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徐振強:“文化復興-智慧協同”是激發十三五城市經濟新動能關鍵

  • 發佈時間:2016-02-14 11:0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徐振強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前,各地兩會密集召開,城市經濟的內涵式增長和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成為關注的重點之一。城市文化、智慧城市等與城市戰略和社會民生密切結合的主題,頻繁被提及。城市的人文素養和可持續城市成為當下熱議的詞彙。針對我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存在自然歷史文化遺産保護不力、城鄉建設缺乏特色等問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了人文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這與世界發達國家或地區正在推進文化對於城市復興的重要戰略實踐總體一致。結合我國創意産業發展和國家推進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戰略,借鑒國外城鎮文化復興經驗,以文化創意新城和既有城區文化復興等為切入點,系統研究兩者聯動,提出從空間上形成“聚落文化-城鎮文化-區域文化-國家文化”承接、關聯和活化的總體戰略,為城鎮文化復興提供頂層空間戰略支撐和操作性強的規劃方法,並將智慧、低碳、綠色等核心理念與文化充分融合。自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明確提出要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全面展開,超過25部、委、辦和局等均結合自身職能,實施智慧創新。截止2015年9月,全國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的地級以上城市,總計約50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佔世界智慧城市創建總數的一半以上)。文化的復興與智慧的協同,將有力地提振城市的發展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特別是針對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區,在城市要素流動性增強的背景下。堅持文化復興,激發市場動能,憑藉智慧協同,促進市場應用,培育可感知的“文化城市”,重塑城市的靈魂與魅力,促進人口持續地向城鎮集聚,帶動規模消費,提高地區綜合生産水準,將本地文化、區域文化和國際文化,有效統籌和空間化,依託複合型智慧技術手段(網際網路、大數據、雲平臺、物聯網虛擬現實等),在實現文化符號、標誌和業態固化的同時,為城市經濟注入安全且有市場需求的動能。

  一、引言

  自2010年開始,國家文化部與財政部在全國範圍分批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創建工作,目前已經有超過半數的地方城市參與到示範區的創建中。與此同期,以英國、德國、美國、日本和南韓等為代表的西歐、北美和東亞等地區,正開展以城市復興為總體思路的城市更新,其核心就是文化復興,由此可見,世界發達經濟體均將本國城市文化的鞏固放在城市復興的關鍵位置,城市復興已成為歐美城市規劃界高頻率詞彙之一。《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我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存在自然歷史文化遺産保護不力、城鄉建設缺乏特色的問題,指出要走包括文化傳承在內,就城鎮化的總中長期佈局和形態提出了明確的方向與目標和文化傳承、彰顯特色和注重人文城市建設的總體要求。

  二、中國城市復興的歷史背景、總體現狀和頂層設計

  自2000年我國提出“文化産業”概念以來,文化創意産業出現了爆髮式增長並呈現板塊發展的特徵。文化發展作為國家“十二五”期間五大重點發展方向之一,文化産業可能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根據世界一線城市的發展經驗和産業升級的特點,文化的産業化已成為大都市提升城市競爭力、優化産業結構、演繹城市內涵和提高宜居水準的關鍵性動力之一。作為産業的載體平臺,文化創意産業園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12年以來,文化創意産業園區主要增長點位於中國。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産業結構開始調整,由工業化階段邁入後工業化初期階段,經濟已然進入新常態,城市更新已成為我國大中城市房地産土地的主要來源之一、老舊城區建設項目的工程重點和提升城鎮化品質的核心。2011-2013年,我國每年拆除的建築面積從1.3億m2上升至4億m2,約佔新建建築的1/5。以深圳為例,截至2013年12月,在建的城市更新建築面積佔新建建築的37%。深圳最大的舊改項目華潤大涌的總建築面積近300萬m2,相當於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或江蘇太倉新區的開發體量。房地産行業一般認為中國2014年一、二線樓市將逐漸過渡到城市更新的階段。阮儀三于2013年12月明確提出將我國“舊城改造”改為“舊城更新”。在實踐層面,深圳提出通過立法將“城市改造”提升為“城市更新”,我國在城市文化保護、舊城改造進入城市文明新階段。

  三、中國城市復興在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初步剖析

  3.1 政策規劃與實踐設計存在的主要不足

  規劃問題表現在:在新型城鎮化主要指標中缺少對文化建設成效的考評與監督;對人文城市建設的歷史/現代內涵定位和空間佈局需進一步明確;關於村鎮文化保護、挖掘和傳承的內容較為有限;文化規劃的理論與方法學設計尚不完善,無法全面支撐我國人文城市建設的需要。在實踐方面,中國城市發展在城市文化、社會、産業、管理等方面存在問題。

  3.2 城市復興中文化實踐不足原因的初探

  當前規劃區域文化發展的問題:(1)脈絡結構和品牌價值亟需挖掘、提升;(2)産業化要素整合和整體性打造不足;(3)産業化路徑需進一步定位;(4)區域內外文化創意産業競爭激烈且同質化高;(5)規劃理念和方法對文化驅動的産城融合度不足。城市文化遺産保護和經濟發展協調性欠佳,經濟建設、城市更新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遺存的歷史環境和整體風貌時常被破壞並持續惡化。城市更新與城市歷史文化遺産均是針對已建成的城市區域,應妥善處理好保護與更新的關係。此外,規劃策略方法、技術和最佳案例相對有限。文化創意産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部分城市間産業規劃和園區建設的同質化傾向較嚴重。國內各大城市建立了大量的文化創意産業基地,但由於指導和規劃不足,很多城市並未結合本地文化特點來制定長遠戰略規劃。

  我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工作開展以來,保護體系日臻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1)認識需進一步增強。一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在當前城鎮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由於一些領導的保護意識不強,仍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2)保護規劃滯後。部分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由於經費所限,沒有及時編制保護規劃,在保護整治和建設發展中缺少必要依據,隨意性大;(3)環境亟待改善。大多數歷史文化名鎮民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無法為保護環境提供保障;(4)資訊檔案亟待建立,妨礙了歷史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5)旅遊開發性破壞時有發生,有時存在過度強調商業利益而對歷史建築及其環境進行改變,甚至嚴重破壞名鎮名村的歷史真實性。

  四、我國城市文化復興的總體戰略構想與實現路徑建議

  (一)不同區域尺度中國城鎮文化發展戰略研究

  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為核心,梳理歸納出中國城鎮文化發展的總體戰略;調研中國各區域文化發展現狀與中長期發展規劃定位,提取區域要素,劃分功能區,突出不同區域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傳承重點城市傳統和現代文化協調發展的思路和戰略;基於複合創新、多學科整合創新和國內外就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成果,按照中國重點城市區域,歸納出具有生命力和傳承價值的文化脈絡;識別必須在空間層面予以規劃體現的文化內核。

  (二)中國城鎮文化復興的概念總體空間規劃(2016-2030)

  從中長期看,與我國總體發展相適應,研究並初步確定不同區域重點城鎮文化復興的重點,依據對中國城鎮文化發展戰略不同尺度研究,形成空間尺度的規劃戰略;確定不同區域內部文化復興發展目標和提出區域間文化復興交互機制;確定重點城鎮在所在區域文化復興中的發展定位和功能導向。

  (三)中國城鎮文化復興的規劃技術導則(2016-2030)

  對國內外先進城鎮文化復興案例的規劃方法進行解讀與評析,確定中國城鎮文化復興的技術指標,編制中國城鎮文化復興的規範性文件,指導城鎮文化復興在空間層面的規劃實踐,設計與我國城市(鄉)總體規劃相適應的規劃體系,提高文化復興規劃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五、文化復興與文化産業的規劃策略

  通過全面剖析並構建完善的規劃區域傳統和現代文化體系,將對區域的保護與開發按照文化創意旅遊綜合的理念進行打造,通過全要素整合和國際競爭力識別,構建分階段的産業驅動路徑。同時,構建具有自身可持續競爭力的模組,提高地區産業在行業中同步升級的先進生産力,引入機制,用低碳宜居生態智慧理念提高區域規劃建設品質,為産業規劃提供有效的空間和人才支撐。

  (1)規劃區域文化體系構建和文化內核打造

  加快從歷史傳承和城市復興理念出發,全面梳理以規劃區歷史文化為內核的文化板塊,以傳統和現代文化融合為理念,研究梳理規劃區文化的歷史脈絡和所在城市、國際平臺的價值識別的若干內核。以文化創意産業為中心內核,從歷史文化的一般理論(定義、建模理論、批判性觀點)、管理網路(管理方式、創新性、産業集群、競爭、網路工作、社會管理)、相關政策(國家政策、數據管理政策、社會政策)、案例研究(聖彼得堡、西班牙、謝菲爾德、北京、蘇格蘭、蒙特利爾、威爾士)、區域文化(廣泛意義、狹隘意義)、城市發展(文化導向、文化規劃發展、案例研究)、不同標準(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地區標準)、經濟發展經驗(城市文化、旅遊業、城市創新性、商業經驗、城市規劃、城市地形)、企業家(態度、思想、企業文化)以及創新性(真實性、著作權、獨立見解)等方面去研究梳理。

  都市文化與經濟發展、城市中心振興、土地利用規劃和人口集聚等銜接在一起作為産業整體進行規劃,將規劃區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繁榮、社會公平、環境責任和文化生命力協同考量。圖中以都市文化規劃為中心,結合城鎮戰略規劃、安大略省西南部報告、業務保持和擴張規劃、惠靈頓縣官方規劃、品牌戰略、休閒研究以及可持續發展協同考量。

  (2)文化産業要素整合和國際競爭力打造

  根據確定的內核,從城區域角度整合文化發展的要素,合理地構建起具有世界競爭力、差異程度高、與中關村創新銜接性好的文化産業鏈條(如圖5),文化要素的多元版塊由創意文化職業、組織文化交流、空間和設施、無形資産、文化遺産、自然遺産、紀念日和大事件、創意文化産業組成。深入挖掘海澱區的原創科技優勢、中高端人才創業優勢、京津冀(保)協同發展的區域戰略優勢,深化文化資源要素整合,突出整體性打造,構建牽引中國文化創意産業的引擎。在文化創意産業中,在國際文化創意視野的基礎上,整合本地本區域的文化要素,著力打造(1)精品皇家文化遊覽品鑒區;(2)中、高端度假會所休閒區;(3)智慧創意人文示範區;(4)人才職住平衡先導區。

  (3)文化産業鏈設計和分階段耦合式驅動

  引入文化創意旅遊綜合體的概念,將産業鏈充分統籌,按照規劃區文化發展板塊的開發節奏和北京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總體格局,從板塊內外部適度超前打造若干具有市場適應性和産出的産業化路徑。通過對區域空間文化創意子行業資源稟賦的可視化分析,解析出産業鏈的設計思路,提出分階段的耦合路徑(圖6)。

  (4)同質化風險防控和先進生産力引入

  建立有效的同質化風險防控機制,調研北京市當前文化創意産業發展格局及中長期動向,避免低水準、低産出、低競爭力的産業設計,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和二次創新能力;同時,強化發掘文化創意型先進生産力,提高分階段引入的水準;動態研究聯合國創意城市、歐洲文化之都、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示範基地、試驗園區以及文博會、文化創意産業協會等産業重要資訊。

  (5)用低碳宜居生態智慧理念優化規劃

  突出産城融合,強調産業集聚和就業輻射的能力規劃,通過將低碳宜居生態智慧等理念融入到文化産業規劃中,實現規劃區文化産業開發模式高度和諧和良好人居的保持,提高區域內外人才的可持續吸引力和文化創意産業內部不斷快速升級創新的能力,保障規劃區文化創意聚集區實現在中國文化創意領域的引領地位。在文化産業的基底上,按照可持續理念,將低碳生態等概念在空間具體化(圖7),日本提出將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城市的生態減排的先鋒行動計劃(圖8)並相應提出了減排目標。

  六、結語

  城鎮文化復興與文化創意新城聯動可為國家城市建設和文化主管部門提供城市文化復興的總體空間戰略構想,完善我國文化規劃在空間層面的表達,強化文化規劃實施力度;為我國不同區域重點城市的文化復興提供可操作的規劃設計方法,提高相關規劃技術人員的文化復興規劃能力。

  (作者徐振強為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主任,副研究員,博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