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皇帝可任性處理各種藏品

  • 發佈時間:2015-07-09 09:42:31  來源: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春秋鑲嵌狩獵畫像紋豆, 現收藏于上海博物館。

  每次看故宮博物院的展覽,老是在想一個問題:這麼多收藏珍品是怎麼被積累並被保管起來的?比如在清皇朝被推翻前後,遜帝溥儀即以賞賜為名,將宮中的大量書畫文物運出故宮,這證明當時皇禁不嚴,皇上可以任性地處理各種藏品,既如此,這官府收藏的規則何在?

  商周時代起,王室與貴族就已經具有文明承傳的意識,開始以收藏來積累文明的物質樣態了。河南安陽殷代王宮遺址的發掘中,宗廟建築的左右時見窖室,其中有許多器物尤其是青銅器在焉!但當時的確尚無體制,並無規矩可尋。西周時代則特設“天府”、“玉府”——“天府掌祖廟之守藏較早”,“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貨賄之藏”。在“天府”“玉府”有專職“藏室史”負責藏品歸類整理並作“簿記”。其中,青銅彝器必然成為其中之大端。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哲學家老子曾為周之“守藏室之史”,更有“蘇秦發書,陳篋數時,墨子南遊,載車甚多。可見書籍已經流行,私人藏儲,頗便且當”(梁啟超語),如果這些還只是書籍收藏與應用,那麼像司馬遷“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觀孔子之遺風”,則證明當時孔子有宗廟,“衣冠琴車書”一一生前的生活起居、著述、講學諸遺物,受到“歲時奉祀”。這就是實物收藏的最早歷史記錄。

  漢代特別建立“天祿”“石渠”“蘭臺”……諸臺閣;漢武帝設“秘閣”,蒐求天下法書名畫和古物名品。尤其是後漢中期如陳遵輩手札尺牘久負時譽,於是受到從朝廷命官到士大夫的追捧。而在南朝梁武帝時的收藏,其規模之大,誠有今人想像以外者。隋文帝建“妙楷臺” “寶跡臺”,是皇宮書畫分類貯藏的開端。但直到唐代,有蕭翼賺蘭亭故事,有蘭亭殉葬昭陵故事,但關於唐代書畫以外的古物尤其是青銅器收藏,卻是語焉不詳。北宋時期從宋太宗到宋徽宗,大批收藏書畫而外,對青銅器古物的收藏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尤其是倣器的規模與品質,如大晟樂鐘以及其宮廷演奏,還牽涉有名的詞曲家周邦彥,實在是一個自古未有的涉及音樂與文學、兼合詞史與樂史的大文化事件。不是修養深湛的宋徽宗,根本無法措手。當時士大夫階層如歐陽修、劉敞、呂大臨、米芾、薛尚功、王俅、趙明誠、李清照、李公麟等等介入收藏後,與文史相結合,遂形成方興未艾、生機勃勃的宋代金石學運動。歐陽修有《集古錄》十卷,李公麟收藏古代青銅器,考訂世次,辨別款識,趙明誠、李清照則編《金石錄》,集金周鐘鼎彜器漢唐石刻拓本有2000多件;著名書法家米芾還開研究收藏史研究著述之先河,著《書史》《畫史》流佈世間,把這些私人收藏私人著述再與宋徽宗禦撰的《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聯起來看,或再與宣和畫院等專業機構互為映照,説宋代是人文時代,在收藏、研究方面有大進步,應該不是虛妄之言。

  元明清以下皇宮的收藏雖然沒有“首發”優勢,但只要看看金章宗那一手漂亮的瘦金書,和柯九思任畫學博士等等,即可知文脈不斷。

  真正在王朝的收藏曆史中再續輝煌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一部《石渠寶笈》,一部《天碌琳瑯》,一部《秘殿珠林》,一部《佩文韻府》,一部《佩文齋書畫譜》,浩瀚博大,條分屢析,幾十冊巨著的詳細著錄,是古代收藏史中從未有過的典籍記載,與此相對應的士大夫民間收藏,也是規模宏闊。比如周亮工、顧炎武、安岐、黃丕烈、高士奇、張廷濟、瞿中溶、吳雲、劉喜海、吳式芬、陳介祺、王懿榮、吳大澂……朝野交匯,遂成清代收藏奇觀。其中士大夫民間收藏與王朝收藏也未必非常涇渭分明,比如安岐、高士奇的收藏,最後全部被強迫捐獻納入皇宮,皇恩浩蕩,豈敢有半個不字?

  許多青銅彝器古物,都鑄有“子子孫孫永保之”的字樣,反映出收藏家本人希望傳之久遠的美好願望,但千百年來,有哪些古物最後是可以“永保”的?歷代收藏家們的際遇與心態告訴我們,富不過三代,“永保之”其實也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夢想而已。勿為物累,勿為心炫,順勢而生,隨遇而安,這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王朝如此,王朝的收藏亦復如此。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