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文物界熱議習近平指示:民眾將成文化遺産真正主人

  • 發佈時間:2016-04-13 09:30:2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文物界熱議習近平指示:民眾將成文化遺産真正主人

  2014年,習近平參觀首都博物館,在珍貴館藏文物展臺,習近平提醒忙著拍攝的記者們要小心,別碰到文物。

  新華網北京4月12日消息,“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在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對新時期我國文物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在文物界專家、學者和各級文物工作者中引起熱議。

  加大保護力度——讓文物在完善的體制機制中“活”下去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習近平總書記開宗明義指出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令文物工作者備受鼓舞。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表明黨中央對文物工作的重視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令廣大文物工作者信心倍增。”94歲高齡的文物保護專家謝辰生説,“文物的歷史價值和重要意義不容置疑,但我們要看到,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一些城市‘利’字當頭,違法大拆大建,致使大量文物遭到破壞的問題需引起重視。”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和文化遺産大國。加強文物保護不僅是中華兒女傳承古老文明的歷史責任,也是建設精神家園、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之舉。

  “探索建立有效的文物保護體制機制刻不容緩,應儘快建立文物保護責任追究制度、文物保護的補償機制和文物保護的社會參與機制等。”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黃振春認為,“總書記提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本應是雙贏關係,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績效評估中,這兩者卻存在矛盾。此外,一些企事業單位對文物保護主體責任的認識和敬畏心不夠,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往往忽視對文物的保護工作。”

  “總書記提出要‘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給我們基層文物工作者打了一劑‘強心針’。”山東省曲阜市文物局局長孔德平説,“目前,一些文物聚集區田野文物犯罪猖獗,文物市場監管不力,盜掘、倒賣文物現象時有發現,充分説明瞭地方政府部門防範和打擊文物犯罪的力度還不夠,文物保護的長效機制建設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他認為,要加強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執法督察力量,增強部門聯動,提高聯合執法能力和水準。

  合理適度利用——讓文物在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指示中強調:“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十二五”期間,從武侯祠、古村落保護樣板工程為代表的古建築合理利用,到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築、湖北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等工業遺産再利用,統籌考慮“保”與“用”的關係,充分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走近百姓生活、煥發新的生機。

  認真研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認為,保護和利用一直是文物工作中的一對重要關係,但在這對關係中,保護是前提,利用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最近幾年紛紛建起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盤活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調動了當地政府和民眾加強文物保護的積極性,有效推動了文物的合理利用。”

  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結合近年來文物工作的實踐經驗提出:“文物所蘊含的豐富多元價值,需要我們在發掘、保護和利用中不斷深化認識,激活其生命力。比如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在發揮自身文化功能的同時,在提升城市品質、促進城市健康發展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效果凸顯。”

  近年來,除了開展各式各樣的陳列展覽,一些博物館依託館藏文物資源,開發各種鮮活生動的文創産品,贏得了民眾的青睞。四川省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深有感觸,目前,全國無論是國有博物館還是眾多的非國有博物館,都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文創産品更成為博物館展覽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

  讓沉寂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活”起來,是文物利用的創新探索。專家還強調,合理利用,保護是前提,適度不能過度,一切利用都要以服務公眾為目的,不得違背法律和社會公德這條底線。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讓民眾成為文化遺産的真正主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指示中對廣大文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各級文物部門要不辱使命,守土盡責,提高素質能力和依法管理水準,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數量達76萬餘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顯示,全國收藏保管有文物的國有單位總數達到1.53萬家;截至目前,我國世界遺産總數已達48項,穩居世界第二位。我國文物存在著數量多、類型全、價值高等特點,在世界文化遺産中佔有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國家財政投入的不斷加大,絲綢之路沿線文物、長城、水下文化遺産等一大批珍貴文物得到有效保護。

  “‘不辱使命,守土盡責’,總書記説的這八個字讓我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副院長詹長法説,“要落實這八個字,必須要有一支素質過硬的人才隊伍。當前,文化遺産保護人才現狀與保護任務很不相稱,已成為嚴重制約文物事業發展的瓶頸。建議下一步儘快搭建文物保護教育培訓平臺,做好文保人才的培養和儲備。”

  曾經歷多項文物保護工程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認為,要最大程度地動員社會力量,就必須積極倡導“民眾有權利成為文化遺産保護的知情者和受益人”的理念,在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等工作中、在考古發掘和文物建築修繕等工程中、在博物館建設和陳列展示等事業中,積極取得廣大民眾特別是當地居民的理解和參與。

  “民眾是文化遺産的創造者、使用者和守護者,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援,是文化遺産事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也是文化遺産事業的未來和希望。”他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