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中國歷代人物畫職貢圖

  • 發佈時間:2015-07-15 08:23:41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原標題:職貢圖

  蕭繹(508-554年)所處的時代,是我國南北朝長期對峙的時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民族大融合的特定歷史時期。由於中原地區大量士族南遷和朝廷的文藝政策,使長江流域獲得進一步空前的開發,使江南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即使在國際上也成為最為重要的國際文化中心之一。日本著名考古學家吉田憐説,“從文化上來説,6世紀的南朝宛如君臨東亞世界的太陽,圍繞著它的北朝、高句麗、百濟、新羅、日本等周圍各國,都不過是大大小小的行星,像接受陽光似的吸取從南朝放射出來的卓越的文化”,充分意識到南朝文化對東亞地區乃至世界文化發展的影響。蕭繹所繪《職供圖》,即是此一時期南朝與周邊地區及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一個縮寫和象徵。

  在古代中國,職貢圖用來記載少數民族進貢的情形,亦即外國及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向朝廷進貢的紀實圖畫。蕭繹的《職貢圖》為現存最早的職貢圖,創作于526年—539年間。蕭繹是梁武帝的第七子,當時南朝與各國友好相處,來朝貢的使臣不絕於途,而作為皇子的蕭繹則有機會見到這些平常人不能看到的盛大景象。所以才有這一《職貢圖》的問世。

  《職貢圖》原作約成畫于梁武帝時,原圖共35國使,現存此圖為殘卷,描繪了12位使者朝貢時的形象,依次為滑國、波斯、百濟、龜茲、倭國、狼牙修、鄧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自題、末國的使者。畫面中,使臣著各式民族服裝,拱手而立。從使臣們風塵僕僕的臉上,可以看出各國使臣來到南朝朝廷朝覲時既嚴肅又欣喜的表情,同時也傳達出不同地域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精神氣質。每一位使者背後,亦有一段敘述其國家方位、山川、風土以及歷來朝貢情況的題記。蕭繹還專門為這幅《職貢圖》作了序言,説明瞭創作《職貢圖》的動機,他説:“臣以不佞,推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遙集……瞻其容貌,訊其風俗,如有來朝京輦,不涉漢南,別加訪採,以廣聞見,名為職貢圖雲爾。”此件《職貢圖》又名《番客入朝圖》或《王會圖》(舊題閻立本,北宋摹本),真實展現了南北朝時期國家間友好往來的繁盛場面。

  《職貢圖》人物形象的創制,仍然承襲著魏晉以來富有裝飾而謹嚴的風格特色,突出人物的外形特徵,注重人物的肖似為主,同時兼顧人物內在思想狀態、精神氣韻的表現。畫中人物線條用筆簡練遒勁,以高古遊絲描為主,並有用筆的頓挫、粗細變化。衣紋構線,疏落有致,已見疏體畫風的影響。這顯然是顧愷之以來密體畫風出現後的又一新的變化,雖然這一畫風的重要代表、比蕭繹稍早的前輩畫家張僧繇的繪畫作品已經不存,見不到他的典型的疏體繪畫的藝術風貌,但從蕭繹《職貢圖》摹本的用筆、人物構線上,則可以約略認識到這一繪畫風格特色,見到創始於蕭梁時代的這一新繪畫風格特色。蕭繹《職貢圖》用色不多加渲染,而是分層次加以暈染,點到即止,率意灑脫,因而顯得明朗洗練,亦有力地映襯出線條的表現力。

  《職貢圖》為蕭繹做荊州刺史時所作。549年(太清三年),侯景亂軍攻陷建康(今江蘇南京市),蕭繹繼位後,這件作品一直跟隨他到了江陵。555年,西魏軍攻破江陵,蕭繹被殺。在死之前,蕭繹把宮廷所藏的名畫及各種典籍24萬卷全部焚燬,西魏兵士從灰燼中救出的四千軸殘卷中就包括後來流傳下來的僅剩下12個國使臣的《職貢圖》。追思此卷,確實使人有無限的感慨之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