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清明上河圖》逆襲之路:從少人問津到跑著去看

  • 發佈時間:2015-09-23 09:08:3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清明上河圖》逆襲之路:從少人問津到跑著去看

張擇端本《清明上河圖》局部。

  張擇端本《清明上河圖》局部。

9月8日,遊客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觀看石渠寶笈特展上的《清明上河圖》,此次全長528釐米的書畫作品全卷鋪開陳列,難得一見。10年前在故宮博物院80週年之際這幅作品曾全卷展開展出。之後分別在香港和日本展出,但都未曾全卷展出。11月8號,展覽結束之後,參展的藏品將被入庫封存

  9月8日,遊客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觀看石渠寶笈特展上的《清明上河圖》,此次全長528釐米的書畫作品全卷鋪開陳列,難得一見。10年前在故宮博物院80週年之際這幅作品曾全卷展開展出。之後分別在香港和日本展出,但都未曾全卷展出。11月8號,展覽結束之後,參展的藏品將被入庫封存

19日清晨,觀眾分組排隊,等候進場參觀。上官雲 攝

  19日清晨,觀眾分組排隊,等候進場參觀。上官雲 攝

一位市民在參觀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一位市民在參觀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宋宇晟)從少人問津到跑著去看,《清明上河圖》完成了一次華麗的逆轉,同時還衍生出了一個新詞——“故宮跑”。

  18日,來自澎湃新聞的一則獨家報道將“故宮跑”帶入了公眾視野。這條新聞這樣寫道:“到故宮看‘石渠寶笈特展’需要排六七個小時的隊!如果不想排如此長時間,那麼,就得起個大早,到午門排隊,開門後,一路狂奔入宮……這是最近每天在故宮上演的一幕。”

  “石渠寶笈特展”于9月8日在北京故宮開幕。此次特展共分典藏篇和編纂篇,諸多國寶級展品皆列于武英殿的典藏篇,展出的書畫文物規格之高、一級品之多,在故宮博物院乃至中國博物館界都極為難得。

  備受關注的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位於故宮武英殿正殿,全卷展出。而這幅北宋名畫上一次全卷亮相已是10年前的故宮博物院80週年院慶之際了。

  曾經少人問津 題材受民間藝人追捧

  相隔十年,再次亮相。待遇卻迥然不同。

  在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輝的記憶中,以前展出《清明上河圖》並沒有出現過類似“故宮跑”這樣的“盛況”。“我在故宮這些年,《清明上河圖》就展出了7、8次。前面那幾次沒什麼人看,根本就不用排隊。每次我去看,只有三三兩兩的人在看。”他回憶到。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回應“故宮跑”時,也從側面證實了《清明上河圖》之前的境遇。“在故宮,這(指‘故宮跑’)是之前幾乎沒有的現象。”

  從兩位故宮人的表述來看,《清明上河圖》之前際遇並不好,用“少人問津”來形容應該並不為過。甚至10年前《清明上河圖》全卷亮相也未引起今天這樣的“盛況”。

  事實上,故宮對於《清明上河圖》在2005年的那次亮相不可謂不重視。當時,以北京工業大學馬重芳教授為首的科研人員還專為《清明上河圖》量身定做了恒溫恒濕充氮的文物密封展櫃。或許是因為展覽地點在當時還未開放的延禧宮,這次展覽並沒有引起公眾太多的注意。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清明上河圖》開始為人們所熟知,並且成為了一個時常出現在新聞中的元素。只不過,這裡的《清明上河圖》並非故宮所藏的,而是存在於民間。

  比如,2005年,農民藝人用麥秸做出《清明上河圖》;2008年,18米巨型根雕《清明上河圖》亮相開封;2008年,“清明上河圖”瓷器紅綠燈亮相景德鎮;2009年,當時中國最大石雕版《清明上河圖》完工;2009年,全球最長十字繡《清明上河圖》亮相成都;2010年,浙江嘉興民間藝術家創作蛋殼《清明上河圖》;2010年,835萬顆鑽石鑲成的全長21米的《清明上河圖》亮相廣州;2013年,四川峨眉5繡娘繡6米長《清明上河圖》,一母親為女兒賺上大學費用3年繡6米長《清明上河圖》;2014年,菊花版《清明上河圖》、銅絲版《清明上河圖》亮相。

  以上還只是這些年關於《清明上河圖》新聞中的一部分。這幅古卷從皇家珍藏逐漸成為了各種民間技藝的展示平臺。越來越多的人製作出各種版本的《清明上河圖》。

  近年一路升溫 看畫前要換上跑鞋

  事實上,2002年《清明上河圖》在上海博物館展出時,就曾出現了排隊長達6小時以上的現象。

  2010年,爭相看展的情況還出現在了香港。當時,在香港展出的是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鎮館之寶”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而這次為期三周的展覽所售出及預留予學校及團體的門票總數超過了78.5萬張,大量門票在短短6天內全部售罄。最終,這次展覽共吸引了逾90萬觀眾參觀。

  就這樣,數年之間,《清明上河圖》一路“升溫”。到了今年,觀者若想在故宮中一睹這幅古卷的真容,就要做好等待幾個小時的準備了。如果不想排隊等,就只有加入“故宮跑”了。

  19日一早,單霽翔出現在故宮午門。當天,故宮開始給要參觀《清明上河圖》的觀眾發放號碼牌,觀眾需分組領號排隊參觀。

  不過,單霽翔的出現並沒有改變觀者的觀看模式。有報道指出,參觀者要排隊六個小時,卻只能在工作人員的催促下看五到十分鐘。對此,有網友善意提醒,看畫前換上跑鞋,別忘了帶吃的和馬扎,也有網友將看畫的過程形容為“在高峰期的地鐵2號線上看字畫”。

  即使這樣,觀者的熱情仍然不減。有報道這樣描述道,很多觀眾幾乎趴在展櫃上,一釐米一釐米地觀看。在現場工作人員一次次提醒中,隊伍緩緩地往前移動。不少愛好者看一遍不過癮,不惜第二次、第三次重新排隊觀看。

  擁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進步和大眾心理的變化

  對此,單霽翔同時也表示,“觀眾排了這麼長的隊伍,還那麼耐心,我們心存感激。從中也能看到大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文物意義的理解,我們十分欣慰。”

  這裡,單霽翔的“欣慰”應該是針對觀眾的“熱情”説的。澎湃新聞的報道證實了這一説法。

  單霽翔在接受採訪時説:“出現擁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們國家進步,觀眾的文化需求提高了,這是好事。我特別感謝觀眾的耐心和理解,我們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好事要做好。”

  在“擁擠”這件事上,白岩松則説的更為直接。在他看來,故宮的“擁擠”似乎還有種和國際接軌的意味。“這種情況全世界都一樣。去盧浮宮,在《蒙娜麗莎》、《自由引導人民》等作品前,看不了兩眼就被人流擠走了。在這樣的名作面前,不能抱著一種可以在那兒靜靜欣賞的心態,那得有什麼樣的條件?《清明上河圖》一生中有機會見一眼都不易。”

  白岩松認為,排隊看展的這種現象非常好,“如果《清明上河圖》在武英殿展著,然後遊客愛答不理的,偶爾有人過來瞧一眼,天哪,那簡直就是太嚇人了!排隊的人這麼多,而且幾乎排不上還有人在那兒排,我認為是好事,不是壞事”。

  20日,記者就此事採訪了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呂澎。他將《清明上河圖》展前的“擁擠”歸因于大眾心理的變化。

  在呂澎看來,這種現象與“社會生活本身的變化有關係”。他説:“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國人的思想)仍然是處於(正在)甦醒的狀態中,是在開始尋找可能性的狀態中,是在積累。而經過這幾十年,從財富的積累到問題的産生,都會引發人們的思考。”

  呂澎告訴記者,今天的收穫和遭遇的問題,可能都跟我們的歷史、文化有關係。“大家會慢慢在心理上調整自己。我們開始反省、反思,(想要)看看過去。我覺得這是大眾心理慢慢的一種變化。這其中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對歷史的回顧。其實,未來的依據都在過去。”他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