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旋轉刻刀及印花工具在皮革上刻畫、敲擊、推拉、擠壓,一幅幅深淺不一、凹凸立體的皮雕年畫作品呼之欲出。
張偉(右)將皮雕技術創新融入年畫創作中,讓綿竹年畫動感十足。 本報記者 肖雨楊 攝
6月12日,在綿竹市劍南鎮玉馬社區的一間皮雕工作室內,負責人張偉正帶領他的6人團隊加班趕制一批來自法國的皮雕箱包訂單。
今年41歲的張偉,4歲時被查出患有重症肌無力,儘管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但他沒有放棄,依靠家電維修技術謀生。2012年,在一次殘疾人技能培訓班上,被一件件精美皮雕作品吸引的張偉,第一次接觸到了皮雕。磨皮、裁剪、縫紉、精雕、上色……一起參加培訓的共有6名學員,只有他堅持了下來。掌握了皮雕技術後,在玉馬社區的支援下,張偉成立了皮雕工作室,為社區居民免費培訓皮雕技術,製作錢包、皮帶、挂件等皮具。
“綿竹是年畫之鄉,為何不將年畫融進你的皮雕呢?”2014年,在深圳的一次殘疾人交流活動上,有人一語點醒了張偉。
創意有了,然而,難度卻超出了張偉的想像。由於皮料不同於其他材質,表面光滑,每一次下刀都必須事先精心設計,一旦刀線稍有錯誤,整張皮料將報廢。“前前後後報廢的皮料大概有幾千張。”張偉説,比如,人物輪廓及五官都要呈現出立體感,刀線的運用也有講究,很多細節處理上都得靠自己構思,創作難度特別大。
歷時1個多月,張偉的首幅皮雕年畫出爐,獨特的創意和精美的作品贏得了眾人的讚賞。相較于利用宣紙上色體現立體感的紙質年畫,皮雕年畫利用皮料本身特有的厚度,運用雕刻手法讓年畫呈現不同層次的凹凸感,從觀賞角度而言也更加立體。
張偉透露,工作室的作品不僅受到北京、廣東、海南等客戶的青睞,還有來自美國、法國的訂單,“每人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然而,這些皮雕作品卻多是以簡單的幾何、花草圖案為主,鮮有年畫圖案。
“皮雕年畫觀賞者多,購買者少。而且,雕刻年畫四五天才能完成很小一幅。”張偉説。皮雕年畫的尷尬,他並不諱言。在他看來,把年畫雕在箱包上可能並不合適,所以多是以挂件的形式呈現。由於創作難度大、時間長、成本高,因此皮雕年畫的售價也不低,根據尺寸大小及工藝難度等從400元到10000元不等。
張偉説,皮雕年畫雖然購買者少,但是他還是會進一步嘗試,把皮雕年畫與市民生活相結合,製作出皮雕年畫坐墊以及收藏品等,不斷開拓皮雕年畫市場。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