬局面。

  藝術品典當人力培養也是一個高成本的方式。“名品典當師大部分都是學珠寶鑒定出身,也有從文物行業轉行的,也有從零開始學習的,多數都沒有對古玩書畫的鑒定經驗。”劉鳴説。珠寶典當業務量大,典當師能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業務水準。而藝術品典當因為典當師經手的東西太少,不像那些從事藝術品鑒定的專業人員有機會看大量的東西,一百筆典當業務中都不見得有一筆是藝術品,所以典當師幾乎沒有實踐途徑。

  一件藝術品的拍賣成交記錄能否作為典當行的鑒定估價依據?劉鳴認為,拍賣公司不對拍品保真,另外有的藝術品在拍賣之後已經幾次轉手,所以典當行只是以見到實物為準。送拍的當物目前以名錶、首飾等銷路比較好的為主,字畫古玩市場不好對接。“一個是對於典當行的藝術品鑒定結果,拍賣公司都要重新審核,雙方可能會出現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另外,藝術品通過拍賣變現需要一定的週期,而且近幾年藝術品拍賣市場一直處於調整期,拍賣價格和週期變得更加不確定。”

  有待流通鏈完善

  滬上的典當行在今年春拍前接待了不少藝術愛好者,他們為了能在春拍上競得藝術品,選擇通過典當已有的一些藝術品來獲得融資,讓藝術品典當業務量短期內出現小幅上升。但是典當行同時發現,送來鑒定的大量古玩字畫中,多數都是贗品,真正能夠達成生意的少之又少,讓典當行對贗品風險更加謹小慎微。

  典當行業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是,如果哪個公司收到假的東西,會把照片傳到網路上,讓大家對造假手段引以為鑒。另外,珠寶首飾不論年代新舊一般都以材質論價,比如按照黃金、寶石的市場批發價為依據,這與古玩市場上規則不同,年代並不能影響價格高低。

  古玩字畫當品的保存倉儲也是制約藝術品典當發展的一個問題。據了解,一般典當師沒有經過相關專業書畫鑒賞養護培訓,比如畫軸如何打開才不會造成損害,典當行庫房多數都不具備恒溫恒濕條件,也沒有專門保存瓷器、字畫的櫃子,一般都是摞放在一起的。

  “一旦藝術品絕當後銷售不通暢是典當行的擔憂之一。”業內人士表示。按照《典當管理辦法》規定,絕當物估價金額不足3萬元的,典當行可以自行變賣或者折價處理;當物估價金額在3萬元以上的,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的有關規定處理,也可以雙方事先約定絕當後由典當行委託拍賣行公開拍賣。

  劉鳴介紹,多數藝術品當物價格都會超過3萬元,如果長時間無法拍賣出去,典當行就得自己承擔利息損失,甚至最後可能成為“死當”。

  目前典當行對藝術品當物通常的做法是,如果當戶和典當行雙方對藝術品當物的估價意見不統一,雙方可以再行協商,也可以搭配珠寶等其他當物以達到當戶想要的借錢數額。中國藝術品市場成交總額佔全球市場超過20%,藝術品典當是一塊大蛋糕,一些典當行還是不想放棄分得一杯羹,但現有的人才和硬體配套還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完善和改進自身業務能力需要一定成本,導致他們在兩者之間搖擺不定。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