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古琴造假愈演愈烈 新手應多關注新琴

  • 發佈時間:2015-11-16 09:59:04  來源:人民網  作者:林華  責任編輯:田燕

  原標題:古琴造假愈演愈烈 新手應多關注新琴

  

  

  

  近年來,古琴價格在拍賣會上扶搖直上,全國各地的古琴愛好者和收藏者開始成倍增長。但有業內人士發現,市場上夠得上收藏級別的古琴非常稀少,而假琴的制假水準也很高,古琴的投資風險巨大。

  古琴存世量僅為2000把左右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古琴早在春秋戰國就已盛行,其可謂中國古樂器中歷史最悠久、藝術水準最高、製作最為精緻的藝術品,同時也是一種具有極高價值的收藏品。

  收藏級別的古琴,一般是指1949年以前製作的琴,目前市場中所見最早的古琴製作于唐代,數量較多的是明清兩代古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存世的收藏級別的 古琴數量在2000把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分別藏於世界各級博物館。流存於民間的數量已極為有限,其中之珍品更是難得一見。在2003年中國嘉德的春拍會 上,一張唐代“九霄環佩”琴以346.5萬元創下了古琴拍賣的世界紀錄;同年嘉德秋拍中,“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的舊藏唐代“大聖遺音”伏羲式琴以891 萬元成交,創下當時古琴拍賣的世界紀錄。

  僅憑“斷紋”鑒定古琴已不可取

  古琴的價格不斷上漲,其倣古水準也在不斷提高,於是一些造假者有了可乘之機。最早的時候,由於造假者對古琴專業知識了解不多,所制假琴從形制到漆灰等非常 容易辨別,只能蒙一些不懂古琴的收藏愛好者。隨著古琴藝術的逐步升溫,制假者也開始逐漸熟悉古琴並知道了越來越多的專業知識,古琴收藏的風險正在逐漸升 高。

  如今斷紋和形制等均被造假者所掌握,這時傳統的外觀和斷紋鑒定就已經不夠科學和嚴謹了。目前最為可靠的辨別方法應以琴形、斷紋為輔助,主要辨別木材表面的 炭化程度和漆銹的程度了。按木質種類不同,根據年代,其色澤也不盡相同。至於漆銹也可以作為古琴年代的一個重要的參照物。當然琴名款識等細節也是鑒別真假 不可忽視的細節。

  當確定古琴年代後,其歷史價值就已經大概清楚了。第二點需要考慮古琴的音色,音質的好壞決定了古琴身價的高低。自古以來良琴難求,能有一個比較滿意的音色 為收藏者之幸。古琴製作工藝上,唐宋琴做工精良,往往精品頗多,不管歷史價值還是使用價格都是非常高的。明清琴就要較為慎重地對待了,因為那時的琴工藝退 步很多,大量低廉劣制古琴已經批量産生。

  投資新琴也是不錯的選擇

  古琴價格大起,和其數量稀少密不可分。雖然近年精品古琴在藝術市場中出現頻率較少,但是這更説明瞭古琴的存世量是極其有限的。由於古琴的珍貴和稀有,從文化角度上講,除了收藏老舊古琴以外,剛入門的收藏愛好者投資新制琴也是不錯的選擇,值得提倡。

  當代名家製作的新制琴,現在賣價也往往動輒近十萬元。像北京王鵬、西安李明忠等名家,制一把琴往往要歷時兩年,其中有一年時間是放在合適環境裏陰幹,讓新 制古琴材料充分釋放製作時産生的應力以使音色更加中庸平和。這些名家出品的新制古琴,用材、工藝匠心獨具,往往能模擬出乾淨通透的倣古音效,因此賣價高到 數萬元至十萬元,依然不乏問津者。

  據稱,這幾年名家新制琴的價格一直在上升。業內人士指出,古琴買少見少,而藏家對高品質的古琴需求越來越大,當代名家的新制琴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其價格適宜,今後仍有不錯的升值空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