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3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脫胎瓷器的歷史發展與製作要求

  • 發佈時間:2014-08-21 09:37:02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朋浩

  

脫胎瓷碎片

  

脫胎瓷碎片

  平常我們都説“脫胎換骨”,字面上的意思表示胎脫落了馬上就能使面目煥然一新,體現這胎很薄,離裏面的東西僅僅一層,有種薄如蟬翼的感覺。中國的薄胎瓷器享譽全球,主要有代表性的是景德鎮生産的薄胎瓷器。有人甚至把這種技藝稱為“神技”。

  “脫胎瓷”是一種薄胎細白瓷的製作工藝。這種瓷器的胎體薄到幾乎看不到的程度,似乎脫去胎體,僅剩釉層。

  薄胎瓷,指一種輕巧秀麗、薄如蛋殼的細白瓷。通常又稱脫胎瓷,是形容它薄倒幾乎沒有胎的程度。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窯燒制的白瓷中出現了半脫胎狀,成化時期有了新的發展,達到了脫胎的效果。白瓷脫胎、從配方、拉坯、旋坯、修坯、施釉到裝窯燒成,工藝要求極嚴。旋坯最為艱難、緊要、關鍵時刻,少一刀則嫌過厚,多一刀則坯破器廢。

  脫胎瓷的歷史發展

  據文獻記載,明萬曆時吳昊十九所制的卵幕杯,“薄如蟬翼”,只見透明的釉,而幾乎不見胎骨;映著光可以看見手指上的螺紋。“只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這兩句古人咏薄胎瓷的詩句,形象的描繪了這種瓷器之薄。

  永樂時期景德鎮窯開始製作薄胎瓷,成化時期便有了很高的成就;到了龍慶、萬曆年間,連一些高級民窯也能燒造了,並有了薄胎瓷、卵幕杯、流霞盞、皮蛋盅等專用名稱。器形除碗盤碟盅外,還有花瓶、文具、酒具之類。薄胎瓷,已不是或主要不是作為使用瓷,而是以巧奪天工的工藝品的身份嶄露瓷苑,蜚聲中外。清三代,瓷業大發展,作為一种經典工藝,薄胎技術繼續沿續製造,清幹隆薄胎瓷燒造水準極高,流傳下來一些精品和上乘之作,薄胎色彩也增多,再也不是單一的青花,有粉彩,五彩,鬥彩,琺瑯彩和粉彩加琺瑯,但底釉仍以白釉為主,少有黃釉,上面紋飾大多為鳳穿牡丹,百子圖,嬰戲圖,仕女圖,山水等,其工藝十分講究,色彩艷麗,胎薄如紙。

  新中國建立以後,薄胎瓷工藝得到繼承與發展,許多産品的薄度、透光度、白度都達到或超過歷史最高水準。除景德鎮以外,湖南醴陵、廣東楓溪、河北唐山、江蘇江陰等地現在也能生産薄胎瓷。

  脫胎瓷製作要求極高

  薄胎瓷的製作要求極高,特別是修坯,最艱難也最緊要。胎體成型後,待器內挂釉乾涸,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體,刮得幾乎只剩一層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坯體在利簍上取下裝上,反覆百次之多,才能將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殼那麼薄。

  在關鍵時刻,少一刀則嫌厚,多一刀則報廢,稍不留神,一個喘息都會導致前功盡棄。因此非技術精湛的制瓷名手,是不敢問津的。燒好後,似乎抽去了胎骨,“脫胎”之名由此而來。

  目前,古玩市場中的薄胎碗,大多來自近幾十年出土的墓葬和窖藏。脫胎瓷器是非常罕見的器物,無論是從數量還是保存方法都是不容易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