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近600歲古橋現裂縫 修繕計劃被文物局駁回
- 發佈時間:2015-07-09 09:23:39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七橋甕古橋表面上是一座青石古橋,但內芯是夯土 現代快報記者顧煒攝
裂縫最寬的有1釐米(南京市文廣新局提供)
新華報業網訊 南京光華門外,一座7個橋孔的青石古橋,橫跨在秦淮河上,它便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七橋甕。
2008年,一場“大手術”在近600歲古橋身上進行,救治過後,七橋甕也從“交通樞紐”崗位退休,變成了七橋甕濕地公園的景觀橋,只準遊人和自行車通過。7年後,南京市文物部門又發現了古橋新病症:橋面青石板有的出現了破損,古橋側壁出現了鼓脹,有的部位發現了1釐米寬裂縫。為了救治它,一份“七橋甕保護計劃”,上報給了國家文物局,但是沒有通過。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新的保護計劃正在製作中,預計近期可以完成。現代快報記者胡玉梅
七橋甕
舊時又叫上坊橋。這座青石古橋有7個橋孔,全長達99.84米,寬13米,欄杆、橋身兩側雕刻著兩眼圓睜,胖乎乎臉的怪獸;橋墩雕刻精美的分水獸。2013年,由江蘇省級文保單位晉陞為“國保”。
現狀
七橋甕
舊病除了,新病來了
七橋甕橫跨在運糧河上,在明代它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交通要道,300噸重的大船都能從橋底下過。後來,橋上是重型卡車,橋下是大噸位輪船,一度陷入“解體”危局。2008年,七橋甕全面修繕,不僅更換了石質橋欄,重鋪石質橋面,還在七座拱券上增設內置鋼筋混凝土持力層,以代替拱券承擔過往車輛的壓力……“大手術”後,也從“交通樞紐”變成了七橋甕濕地公園的主要景觀。
7年過後,現在的七橋甕狀況如何?昨天,現代快報記者到實地進行了探訪。仔細觀測會發現,古橋兩頭的青石板有的已經被壓殘破了,橋欄杆也有細細的裂縫。
南京市文廣新局一位負責人表示,今年初,他們發現,古橋舊病確實是去除了,但又有“新病”了。除了橋面青石板有損壞外,橋體兩側有的部位出現了鼓脹傾斜,有的地方出現了裂縫。“病因和明城墻差不多。”
這位負責人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七橋甕表面上看是一座青石古橋,但實際上,它的內芯是夯土。“這些夯土,經過幾十年大型車輛軋過,同時又遭遇滲水,就會向外鼓脹,出現裂縫。”這位負責人表示,古橋過去在車輛長期碾壓下産生裂縫,由於青石板並不是100%防水,雨水順著縫隙滲透到夯土中,夯土浸水膨脹,擠壓側壁,造成了側壁的傾斜和裂縫。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些“新病”在橋欄下面四五十釐米處,有的地方發生了傾斜,有的出現了裂縫,最大的有1釐米寬。
保護計劃沒有獲得通過
想再次全面修繕,國家文物局提示“避免過度保護”
“橋體外側兩邊的傾斜、鼓脹和裂縫,都是今年才發現的,雖然目前在可控範圍內,但一旦面積過大,難免會讓古橋再度陷入危局。”這位負責人表示,為了給古橋治病,他們向國家文物局上報了一份保護計劃。在保護計劃中,希望能夠對古橋進行全面修繕。
在上交的保護計劃中,南京市文物部門的想法是,乾脆把橋面揭開,看看古橋夯土層究竟滲水有多嚴重,全面體檢後,進行全面修繕。但這一想法,在國家文物局的《關於七橋甕搶險加固工程立項的意見》中,沒有通過。在國家文物局的《意見》中表示,所報立項對工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論述不充分,擬採取的技術路線不適用,暫不同意七橋甕搶險加固工程立項。
同時,對立項報告文本提出修改意見,認為應堅持最小干預原則,調整設計理念,以搶險加固為主,合理確定工程範圍和強度,避免過度保護。
一位文物專家表示,文物保護計劃、立項文本被國家文物局“駁回”的情況很多,只要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意見重新修改,就會通過,大家都是想讓文物延年益壽,本意都是好的。
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七橋甕古橋的橋面鋪砌的是規整的方形青石板,這些青石板表面很光滑。由於是2008年鋪砌的,看上去,並沒有歷史的斑駁感,且雨天走在上面有一點滑。
“冬天,青石橋橋面一旦結冰會非常滑,為了防滑,本來想在橋面做一些工作。比如在橋面鑿毛,青石板上面做一層防滑措施,但國家文物局也沒有同意。”國家文物局為啥不同意呢?在《關於七橋甕搶險加固工程立項的意見》中,寫著“混凝土塊植鋼筋、橋面鑿毛防滑、橋身亮化等措施嚴重影響文物的真實性和原有風貌。”
修繕方案為什麼被駁回?
想在橋面做防滑措施,被認為會影響文物真實性
新的修繕方案正在製作
哪有病治哪,最小範圍內干擾橋體
“七橋甕肯定還是要修繕的。”南京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七橋甕的相關管理單位邀請規劃設計單位正在製作新的保護計劃,目前這個保護計劃已經快完工了。
那麼新的保護計劃如何呢?這位負責人表示,會堅持最小干預原則,採用西醫療法,對病症部位進行治療。治療的時候,會把夯土中的水排掉,對鼓脹、裂縫部位進行修復,如果有的青石條不行了,就採用相應材質的青石條、原工藝,進行還原歸位,一定會在最小程度內干擾到文物本體,同時,不破壞原真性。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