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愚公移山:名畫裏少為人知的滇緬公路史詩

  • 發佈時間:2015-07-14 09:17: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國畫《愚公移山》,是徐悲鴻先生的著名作品,許多國人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上就認識了它。然而,許多人並不了解它背後的真正故事:它所表現的,是修築“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的感人故事。

  六個健壯的赤膊民伕,頂天立地,在畫面中央並列排開;肌肉鼓張的軀體大幅度扭曲,揮舞鐵耙,正奮力開山;白髮長鬚的老者在旁交代著什麼,透著鎮定和堅毅;婦女和孩子也出現在工地上,顯然也經歷了一番辛苦勞作……

  “畫中的這些民伕,表面上是愚公和他的家人,實際上是滇緬公路上揮灑汗水的修築者。”重慶交通大學校長唐伯明説。

  滇緬公路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之中。由於日軍封鎖中國東南沿海,東部、中部主要港口、鐵路、公路淪陷。為了運輸盟軍支援的物資,和外部世界聯繫,二十余萬國人在崇山峻嶺、原始森林中修建了這條長一千多公里的簡易公路。

  大師徐悲鴻為何把目光投向祖國西南方的滇緬公路呢?故事要從1939年説起。

  那時,侵華日軍攻勢兇猛,中國國土不斷淪陷,已到了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為了捐資救國,徐悲鴻來到華僑聚集的新加坡舉辦個人畫展,並把全部收入捐獻,用於賑濟災民,支援抗戰。

  畫展結束後,徐悲鴻應著名詩人泰戈爾的邀請做客印度。雖然地域隔絕了戰火,但徐悲鴻始終牽掛著苦難中的祖國。當時,喜馬拉雅山另一端的滇緬公路正在緊張修築之中,修路民伕的堅強意志、巨大犧牲,讓徐悲鴻深為感動。激情澎湃之下,他創作了這幅《愚公移山》,在1940年完成。

  “修築滇緬公路,和中國神話故事‘愚公移山’有極其相似之處。”青年國畫家韓鵬説,愚公所面對的太行山和王屋山,就是修築滇緬公路的民伕所面對的崇山峻嶺;愚公和修路的雲南人民,都是為了信仰而不畏犧牲,矢志不渝。

  那麼,《愚公移山》中所畫的婦女小孩上工地的情景,符合修築滇緬路的實際嗎?記者重走滇緬公路發現,它完全如實反映了當時幾乎全民動員修路的場景。

  “我們村裏,八九歲的娃娃去修路的就有四五個。”在滇緬公路新修路段的起點——雲南漾濞縣,89歲的修路老民伕馬樹華説,當時全縣動員修路,家裏有錢、殷實的,還可以雇人出役;許多沒錢的人家如果派不出壯丁,就只有讓婦女、娃娃上工地。

  不僅如此,《愚公移山》中描繪的那些簡陋的修路工具——鐵耙、小車、拉車的牲畜,也是完全符合史實的。“修築滇緬公路,幾乎沒有任何先進施工機械,僅靠雙手和簡單工具完成。”唐伯明告訴記者。

  石碾子——對於這種簡陋的修路工具,86歲的老民伕黃炳祥記憶猶新。“八九個人才能拉動,一齣事故就要人命。我一個姓許的工友就被它碾壓死了。”

  新華社記者此次重走滇緬公路,見到了石碾子的真實面目。它是重達數噸的巨大石輪,用木架牽引,是當年修築滇緬路的常用工具。“它沉重、簡陋,很難操作,一旦遇上險路、陡坡經常發生事故。”漾濞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朱應訊説,修路時的事故率和民伕傷亡率都很高。

  許多路,是懸崖峭壁上生生“摳”出來的。例如著名的“老虎嘴”,就是在怒江峽谷西岸的懸崖上硬挖出來的一個豁口,成為了來往滇緬路上重要橋梁——惠通橋的必經之地。

  70多年後的今天,重走滇緬路的記者找到老虎嘴,儘管路面更寬了,路況更好了,仍然覺得頗為凶險。它一側是峭壁懸崖,另一側就是洶湧奔騰的怒江。頭頂上千鈞巨岩突出,狀如虎口,仿佛隨時都可以把車輛吞噬。當年築路的艱辛可想而知。

  “如今,當我們站在《愚公移山》前,仍然能感到作者澎湃的激情。”韓鵬説,只有記住滇緬公路的歷史,才能讀懂大師的這幅畫作——它不只是一個古老的神話,而是一個偉大東方民族追求自由的史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