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四川天下第一吻石雕出土74年後首現故宮(圖)

  • 發佈時間:2015-10-12 09:19:38  來源:人民網  作者:梁波李慶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四川天下第一吻石雕出土74年後首現故宮

彭山“天下第一吻”石雕由郭沫若取名。

  彭山“天下第一吻”石雕由郭沫若取名。

文史資料中的相關介紹。

  文史資料中的相關介紹。

當年的考古人員。

  當年的考古人員。

  考古界認為,眉山彭山區這座石雕在中國考古史上尚屬首例

  10月10日,北京故宮博物館迎來九十週年院慶日。屆時,包括寶蘊樓、慈寧宮區域、午門·雁翅樓區域、東華門區域等四個新區域,將正式對觀眾開放。

  10月9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故宮博物館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處證實,四個新區域,陳列著眾多國寶級文物。其中,1941年出土于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漢崖古墓群的一 座石雕也在其列。展出期間,這座石雕取名為“石男女擁抱像”。“早些年,郭沫若見到這座石雕,還送它一個浪漫名字:‘天下第一吻’。”彭山區文管所所長吳 天文説。

  9日,華西都市報記者來到這座紅砂石石雕出土地——彭山區江口鎮寨子山。我們跟隨當地百歲老人、彭山漢崖墓義務看護員和文物專家的腳步,聽他們打開塵封74年之久的“天下第一吻”考古發掘幕後故事。

  出土之地漢崖墓遺址清晰可見

  從彭山城區,驅車跨過岷江,來到位於岷江東岸江口古鎮。

  提及“天下第一吻”出土具體地點,當地住戶、彭山漢崖墓博物館看護員趙尚春説,“就在寨子山半山腰上,按崖墓編號,係550號墓。”很多年前,由於當地人開採紅砂石,墓穴被完全破壞了。近些年來,隨著當地政府持續的深度保護,墓穴周圍已長滿野草樹木,遺址也被保護下來。

  趙尚春口中的寨子山,距江口古鎮不到兩公里。站在岷江西岸望過來,滿山綠樹,岷江府河從山腳下流過,“從寨子山到江口古鎮,再到仙女山,這一帶已發現漢代崖墓近2000座。”彭山區文管所所長吳天文説。

  再回到西岸,沿著一條小路往山上步行100米左右,趙尚春停住了腳步。站在紅砂石砌成的石梗上,趙尚春將手指指向了遠處的一處山崖,“天下第一吻就是在那裏出土的。”

  跟隨趙尚春的手指,華西都市報記者看到,這是一處斷崖,由於滿是野草和樹木,不過,其山體肉眼可見。“遺址就隱藏在野草和綠樹下。”吳天文説。

  彭山崖墓外國傳教士“垂涎”文物

  吳天文的辦公室裏,珍藏著一本書,書名叫《四川彭山漢代崖墓》。在這本書裏,不僅記載了彭山漢崖墓考古發掘全過程,還記錄了外國傳教士對彭山漢代崖墓“垂涎三尺”的故事。

  這本書的編撰者是南京博物院。引言部分,編撰者這樣表述:本世紀初,外國人紛紛到我國內地作考古調查,曾有不少人來到彭山調查崖墓。據鄭德坤著《四川古代文化史》記載:

  1908年,英國傳教士陶然土沿四川岷江流域作漢墓調查,到過彭山,後寫成《四川之墓葬》一文,發表于上海《亞洲交會會志》第四十一卷。

  1914年,法國人色伽蘭等組織了四川考古隊,沿嘉陵江和岷江做崖墓調查,他們曾經到過岷江流域的江口,在彭子浩一帶發掘了大量崖墓。

  1933年,美國人葛維漢,曾任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至彭山江口作崖墓調查,發掘一墓,內用花磚砌造,空無遺物。

  吳天文説,正是這些外國傳教士所謂的崖墓調查,導致彭山江口一帶漢崖墓頻繁而無科學性的調查和發現,又從來無人考慮崖墓的妥善保護和管理,再加上古董商人大量收購出土文物,致使彭山崖墓受到嚴重破壞。

  關於外國傳教士“垂涎”彭山崖墓的説法,也得到當地百歲老人的證實。

  潘 英明今年90歲,其三哥大他10歲左右,潘家三哥在世時曾回憶:當時的江口古鎮一帶非常繁華,岷江上更是每天千帆經過,其中有很多外國人在江口碼頭上岸。 這些外國人來到江口,幹的第一件事,即找風水先生看風水,他們就是在風水先生的指引下,尋找崖墓。找到後便雇傭當地人開始挖掘。再用船把挖掘葬品,通過岷 江水路運走。

  搶救發掘出土文物竟裝了11船

  時至1940年,抗日戰爭期間,前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與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時由昆明遷往宜賓李莊。

  據南京博物館記錄,上述兩單位便聯合組織“川康古跡考察團”,由1938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獲得考古博士學位的吳金鼎先生任團長,將四川分為六個工作區,開始考察工作。其中,成都大平原為第二區,即包括彭山、金堂和灌縣(現都江堰)。

  “1941 年,第二區選擇在彭山縣江口一帶的崖墓為考察重點,工作站設在江口鎮東南寂照庵內。”吳天文説,根據考古日誌記載,第二區在彭山的發掘時間係從1941年 6月14日開始,發掘地點有八處,共發掘崖墓77座,磚室墓2座,並按發掘的先後順序編了序號。先後參加彭山崖墓發掘的有吳金鼎、夏鼐、曾昭燏、高去尋、 陳明達、王介忱等。

  “考古發掘工作到1942年3月7日結束。整個考古發掘期間,吳金鼎和夫人王介忱始終駐守工地,他是考古發掘現場的主持人。”吳天文説,夫妻考古家駐地主持,可見考察團對彭山崖墓的重視。

  吳天文説,據他了解,考古家們發掘出土了大量文物,當時裝了11艘船,也通過岷江走水路運至李莊保存。後來,又運至南京,收藏在南京博物館。“11船是一個什麼概念,按每船載重兩噸計算,這批文物即重達22噸。”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彭山曾派出兩位本土文物專家前往南京“尋寶”。

  時 任彭山縣文化局局長的江河回憶,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他們見到了“天下第一吻”。在南京博物館,他們先是看到了一小部分彭山出土文物,後經介紹,獲知訪客是 四川彭山的,南京博物館特許他們進入陳列有彭山文物的倉庫參觀。“倉庫很大,裏面全是彭山文物。可見,1941年至1942年的十個月搶救性發掘,不僅及 時,對彭山文物的保護也極其關鍵。”

  罕見之品中國考古史上屬首見

  “天下第一吻就是這批文物中的罕見之品。”吳天文説,當考古學家發現這塊石雕後,便派人對整塊石頭進行了挖掘。10月10日,在北京故宮博物館展出的,即當時用船走水路,輾轉運至南京博物館的。

  這座紅砂石石刻雕像,原名並非“天下第一吻”。在南京博物館編撰的《四川彭山漢代崖墓》一書中,考古學家給其取名“秘戲圖”。不過,當郭沫若看到這座石雕後,大呼神奇,並取名“天下第一吻”。

  按多本史料記載,“天下第一吻”是古人“性教育”的作品,石刻像表現一男一女全身裸體席地相擁而吻,畫面動感強烈,動作造型準確,人物造型粗壯、古樸、刀法粗獷。

  南京博物館這樣評價“天下第一吻”:從雕像的人體形象、動作造型和感情表露,無不説明當時的工匠具有熟練的表達能力,這在漢代石刻中是罕見的。

  關於“天下第一吻”,在彭山人潘淼的家中,有一本介紹中國國寶的小冊子,更是將其記錄在第三位。這本冊子名叫《國寶欣賞100種(第三輯)》,編寫者歐勞齋。在書中,“天下第一吻”被介紹為“擁抱傭石雕”,在中國考古史上尚屬首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