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曾鞏《局事多暇帖》關鍵點再考(圖)

  • 發佈時間:2016-01-25 10:38:05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曾鞏《局事多暇帖》關鍵點再考

  曾鞏《局事帖》全文十三行{1},是北宋人曾鞏書寫的一封普通尺牘。上有曾鞏印文:曾鞏再拜。有明代收藏巨擘項元汴、清代收藏大家安岐、民國著名鑒定家張珩等名家在內的十幾枚收藏印{2}。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豐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幼警敏,脫口成誦。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熙寧二年(1069年)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元豐五年(1082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于江寧府。宋理宗時追謚“文定”。傳世著作《元豐類稿》、《隆平集》。

  此幅尺牘是曾鞏目前存世的唯一墨跡,因無法與曾鞏其他作品比較,後人只能從筆墨、用紙、書寫風格、書寫內容、款識、收藏以及著錄進行分析。

  從書寫格式、行文措辭來看,符合北宋書寫風格及宋人尺牘格式。包括落款處鈐“曾鞏再拜”朱文浮水印,也是宋人尺牘常見樣式{3}。筆墨也符合宋人承傳晉唐嚴謹、內斂的書風,行筆轉折方硬,頓挫有力等風格。

  參照《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項元汴、安岐、張珩相關收藏印並翻閱安岐《墨緣匯觀 法書》,可以看出古今三大收藏大家對此幅作品的斷代意見一致,無可厚非。至於其他若干名家收藏,不再逐一論述,可以通過上海博物館出版《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對比辨識他們的收藏印真偽。

  下文僅針對幾個一直存有質疑的關鍵點,展開逐一論述:

  1、 《局事帖》用紙問題:

  尺牘背面有明顯的字墨痕跡,乍看起來很像藏經紙。安岐《墨緣匯觀 法書》卷上:“曾鞏《局事多暇帖》,行楷十三行,書行印書紙背“;拍賣公司在介紹拍品時關於紙張的介紹為“此件作品是書寫在宋代印刷書籍紙張的背面“。看原文曾鞏寫到:“局事多暇”、”日迷汨于吏職之冗“,説明曾鞏寫此尺牘時為在職官員,怎麼會在印刷書籍的背面書寫信札?

  參考上海博物館所藏《宋人佚簡》,每一頁宋人尺牘的另一面均印有龍舒本《王文公文集》{4}。那麼是先有尺牘還是先有文集呢?尺牘為什麼寫在文集上呢?或是文集為什麼印在尺牘上呢?根據周廣學《古代的公牘紙印書》一書記載{5},自北宋開始已經使用公牘紙印書了,到南宋時形成高潮;還記載了明代人張萱記有“採獲校秘閣收籍,每見宋板書多以官府文牌翻其背以印行者”{6}。公牘紙印書在元代、明代均一直存在。查閱汪桂海2009年7月《文獻》雜誌刊登的《宋代公文紙印本斷代研究舉例》一文,也剖析了宋人用公文紙背面印刻文集的課題。並指出唐宋針對公文紙的保存、使用有嚴格的法令,用過的公文紙“充官用;有餘者,出賣”{7}。充公用部分多被官府用來印製官方發行的各類文集。古人“敬惜字紙”,紙張價格比較高,不是一般人能消費的,蘇軾的《謝人惠紙》詩是很好的證明。

  以上證據得知宋人多用廢公牘紙印書,應是曾鞏先寫《局事帖》書札,保存並傳至南宋,被景佑年間刻工”王宗“刻印書籍使用了{8}。再細查,方知曾鞏此尺牘是寫在王宗于景佑年間復刻的《三國志 魏志 徐奕傳》卷二十第十頁殘紙上的。

  2、 曾鞏是給何人寫了這封信:

  《局事帖》落款“運勾奉議無黨鄉賢“,徐邦達在《古代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書法》中提到:“運勾”當是“發運司管勾文字”的簡稱。無黨不知何許人,待考。拍賣公司介紹“無黨”雖然難考,但曾鞏稱其“鄉賢”,可此人是否為曾鞏同邑之人。查過往論證,發現大多陷入“無黨”應為曾鞏家鄉的鄉賢、土豪、列紳討論之中。

  據史料記載發現歐陽修編撰《新五代史》完成後,由他的學生徐無黨加以注解。徐無黨(1024年—1086年),初名光,浙江永康五崗塘村人,北宋時期任澠池縣令。

  究竟徐無黨與曾鞏《局事帖》所寫之人是否一人呢?經查,歐陽修《送徐無黨南歸序》記載的很清楚,徐無黨從小就跟著他學習,歐對他讚賞有加也愛護備至{9},另見《徐無黨生平學術考略》也詳細論述了歐陽修與徐無黨的親密程度{10}。

  至於歐陽修與曾鞏的關係,從23歲初見時寫下《上歐陽學士第一書》的虔敬、仰慕,到永別時寫下《祭歐陽少師文》的悲痛、唏噓,足見曾鞏與歐陽修的感情深厚{11}。慶曆五年(1045年)十月,歐陽修因受慶曆新政失敗的牽連,二度被貶到滁州任知州,他寄情山水,創造了《醉翁亭記》等大量優秀文學作品。期間,他推動宋代詩文革新,除與梅堯臣、蘇舜欽、韓琦等士大夫詩人、文學家聯絡交流,曾鞏、徐無黨、徐無逸、王回、王向等門生也前來問學解惑{12}。慶曆六年(1046年)曾鞏在滁州還特作《醉心亭記》來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慶曆七年(1047年),歐陽修作《伏日贈徐焦二生》送再次前來看望他的徐無黨和焦千之。至此,可見曾鞏與徐無黨同師歐陽修,不僅認識,還交往不少。

  可為何曾鞏稱徐無黨為“鄉賢”呢?這樣從徐無黨是永康人説起。永康最早以地名出現是在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年)。宋代的永康縣為緊縣,北宋時為兩浙路地{13}。兩浙路以越州為憲司治所,轄越、婺、衢、明、臺、處、溫等14州2軍。南宋建炎南渡後,兩浙路分為兩浙西路與兩浙東路。根據《曾鞏年譜》記載,曾鞏熙寧二年(1069年)出任越州通判,永康此時正是歸屬兩浙路地的婺州所轄!那麼,曾鞏在《局事帖》中稱徐無黨為“鄉賢”,自然順理成章。

  由上,曾鞏給徐無黨寫的此封抱怨公務繁多,嚮往能夠遠離政務的信,是他們分別三年多後的一封致友人問候信。那麼,這封信是何時所寫呢?這正是筆者想談的第三個問題。

  3、 作品年代問題:

  徐邦達考證:”考曾氏曾通判越州(今逝江紹興),後來又知福州,曾氏知福州在熙寧十月八日到任…到次年(元豐元年)十二月,就由孫覺接任…是沒有滿“受代之期”就去職的。因此我以為這封信該在通判越州任上所寫。時間應在熙寧十年之前”。

  根據《曾鞏年譜》及《宋朝政要策》記載: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變法,曾鞏出任越州通判(今紹興市),時年51歲。熙寧四年(1071年)就離開了越州,改任齊州軍州事(今濟南市),至熙寧十年(1077年)分別任襄州知州(今襄樊市)、洪州知州(今南昌市)。根據“受代之期”、“忽忽三年之久”判斷,應當為赴齊州任上,熙寧三年到四年之間寫的。

  至此,一封由北宋人曾鞏寫給好友、學友徐無黨的書信被當做廢公牘紙印書,南宋刻工王宗刻《三國志 魏志 徐奕傳》時,刊印這一雕版恰好就使用的是此紙。這件流傳下來珍貴的尺牘{14},依據《局事帖》上的收藏印鑒,應不晩于明代被發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墨跡{15}!歐陽修、曾鞏、徐無黨均已離我們遠去,但是一封十三行的書信卻留下了歷史的見證,也給後世留下曾鞏唯一的墨跡珍品。

  註釋:

  {1} 全文內容:局事多暇。動履禔福。去遠海誨之益。忽忽三載之久。跧處窮徼。日迷汨于吏職之冗。固豈有樂意耶。去受代之期。難幸密邇。而替人寂然未聞。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曠弛。實自賢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謝左右。庶竟萬一。余冀順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專此上問。不宜。鞏再拜。運勾奉議無黨鄉賢。二十七日。謹啟

  {2} 鑒藏印:項元汴(1525-1590):項元汴印、墨林山人、項子京家珍藏、得密、項墨林鑒賞章、檇李項氏家寶玩;安歧(1683-1742):儀周鑒賞、翰墨林鑒定章;張珩(1915-1963):張珩私印;曾燠(1759-1830):盱江曾氏珍藏書畫印;張文魁:涵盧鑒藏、張氏涵盧珍藏、張文魁;費念慈:(1855-1905):西蠡蕃定;王芑孫:(1755-1817):芑孫;何良俊(1506-1573):清森閣書畫印;其他:源來、聞岳心賞、天泉閣、宮保、無恙。

  {3} 參閱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一、二書》、《上杜相公書》、《與撫州知州書》、《再與歐陽舍人書》等,此帖行文、措辭均符合曾鞏及北宋書寫風格。考宋人信札,此種格式已較為常見。如,歐陽修《致端明侍讀留臺執事尺牘》在落款處,鈐“六如居士”印。台北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錄 卷三》著錄數件宋人尺牘皆以此種格式出現。

  {4} 龍舒即今安徽潛山、舒城一代,宋時書淮南西路廬州。宋皇佑四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在此讀書創作。後為紀念王安石,龍舒人刊印了《王文公文集》。

  {5}《圖書與情報》1991年第3期。

  {6} 張萱《疑耀》卷三《宋紙背面皆可書》。明代後期人,萬曆年間曾任殿閣中書、戶部郎中、平越知府等。

  {7} 宋《慶元條法事類》卷十七《文書門二 架格》文書令規定。

  {8} 瞿冕良《中國版刻辭典》記載王宗是景佑年間刻工。

  {9} 東陽徐生,少從予學,為文章,稍稍見稱於人。既去,而與群士試于禮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辭日進,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思也,故于其歸,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為文辭者,亦因以自警焉。

  {10} 2002年8月康建強、余敏輝著

  {11} 2007年陳斐《歐陽修與曾鞏交遊考述》

  {12} 2003年雷家富《歐陽修與滁州》

  {13}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路、州(府)、縣三級制。縣,分作赤、畿、次赤、次畿、望、緊、上、中、中下、下10等。首都、陪都城內及附近的縣依次分為赤、畿、次赤、次畿一至四個等級,其他五至十等級的縣以戶口多少依次是四千戶以上為望縣,三千戶以上為緊縣,二千戶以上為上縣,一千戶以上為中縣,五百戶以上為中下縣,不足五百戶為下縣,並每3年升降一次。

  {14}著錄:1。(清)吳升撰《大觀錄》卷四。2。(清)佚名著《裝飾偶記》卷六。3。(清)安岐撰《墨緣匯觀 法書》卷上。4。(清)倪濤《六藝之一錄》卷三九四。5。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191頁。6。徐邦達《徐邦達集》(卷二)269頁。7。朱家溍《歷代著錄法書目》266頁。8。鄭銀淑《項元汴之書畫收藏與藝術》。

  {15}見收藏印:何良俊(1506年-1573年)明代戲曲理論家、藏書家,項元汴(1525年-1590年)明代重要藏家、鑒賞家。

  其他參考文獻:《宋史 曾鞏傳》、《新五代史》、《曾鞏年譜》、《宋朝政要策》、《墨緣匯觀 法書》(安岐)、《古代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書法》(徐邦達)、《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上海博物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