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刁德謙:藝術曾是幻想 成名靠的是運氣

  • 發佈時間:2015-09-23 09:06:46  來源:人民網  作者:李健亞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刁德謙:藝術曾是幻想 成名靠的是運氣

1984年作品《滑動》中刁德謙挪用、重構了記錄現代主義運動最重要時刻之一的圖像——馬列維奇1915年“最後一個未來主義繪畫展覽0.10”的現場照片。

  1984年作品《滑動》中刁德謙挪用、重構了記錄現代主義運動最重要時刻之一的圖像——馬列維奇1915年“最後一個未來主義繪畫展覽0.10”的現場照片。

1988年作品《百花齊放》中,刁德謙將風格派、包豪斯以及構成主義這些流派的標誌性符號並置於畫面,讓它們互相競爭主導權。

  1988年作品《百花齊放》中,刁德謙將風格派、包豪斯以及構成主義這些流派的標誌性符號並置於畫面,讓它們互相競爭主導權。

刁德謙 1943年生於成都,1949年移居香港,之後移民美國,定居紐約至今。他畢業于美國俄亥俄州的凱尼恩學院,曾任教于漢普郡學院、庫伯聯盟學院和惠特尼獨立研究項目。刁德謙的作品在美國和歐洲廣泛展出,近期重要展覽包括在奧德里奇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個展(2014年)以及惠特尼雙年展(2014年)。其作品收藏機構包括惠特尼美術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赫胥豪恩博物館和香港M+博物館等。

  刁德謙 1943年生於成都,1949年移居香港,之後移民美國,定居紐約至今。他畢業于美國俄亥俄州的凱尼恩學院,曾任教于漢普郡學院、庫伯聯盟學院和惠特尼獨立研究項目。刁德謙的作品在美國和歐洲廣泛展出,近期重要展覽包括在奧德里奇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個展(2014年)以及惠特尼雙年展(2014年)。其作品收藏機構包括惠特尼美術館、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赫胥豪恩博物館和香港M+博物館等。

  華裔藝術家個人回顧展亮相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115幅作品梳理創作脈絡  

  近日,“刁德謙回顧展”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幕,115件作品成為藝術家迄今為止最大規模也最為全面的個人回顧展。從其早期的抽象表現主義創作到那些與個人經歷情感緊密相聯的作品,刁德謙用抽象畫這種最難被大眾理解的方式講述了一個華裔闖蕩西方藝壇的勵志故事。該展將展至11月15日。

  紐約成名

  在畫廊打工,從代理藝術家作品中獲得信心

  刁德謙對於中國藝壇來説還是稍顯陌生,可以説2007年他第一次在北京辦展才讓更多藝術圈人士了解到他。但在紐約藝壇,刁德謙卻算是前輩,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便耕耘在抽象畫領域,其藏家遍佈較為廣泛。為了這個回顧展,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借展了北美、歐洲和亞洲多家公共和私人收藏。

  回憶自己的成名,刁德謙自謙地告訴記者,“那靠的是運氣。”刁德謙説父親是位工程師,自己為了做一個稱職的兒子,決定大學期間學醫藥學。但成績很不理想,無法轉學,自己是被哲學系拯救的,“但當時並不知道自己將來做什麼,只是有當藝術家的幻想。”

  機緣巧合下,刁德謙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畫廊打工,畫廊代理了一批正當紅的年輕藝術家,“他們就比我大10歲,但在藝術的方向上卻很相似,畫作也與我大同小異,我覺得自己成為他們那麼有名,並非是遙不可及。”

  刁德謙從中獲得了信心,其作品也開始在一些展覽中出現。他的創作深受上世紀60年代紐約抽象繪畫潮流的影響,但也希望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為此在創作初期便將創作中心聚焦于對當時的抽象繪畫形式進行反思和修正,創作了《國富論》等。憑此,刁德謙也成為紐約抽象繪畫藝術潮流中一員。

  重拾畫筆

  更多關注沒有被發現的人,“因為我自己就是被忽略掉了”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刁德謙幾乎停止了自己的工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抽象形式背後的危機沒有通過繪畫局部的調整而得到解決。當重拾畫筆時,他找到了超越早期純粹、形式主義的突破口,啟用從現代藝術史中所採集的圖像和概念。馬列維奇等人的作品都成為刁德謙創作的資源。

  批判反思的對象也瞄準了自己。剛入展廳觀眾看到的作品《履歷》表現的就是藝術家在1991年之前的個人展覽史。他將自己創作的一年産量、價格以及與其他藝術家的矛盾堂而皇之地放入畫中。

  批判自我的同時也進行自我分析。刁德謙會清醒地認為自己的藝術價值其實是被低估的。有意思的一件作品是1993年的《提喻法》。1973年,他與裏希特一起參加了德國杜塞爾多夫藝術中心的展覽,當時刁德謙展示的是早期用卷紙筒進行藝術實踐的繪畫,而裏希特當時的作品仍是寫實的風格。此後裏希特的創作逐漸向抽象轉變。1985年,藝術史學家本傑明·布赫洛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談論裏希特的繪畫。刁德謙讀到了這篇文章,很快就意識到如果他修改一些事實,類似把姓名和日期改掉,並將自己的早期抽象作品加入文中,這篇文章評論的對象毫無違和感地就成了評價刁德謙的“紙捲筒”抽象畫。自此關注被藝術史忽略掉的藝術家成為刁德謙的一大創作主題,“我開始更多地關注沒有被發現的人,因為我自己就是被忽略掉了。”

  重拾記憶

  正視作為一名華裔藝術家的文化身份

  探討亞洲面孔的藝術家如何被藝術界的精英系統所看待,也是刁德謙反思藝術系統的一系列作品,一直以來刁德謙便渴望在紐約藝術界被當做“藝術家”而非“亞洲藝術家”看待。

  刁德謙從12歲開始便在美國接受教育,他自視一直都在西方藝術體系內工作,“中國性”從未成為其繪畫的主題或語境。但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主義話語的興起,“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曝光度越來越高,刁德謙開始正視自己作為一名華裔藝術家的文化身份。他會借用李小龍這個美術主流意識中最著名的亞洲男性形象作為自己在畫布上的替身,直面種族主義。

  2007年首次回到大陸舉辦個展後,刁德謙索性直面這個與生俱來的中國情感及記憶,由此有了“大亨裏”系列。該系列是其重拾家族記憶,將自己1943年出生於成都大亨裏舊宅以來的戲劇性自傳故事濃縮進畫中,因為有著情感的涌動也讓這些原本難以理解的抽象畫親近了起來。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健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