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藝術品典當悄然興起變現快可贖回是最大優勢

  • 發佈時間:2015-07-27 09:28:31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對於一些觀眾來説有一個場景一定不會陌生:電視劇《喬家大院》開場戲,就是從喬家將祖傳的翡翠玉屏風送至當鋪典當3000兩紋銀開始的。而後來在喬致庸生意陷入困境之時,喬家媳婦陸雨涵也為了生意週轉,將鎮宅之寶“翠玉白菜”送去典當30萬兩白銀支援丈夫,才使得喬家幾次轉危為安。劇中當鋪的作用通過劇情演繹,表現得淋漓盡致。

  儘管以上僅僅是戲中故事,但在現實中,藝術典當已經伴隨著全民收藏熱一起發展。特別是當收藏者急需資金週轉時,由於近幾年一直熱炒的“藝術銀行”並未形成氣候,而國內一部分典當行看準商機,適時推出了藝術典當業務,幾年下來,雖然涉及藏品業務的典當行並未形成爆炸式發展,但總體規模已經不容小覷,藝術品典當,已經成為藝術市場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業內人士認為,傳統上,藝術品典當一直是典當行業的主要業務,然而如今的藝術品典當屬於“聞著香吃著麻煩”類的生意,與其他典當業務相比,藝術典當在定價、利率、鑒定、保存、回購等方面具有極強專業性,而業務的生意週期也長短不一,使得這項業務在國內發展現狀並不順利。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無論是行內人士和專家都一致認為,藝術品典當從長遠發展來看依然樂觀,隨著藝術品交易整個鏈條的完善和專業化提高,藝術典當必定會迎來其復興的一天。

  ⊙記者 李虎 ○編輯 陳羽

  行業現狀:涉足藝術品業務典當行不足5%。

  在古代小説中,文人墨客每逢生活過不下去,拿些祖傳書畫寶劍送至典當行換些銀兩的情節並不少見,但如今,你如果哪一天抱著書畫想去換點錢出來,可能會發現無人接受。文化部市場中心曾在2014年做過統計,在目前全國近7000家典當行中,從事藝術品典當業務的只佔千分之五,而真正開展相關業務並具有一定規模的典當行大概只有20家。

  在藝術品市場繁榮的今天,藝術品典當卻為何少人問津?上海億通典當行CEO裘海告訴記者:“其實道理很簡單,舉個例子來説,如果有人拿黃金來典當,我們只要確認黃金是真的,就完全可以按照當日的黃金價格進行處理,"有法可依"。可是藝術品不同,每件藝術品由於所處歷史時期、作者的知名度、收藏價值等原因,市場價格都不盡相同,這就很難得出一個統一的價格評估體系。”

  裘海的困惑在典當行業極為普遍。上海東方典當行董事長王福明就對記者説:“儘管我們的藝術品業務開展還算不錯,但絕大部分送貨至櫃檯的客戶也很少能抵押借出錢來。原因在於我們兩個鑒定評估小組每天要面對的贗品數量遠超真品,有時候一天下來,也只能有一兩件被評估為"送專家處鑒定"。我的一位老客戶,房子、車子都在我這兒抵押過,有一次請我們的評鑒小組組長去他家看,一屋子的"宋代五大名窯"和"元青花",他想打包抵押出5000萬元,週轉兩個月,可我們的專家認為,他一屋子的東西最多值一輛奧拓,還是友情價。”

  業務瓶頸:人才和藝術品鑒定體系缺失

  在典當行業有個默認的説法:“藝術品的典當融資範圍直接決定了典當行的實力。”這句話其實也道出了很多典當行無法分食藝術品典當這塊誘人大蛋糕的主因:缺乏藝術品鑒定的專業人才——鑒定師。

  上海著名文物專家蔡國聲曾針對藝術典當行業人才匱乏感慨道:“藝術品鑒定涉及的知識面很廣,不僅要求鑒定師要飽覽群書,還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就一幅字畫來説,鑒定師需要對這個畫家有很透徹地了解,比如畫家所處時期的繪畫特點,畫家人生不同時期的繪畫風格是什麼樣子的,他不同時期的字畫市場價值如何等。而現在具備這種素質的鑒定人才在整個上海乃至全國來説,都寥寥無幾,很多典當行鑒定藝術品都需要請專家幫忙把關。”

  “舉個例子來説,有顧客帶著一件"永樂青花"去典當,行裏人都知道,在市場上,不僅産地在景德鎮官窯的青花被稱為永樂青花,那些景德鎮民窯産的,同為明代時期倣造的,甚至清代、近代乃至現代後倣的永樂青花層出不窮,這就到考驗我們鑒定師功力的時候了,看準了成本,給對了典當金額,這筆買賣才划算,否則風險就得我們典當行承擔。”王福明説。據他介紹,通常來説,店裏的員工從試用期到真正上手大約需要三年的時間,還只能接手一類業務,因此人力培養成本相對較大。

  也曾有人建議,國內那麼多專家,為何不請專家直接來給出權威鑒定呢?王福明分析説,請專家鑒定,有權威性,但需注意的是,通常一位專家的鑒定結果難以使得經營者信服,而多個專家鑒定就存在甲乙認為是真、丙認為是假等意見不統一的情況,可能最終因為沒一個統一的答案,這筆買賣就告吹了,但典當行還不得不面對支付高額專家鑒定費的尷尬局面。

  在採訪過程中,幾位業內人士不約而同地認為,現在各家典當行對藝術品典當業務鑒定師的要求都很高,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市場上假貨橫行,高倣真贗品時常現身,稍不留意,典當行就需承擔較高的風險。

  發展前景:藝術品典當融資或成行業主流

  如此看來,在藝術品市場魚龍混雜的背景下,藝術品典當融資並沒有得到完全認可。不過目前看來,小額藝術品典當業務正逐漸發展壯大。上海雲臺典當總經理梁博明對記者表示,這兩年藝術品市場較前幾年低迷,正是低價吃進藝術品的好時機。雲臺典當從2013年開始就以拍賣成交價10%至50%的金額提供短期抵押資金週轉業務,由於月息不高,梁博明的生意頗受那些幾年前衝進拍場想撈一筆但如今出貨無門的買家歡迎。這部分買家中,有相當一部分會“絕當”(典當術語:即當掉後不再贖回),這樣梁博明的當鋪也成為圈內人士淘寶的好去處。梁博明表示,一般來説,只要“收貨”時控制得當,低價吃進的“絕當”藝術品並不難“高拋”。

  梁博明對記者表示,開辦典當行十多年來,他對於藝術品典當有三個原則:一、不碰當代藝術;二、不碰來歷不明的文物;三、無論多值錢的物件,都不能佔用超過公司10%以上的資金。

  對於行業發展前景,裘海認為,除了藝術品轉售生意外,藝術品典當融資應該是以後本行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與藝術品拍賣相比,對於半年以內的短期融資,藝術品典當在成本及時間上更具優勢。與拍賣相比,一般來講,藝術品典當可以拿到當品市場價值10%到50%的當金。儘管比市場價格少很多,但可以贖回,這就不同於拍賣,一件東西可以“失而復得”,並且還能夠拿到應急資金,而代價僅僅是每月4%左右的佣金(拍賣行佣金多為15%-20%)。他説:“典當變現快等行業特點正日益成為很多收藏家所需要的藝術品變現渠道。”

  美歐資本金融控股的合夥人李旭東表示:在藝術品市場繁榮的大背景下,藝術品典當在國內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品變現方式在未來可能會成為主流。國外藝術品市場已經給出很好的例證。藝術品變現的渠道將會日益多樣化,除去拍賣,人們還有很多選擇。典當作為藝術品市場當中的一分子,也是非常常見的融資方式,一般可佔到整個藝術品市場份額的10%左右。在美歐和日本,拍賣、抵押、典當等融資方式即使不能説分庭抗禮,但也是多足鼎立的態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