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5香港春拍: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夜場TOP10

  • 發佈時間:2015-04-07 09:36:52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直擊2015香港春拍】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夜場TOP10

  2015年4月4日晚6點30分,香港蘇富比2015年春拍“現當代亞洲藝術夜場”在香港會展中心舉槌,涵蓋中國、日韓、東南亞47位藝術家共69件作品上拍。經過3個小時鏖戰,最終以6.04億港元收槌,吳冠中1973年作《紅梅》以6684萬港元拔得頭籌。小編整理當晚TOP10,以供參考。

  TOP1

  

  吳冠中 1973年作 紅梅 尺寸 89.6×70cm 創作年代 1973年作

  來源:

  原藏者直接得自藝術家本人

  台北,傳家藝術精品拍賣,1997年6月15日,拍品編號76

  現藏者直接購自上述拍賣

  中吳冠中的《紅梅》以2500萬港元起拍,經過多輪競價後,最終以5800萬港元落槌,加上佣金以6684萬港元成交。

  《紅梅》誕生於1973年。此時,吳冠中剛剛從李村重返北京,大學均未開課,使他可以不受教務羈絆,出行至京郊寫生;由於藝術家在下半年受到國家委任,南下為《長江萬里圖》采風,故此他的留京時間,實際上只有短短數月,卻因為心無旁騖,創作出一系列京城、京郊傑作,本次上拍的《紅梅》與另一幅《荷花》(拍品編號1009),均完成於此一階段。2006年出版的《吳冠中》曾經詳細記錄他此時的經歷與心情:“饑餓的眼,覓食于院內院外,棗樹,垂柳,木槿,向日葵,紫竹院的荷花,故宮的白皮松……均被捕捉入畫。又騎車去遠郊尋尋覓覓,有好景色就住幾天,畫架支在荒坡上,空山無人,心境寧靜,畫裏乾坤,忘卻人間煩惱,站定一畫八小時,不吃不喝,這旺盛的精力,這沉迷的幸福,太難得。”

  《紅梅》反映了藝術家此時全然陶醉於創作之心境,其主色調是艷麗照人的滿目桃紅,畫面呈現一株盛開臘梅,主幹粗壯結實,枝椏鐵線金絲,傲骨錚錚的仰指天空;星星點點的梅英漫布其間,密密麻麻如霰雪拂砌,遠觀有若燃燒正旺的一枚火炬,陣陣清香更引得蝴蝶迴旋飛舞,象徵冬去春來、萬象更新,不僅在視覺上賞心悅目,亦給予觀者內心莫大之鼓舞。

  吳冠中用色一向謹慎克制,特別是七○年代的寫生作品,絕少使用大片紅色,這除了因為藝術家當年身處乾旱的北方,亦有避免作品甜俗之考慮。因此,《紅梅》運用大膽色調絕非偶然,而是饒具深意。梅花原産自中國,主要分佈于為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這種本來屬於南方的植物,二十世紀以後逐步引入北方,今日的北京中山公園、北京植物園、香山公園俱為賞梅要點。梅花開放于冬去春來之際,由於南北中國氣候殊異,其花季在嶺南一般是12月至1月,在江南是2月至3 月,在北京則為3至4 月。梅花是南枝北植,吳冠中亦是南人北居,其于1973年初從李村返京,正值際遇上之否極泰來,適逢北京城裏寒梅怒放,預示著百花春曉,其欲透過《紅梅》傳遞愉悅情感的用意,亦不言而喻。

  吳冠中的繪畫源自寫生,寫生源自觀察現實,但在創作和表現物象的方法上,藝術家卻不拘一格,正如他自謂:“不擇手段,即擇一切手段。”無論是具象、抽象抑或變形,甚至變換媒材,唯能表現心中之美是尚。《紅梅》的描繪對象,是現實所見的京郊梅花,而見諸畫面上之造形,卻參考了中國古畫之構圖。若與明代王謙《卓冠群芳圖》比較,即可見本作主幹從畫面右下方進入,及至中間屈折而上,實取法于國畫範式;藝術家在此基礎上再施損益,強化主幹之寛粗,提升枝椏之密度,塑造野生梅樹之獷悍壯健,反映其出自天然,未經人工刪斫之本質。

  吳冠中淵博的傳統基礎,得益自藝專時期曾經從師潘天壽,大量臨摹國畫及研習國畫理論,此一早植之種子,在其七○年代之油畫仍然獲得反映。除了梅樹的主幹造形,其枝椏纖韌遒勁的效果,亦參考了國畫的鐵線描;然而《紅梅》較大的枝椏,並不像水墨畫般憑腕力一揮而就,而是以細緻、短促的橫涂連接成枝,這除了是其個人風格使然,亦因為油彩黏性較強,需要調整畫法以達到最理想之效果,可見藝術家之深思熟慮。

  除了國畫根基,《紅梅》的重點更在其抽象之美。若將樹枝樹榦去除,本作所剩下的將是大片鮮艷的紅綠彩點、最上方的淺藍色塊,以及下方的橄欖綠色肌理。這些彩點、色塊和肌理,都屬於畫面最基本的“點”、“面”結構,特別是象徵梅花的大片彩點,就其獨立而言,已經接近抽象表現主義,保留著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的力量、速度和情感。其之所以能讓觀眾聯想到天空、山坡和花葉,全因為畫面以樹枝樹榦作為具象元素,將抽象部份引回現實。若以本作印證吳冠中的“風箏不斷線”理論,則本作之彩點、色塊是風箏,而樹枝、樹榦是線,讓觀眾能夠將藝術家滿溢心中的喜悅和滿足,直觀地與風景結合,從而理解畫面的抽象元素。

  吳冠中曾言:“一切藝術都崇尚音樂。”若以音樂為喻,1972年完成之《李村樹(二)》上面的點點紅花,有如一首清秀可人的輕彈淺唱,而1973年誕生之《紅梅》之嫣紅怒放,則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之交響合奏。吳冠中對於抽象美的認識,最早可追溯至三○年代于杭州藝專吳大羽門下,以及留學巴黎時期親炙現代藝術。儘管回歸中國以後,抽象藝術在頗長時間之內成為禁區,吳冠中對於抽象美之思考與推廣卻不遺餘力,其于1980年曾經發表文章《關於抽象美》,進一步將現代西方抽象主義與中國藝術傳統之抽象元素條分縷析,旨在從理論基礎上溝通兩者、收窄鴻溝;至於創作方面,《紅梅》則可謂更早以作品示範如何中國現代藝術表現抽象之美。

  縱觀吳冠中的風景作品,其主題往往意有所指,如山嶽寄託頂天立地之氣概、荷花自況潔凈狂狷之風骨、竹林感懷師恩節操等;而作為大自然不可或缺之部份,“樹”更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吳冠中善於運用樹的形象,其風景作品由於罕有動物或人物,因此樹的造型往往成為動感之來源,讓畫面顯得生機勃勃;除了作為畫面結構之部份,藝術家更喜愛創作單棵大樹之特寫,無論在中國抑或外國,無論是荒郊古木、京城老松還是巴黎梧桐,其均喜歡洞察和表現樹木造型的千姿百態,當中所寄寓之懷抱,有類于常玉透過瓶花所傾注的孤芳自賞之情。《紅梅》採用特寫式構圖,將樹木置中並加以放大,強調其紮根沉厚、拔地而起、欣欣向榮之特質,反映著藝術家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