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藝術品市場倒逼學術是偽命題

  • 發佈時間:2015-06-02 11:11:35  來源:人民網  作者:徐磊  責任編輯:胡愛善

  原標題:藝術品市場倒逼學術是偽命題

  “倒逼”一詞的流行,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但這一詞彙依舊在當下情境裏頻繁出現,並且在解釋問題時屢試不爽。這種聲音聽起來貌似合理,其實不少都是牽強附會的濫用。

  比如,近期業內熱議的“關良年”所引發的“市場倒逼學術”的説法。從近幾年的市場來看,關良作品在小幅調整中總體呈現上升態勢,成交單價已經從2000年時的3000-5000元飆升至15萬元左右。在2011年中國嘉德春拍中,關良《石門》拍出2300萬元,問鼎藝術家最高拍賣紀錄。雖然與同時代的藝術大師還相距甚遠,但能夠看到市場的認可度在不斷提高。

  今年關良很忙,從北京畫院的“高妙傳神——關良繪畫藝術展”、龍美術館的“食洋而化 風神獨韻——關良先生誕辰115週年特展”,到各大拍賣行推出的關良紀念專場,再到各種藝術研討會、講座等,沉寂多年的關良似乎獲得了從未有過的關注。然而,這就是所謂的“市場倒逼學術”嗎?

  關良“墨戲”曲高和寡,即便曾有齊白石、李苦禪等藝術大家的讚譽,但能夠理解和欣賞這種“得意忘形”繪畫形式的依舊有限,大的藏家也不外乎那幾個人,比如羅立火、林玉柱等人,短時間內也很難有實質的突破。那麼,這些雨後春筍般的展覽和研討會是市場驅動的結果嗎?

  其實不然,對於專業畫院和美術館而言,考量標準不是市場,而是美術史。同時,展覽也並非是一蹴而就的,可能是籌備多年的結果。從這一點來看,“市場倒逼學術”的説法有些牽強。

  隨著關良市場的熱度上升,拍賣行在恰逢關良115週年誕辰時組織一些紀念專場,能夠吸引一部分新的買家入場,市場也需要一些新的板塊輪動來實現刺激。與此同時,“墨戲——關良作品展”、“良公的舞臺——關良水墨作品展”兩大展覽也是由藏家策劃的。其實,他們的初衷很簡單,那就是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關良,認識到關良作品的價值和地位。

  很明顯,這種市場培育和學術發掘將進一步拉升關良市場的行情。可以説,不是“市場倒逼學術”,而是要借助學術來推高市場。其實,學術與市場並非對立的矛盾體,一些專家動輒以“市場倒逼學術”來説事並樂此不疲,頗有些嘩眾取寵的味道。

  反過來講,如果學術價值要靠市場倒逼才能實現,其實也是很可悲的事情。對於大眾而言,要想真的讀懂關良的筆墨與童趣,需要的可能不只是時間,更不是簡單的市場“倒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