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原南博院長千余件考古研究筆記入藏南京市檔案館

  • 發佈時間:2015-01-09 09:21: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申冉  責任編輯:田燕

梁白泉老人的私人檔案中,大部分是手寫稿,在電腦時代的今天,顯得極為珍貴。 申冉 攝

  梁白泉老人的私人檔案中,大部分是手寫稿,在電腦時代的今天,顯得極為珍貴。 

  高郵天山漢墓、東陽城遺址、廣陵王劉胥璽發現、鎮江甘露寺古鐵塔發掘……6日,江蘇文博界泰斗、原南京博物院院長梁白泉,將自己畢生積累的近千余冊私人考古筆記、研究手稿無償捐贈給南京市檔案館,其中包括了其60年來親身參與的多次震驚海內外的考古曆程,鮮有公開,價值難以估量。

  今年87歲的梁白泉老人生於1928年,雖然在江蘇度過了其文博生涯中的大部分時光,但一口濃重四川鄉音依然未減。民國時期,這位四川籍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地理系的年輕學子,隨全校師生一起南遷至當時的首都南京,沒想到一待就是大半輩子。1951年,梁白泉大學剛一畢業,就進入剛剛從民國國立中央博物院改為南京博物院工作,歷任副院長、院長至退休。

  據介紹,此次梁老捐出的千余冊私人資料,將合併成30卷《梁白泉全宗》永久保留于南京市檔案館內。梁老亦主動要求將所有資料以電子化的形式向社會公眾公開。

  當天,輕撫著自己畢生研究心血的梁白泉老人,告訴記者,這裡的資料除了大量的研究手稿之外,還留存了自己多次參與重大考古現場時手寫的《考古筆記》,“雖然説不上有多大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勉強説的上還一份歷史價值存在。”對於近乎“等身”的畢生研究成果,梁老的評價非常謙虛。

  記者在翻閱時看到,這些資料中包括了當時震驚海內外的數次重大考古發現:高郵天山漢墓、東陽城遺址、廣陵王劉胥璽發現、鎮江甘露寺古鐵塔發掘……。

  在一份名為《鎮江甘露寺古鐵塔塔基發掘報告》中,對於這次發生於1960年的具有重大意義的考古發掘、和其間發現的震驚文博界的釋迦佛舍利,梁老的考古筆記詳細描述了當時每一步的發掘情況,現場的各種細節,以及作為工作人員和現場指揮在發現國寶那一刻的激動心情,通過梁老細緻入微的筆記還原,讓人仿佛可以穿越時空回到當時的古墓現場,確實為歷史和未來留下了一份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當天,88歲南京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者蔣讚初也來到現場,與同學多年的梁白泉共話當年同窗、同事之誼,他説,“梁白泉致學嚴謹,成就顯著,捐贈的這個人檔案具有很高的學術、收藏價值,希望市檔案館好好收藏、展示、利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南京市檔案局局長束建民表示,梁白泉先生此次捐贈,為檔案館館藏名人全宗又增添了濃墨重彩一筆。檔案館將組成專家組,對這批檔案進行鑒定、整理和編目工作,以確保名人檔案規範化、標準化、科學化管理。並依據《南京市著名人物檔案管理暫行辦法》合理地加以開發利用,以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價值。

  據南京市檔案館負責檔案收集的劉峰處長介紹,該館目前已經收集社會各界名人私人檔案近60份,其中包括了民國著名將領范鴻仙的歷史檔案、金陵名廚胡長林的私藏菜譜、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技術資料……等各種類型的資料檔案,“不過由於是私人檔案,向社會公開閱覽需經過本人或其親屬同意方可。”

  “我至今依然認為,全世界所有的物質、精神、文化的豐厚遺産和成果,都應該在博物館和檔案館中向整個社會展出。”梁老對於此次捐贈畢生心血向社會公開的行為,則有著一份濃重的老知識分子情懷,“我覺得這些檔案就應該是屬於社會、屬於國家、屬於人們可以利用的資源,我們從一個無知的青年到經歷學習、服務社會,有一些感觸、認識、體會,或者從某一方面來説,留下一些歷史的痕跡,這都是社會、國家對我的教育。這些教育的成果不是個人的東西,應該是屬於社會的。即使對於我個人來説,它很渺小,如果有一點點作用,(我)也希望是能夠服務、回報于社會。(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