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國大師稱號成工美發展絆腳石

  • 發佈時間:2014-10-13 09:26:41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劉麗琴  責任編輯:畢曉娟

高公博 《虛懷若谷》

  高公博 《虛懷若谷》

崔磊 《駕馭(二)》

  崔磊 《駕馭(二)》

  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升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簡稱“國大師”)這一工藝美術界至高榮譽近年來逐漸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毋庸置疑,獲得這項殊榮的人大都身懷絕技,是行業的佼佼者。然而,也有不少人詬病“國大師”這一稱號已淪為追名逐利的工具,阻礙了工美事業的創新發展。

  那麼,“國大師”評選對於工美創作、藝術市場是否弊大於利,甚至到了應該取消的地步?且聽來自業內專家的分析。

  

  策展人 葛千濤——

  評選功利混亂 “大師”稱號氾濫

  當下,人們對“國大師”這一稱號缺乏敬畏心,已逐漸娛樂化、氾濫化,應該取消。真正的大師具備藝術理想、原創精神,是實踐者,應在歷史積澱中而非評選中産生。目前,中國工藝界缺的不是“大師”,而是有創造力的工匠。

  現在“大師”的評選,參與者都很明白,是非常功利的行為:本該嚴於律己的藝術家為了名利爭得頭破血流,甚至部分經營者、管理者也加入,一片亂相。一些行業協會,在市場化浪潮中變成了腐敗的溫床。現在,“大師”名稱特別氾濫,日前我去參加一次博覽會,連一些做當代藝術的畫家都被冠以“大師”之名。我擔憂的倒不在於“大師”們得到了多少利益,而是年青人若將他們看作值得嚮往和追隨的精神導師,那就很危險了。

  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曾經影響西方甚至整個世界,但靠的不是“大師”而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東西。比如,中國絲綢的智慧,是利用昆蟲為人類工作;中國陶瓷的智慧,是讓泥土通過化學反應變成美妙的生活用品,這種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智慧才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實際上,當代的文化就是如何開啟人類智慧,重新認識我們身邊的事物。所以,中國傳統工藝的藝術家們也需要回到藝術本體去思考這些問題。

  就目前而言,我認為中國缺的不是“大師”,而是有創造力的工匠,中國應該多一些像德國包豪斯這樣的綜合性設計學校,培養出有自己的世界觀、國際觀的年輕工匠,由他們來承擔起中國工藝美術的未來。

  包豪斯在教學中謀求所有造型藝術間的交流,培養全能的造型藝術家。就我所知,上海早年有很多中專、技校,模式很像德國和日本,既有特別好的技術,又有文化上的自覺。我以前學工的師傅,可以和他談文學、談藝術、談音樂,因為他們在學校學的知識是跨界的。他們懂各種材料,而做當代藝術恰恰就是對材料的創新。做陶瓷只懂陶瓷是沒有前途的,你還要懂琉璃、玻璃等其他材料。現在的學生,對傳統不屑一顧,恰恰因為那些從事傳統工藝的人,做出來的不是這個時代的聲音,不是這個時代的審美,國際化不夠,沒有共同語言,溝通也存在障礙。

  知名收藏家 鄭華星——

  “大師”已經變味 評選亟需取消

  我認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國家對這類“大師”的評選到了該取消的時候了。在一個國富民強、思想開明的時代,身處商業社會,從事工藝創作的人有足夠的空間、廣闊的市場,國家不需干預太多。否則,“大師”只是爭名逐利的工具,甚至成為傳統文化發展的絆腳石。

  首先,工美大師是歷史的産物,發展到現在已有些“變味”。以前百廢待興,評選“大師”作為當時的一種手段,是為了鼓勵、恢復和傳承中國傳統工藝,所以當時“大師”的稱號是出於時代和國家的需要,並非獲得者都符合“大師”這一涵義。不過,大部分老一輩的“國大師”,淡泊名利,肩負使命和責任,兢兢業業地傳承和發展著傳統工藝,但這樣的人如今已很罕見。改革開放以後,社會大環境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工藝美術不可避免地受到經濟浪潮的影響,而在評選過程中,沒有機構會主動把榮譽給一個名副其實的人,少不了人為因素。經過“千辛萬苦”得到名頭,當“大師”的頭銜與名人效應、經濟利益掛鉤時,“大師”這一稱號失去了榮譽感、社會責任感,不再與人品、德性相匹配,變了味的“大師”反而成了傳統工藝美術發展的絆腳石。

  其次,在一個開明、開放的社會狀態下,手藝人身上唯一的使命就是做出當代有代表性的、能夠傳世的作品,而不是去爭這些名利。不少“國大師”、“省市級大師”,忙於應付各種會議、評比,透支“大師”待遇。很多“大師”,粗製濫造、拼拼湊湊,幾乎沒有做出什麼精品來。

  名利之下,初衷已遠。當“大師”的字眼在今天已不是褒義詞時,藝術界需要好好反省。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崔磊——

  “國大師”是傳統文化的血脈而非毛細血管

  我覺得“國大師”稱號不該取消,因為這不僅是個人榮譽,還是一代甚至幾代手藝人奮鬥的方向,更是載入國家史冊的榮耀,屬於國家文史的一部分,不能因為行業裏出現一些問題就“一刀切”。若取消“大師”評選,工美創作者會感到茫然、失望,對中國傳統工藝來説也是打擊。

  日本把傳統工藝的堅守者奉為“人間國寶”,南韓連泡菜都要申請“非遺”,而我們國家為傳統工藝做得還遠遠不夠。我認為,評審過於保守、“大師”沒有創新、被市場綁架,這些都不足以成為取消“國大師”的理由,如今需要做的反而是以下幾點:

  一、要區分“國大師”和地方評出的“大師”,需要取消的是後者。“大師”不值錢,是因為一些地方協會和民間組織在發放“大師”牌照,國家需控制這些沒有資質的機構,不許其“自立山頭”、評選“大師”,禁止這種對整個行業“摻水”的行為。實際上,新中國成立以來,四年一次的“國大師”評選,其間因為各種原因中斷過,評出的“國大師”並不多。整個民族工藝美術行業真正的復蘇、興旺,也只是經濟繁榮以後近10年的事情。評選“國大師”並沒有錯,這些植根于中國農耕文明的傳統工藝和依然專注于中國傳統美術之人,是國家文化的血脈,而不是毛細血管。他們能生存下來,就是讓中國傳統文化生存下來。國家應搭建好一個具有學術性質的發展平臺,同時告誡某些人,你們要為歷史、為中國的血脈負責,不能為個人的一己私利而傷害大義;

  二、要擺正繼承傳統和開拓創新的關係,用開放的心態看問題。藝術究竟是什麼,不要輕易界定和評判。創作依個人喜好決定,創新固然偉大,而堅守傳統、堅守手藝人本分同樣偉大。每個人的天分、志向不同,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同,各有各的光輝。即便是現在所謂的傳統,在以前也是一些求新求變的人所開拓的;而我們現在的經典,也終究成為過去的傳統。一個行業,既要有堅守傳統的人,也要有突破傳統、融合傳統和當代的人,才有生命力;

  三、要處理好商業社會裏“國大師”與市場的關係。在商業社會,藝術市場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不理性的消費:不懂藝術的盲目消費,或者是商人炒作、市場亂相。但我們不能鄙視、輕視收藏家,藝術家需要成長,收藏家、玩家也需要成長。就我所接觸的一些專業玩家,他們大多年紀輕,三四十歲,見過世面,有想法、有要求、會溝通。被“國大師”忽悠?他們才沒有那麼淺薄。而從創作者的角度,只有瘋子、傻子和偏執者,才能專注于一件事,把手藝做好。成為“國大師”之人,有今日之成績,雖然有人魚目混珠,靠人際關係,但大部分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付出數倍於人的艱辛,才能取得。他們大多數不屬於經營型人才,許多的炒作其實是商人逐利所為。一些商人為了逐利,故意混淆概念,誤導買家。

  而對藝術創作和市場來説, “國大師”的評選究竟利大還是弊大?以我個人為例,我被評為“國大師”後,一方面一些玩家很高興,他們會想:我手裏有你的作品,升值空間將因此提升;另一方面,個人被擺到一定高度、位置,壓力亦隨之增加,如果你不能堅持下去,不能越來越好,可能就會有人説你是騙子、江郎才盡。所有真正創作的人,皆懷揣一顆畏懼之心。

  真正的“國大師”,以獨特的視點、審美造就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審美,“大師”稱號無論如何都是褒獎。不過,當大眾開始關注“大師”的品質,行業裏良莠不齊,我們自然需要修正行為,“大師”謙虛內斂一點,別把自己太當回事,那麼外人也會把“大師”當點事,回應“大師”以尊重。

  

  江蘇宜興陶瓷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李斌——

  改進評選機制 廢除“大師”終身制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一榮譽不該取消,但評選方法需要改進,加入理論和學術方面的考量,廢除終身制,引入大眾參與、網上測評等機制。

  傳統工藝通過長年累月的努力,達到一個頂點之後再難突破,但藝術性沒有止境,這關乎創作者的修為、學識,同樣需要“大師”們補課。而“國大師”近些年來確實出現了很多問題:

  其一,評選大師的過程不嚴格、不透明,評選結果自然不能讓人心服口服。參評的人和專業評委之間彼此認識,屬於一個很狹隘的小圈子。據我所知,其間貓膩不少,評“大師”成了拼人脈。而且,“大師”數量評得太多,含金量下降,整個公信力也隨之下降。解決這一弊端,可以考慮引入大眾的參與,加入網上測評,看看參評人在民眾和行業中的影響力如何,並且在數量上嚴格控制,寧缺毋濫;

  其二,“國大師”終身制也存在弊端。不少“國大師”創新能力不夠,還抱著老觀念、老傳統、老做法,“大師”之名越來越不副實。廢除“國大師”終身制,幾年進行一次測評,這樣做似乎更科學;

  其三,如今“國大師”行為失范,口碑越來越差。“國大師”的水準,不僅要體現在作品上,更要體現在為人上,從行業影響力去評價。“國大師”在名人效應之下進行大量的行銷,嚴重損害了個人聲譽,也損害了行業名譽。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應酬、講課、開會佔去了大量時間,創作上不再親力親為,而由徒弟、學生來做,這種“代工”現象,充斥著各個傳統行業。

  不可否認,“國大師”擁有獨門技藝,深受市場歡迎,價位高無可厚非,其對整個工藝美術的産業化發展,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但一件工藝作品,其工藝水準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在達到極致、頂點之後,就再難超越,而藝術性,跟個人的學識、見識、修為有關,可以無限延續下去。因此,“國大師”必須在工藝的基礎上,達到藝術性的高水準。

  同時,工藝界“國大師”缺乏理論修養,個人的心得很難通過文字形式記錄下來傳給後人。傳統工藝美術以前就是一種民間工藝,其製作、傳承是通過師傅帶徒弟、父母帶子女,口傳心授;但放在今天的創作環境之下,“國大師”評定的標準,必須加入理論修養,其作品不僅要在技術上高水準,設計理念上也必須有清晰的思路。

  如果沒有評比,一個傳統行業能夠興盛發展的話,在行業中、老百姓的口碑中,必定會産生一個大師級的人物,但這個過程可能比較漫長。國家為了工藝美術的發展進行“國大師”的評比,初衷是為了引領行業的發展,所以,作為標桿性人物的“國大師”必須在行業當中起到舵手和旗幟的作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