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靜文:一生守候徐悲鴻,如今魂已隨君去
- 發佈時間:2015-06-18 10:21:45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廖靜文:一生守候徐悲鴻,如今魂已隨君去
廖靜文
生於1923年4月,湖南長沙人。1943年在重慶任中央美術學院籌備處圖書管理員,協助徐悲鴻工作。1946年與徐悲鴻結婚,1953年至1956年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1957年任徐悲鴻紀念館館長、研究館員、徐悲鴻畫室主任。著有《徐悲鴻一生———我的回憶》。
1943年徐悲鴻為廖靜文所繪畫像。
1943年,徐悲鴻與廖靜文攝于四川青城山。
徐悲鴻與夫人廖靜文及兒子慶平。
1941年攝于重慶沙坪壩,前排右起為廖靜文、徐悲鴻。
1994年廖靜文出席中央美術學院校慶活動並致辭。
徐悲鴻夫人、徐悲鴻紀念館原館長廖靜文一生追隨徐悲鴻、守護徐悲鴻的藝術,如今正如她此前寫的“魂已隨君去,追隨永勿離”那樣,去了天堂與徐悲鴻再續前緣。前天晚上,廖靜文在京去世,享年92歲。廖靜文家人昨日告訴新京報記者,北京市文物局已成立治喪委員會,正在與家人共同協商追悼事宜,不過由於廖靜文女兒徐芳芳要從國外趕來,所以還需要等其最終確認追悼會具體時間。
廖靜文曾被評價為“一個為徐悲鴻而生,為徐悲鴻而活的女人。”自1946年與徐悲鴻結婚以來,廖靜文確實一門心思都撲在了徐悲鴻的藝術和學術推廣上。
徐悲鴻學生之一楊先讓1948年進入中央美院,因1999年開始撰寫《徐悲鴻》一書而與廖靜文一家有著頻繁交往。他告訴新京報記者,今年是徐悲鴻誕辰120週年,中央美院以及很多藝術機構都在籌備相關紀念活動,廖靜文都表示要參與,“我們都約好了今年7月8日一起去徐悲鴻家鄉參加紀念徐悲鴻誕辰120週年的相關藝術活動。”同時由於永遠的徐悲鴻師生聯展將在全國進行巡展,楊先讓在6月13日、14日還陪煙臺一藝術機構的館長拜訪廖靜文,“雖然廖館長身體很弱,但精神很好,我們吃飯時她還執意要買單,”楊先讓説,對於廖靜文的去世自己很意外。
而中央美院方面也表示廖靜文生前還在積極推動徐悲鴻誕辰120週年的活動。為了紀念徐悲鴻誕辰120週年,中央美院成立了籌備相關紀念活動專門工作機構,其中由文化部、文聯、北京市政府聯合主辦,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美協、徐悲鴻紀念館聯合承辦的“紀念徐悲鴻誕辰120週年座談會”正在籌備中,廖靜文日前便親自簽批了聯合主辦的函件,並表示要親自出席。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回憶稱,“我到中央美院工作兩年多,每年春節前都代表學校領導班子和全校師生給廖先生拜年。她一直很關心學校發展,學校把徐悲鴻先生教誨學生常用的‘盡精微、致廣大’作為中央美院的校訓,她感到非常高興和欣慰。她希望學校繼續抓好素描教學,把學生的造型基礎打牢。她期待到2018年出席中央美院建校100週年校慶活動。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她不顧92歲高齡和天氣寒冷,執意要送我到門外並要看著我上車,怎麼勸都不肯回。”
最幸福
陪伴徐悲鴻度過艱難歲月
1942年,廖靜文在長沙讀書,夢想考入大學像居裏夫人一樣從事化學研究。後來到了桂林陰差陽錯在“抗戰文藝演出團”找了份唱歌的工作。當年底,重慶中央美術學院籌備處在桂林招考圖書管理員,廖靜文報名參加了考試。一個星期後,她收到了面試通知。廖靜文以優秀的表現獲得了徐悲鴻的賞識,不僅獲得了圖書管理員的職位,更贏得了與徐悲鴻一起工作、學習的機會。
從桂林到重慶,廖靜文和徐悲鴻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楊先讓向記者指出,廖靜文在當圖書管理員時很佩服徐悲鴻,兩人漸漸産生了感情。1942年至1946年在徐悲鴻身心最受創傷之時,包括當時他的《八十七神仙圖》被偷令其大病一場,但廖靜文都在他身邊悉心照顧。
1946年結婚後,廖靜文更是擔負起照顧多病的徐悲鴻的責任,她用一個妻子最大的關懷陪伴徐悲鴻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廖靜文曾回憶,“有一次,我們新婚不久,悲鴻因專注于畫畫,引起血壓升高和腎炎,住進了醫院。進院時,我和悲鴻把兩人身上的錢拼湊起來,才交足了住院費用。那時都是自費醫療,須預交一個月的住院費、伙食費和醫藥費。悲鴻手頭向來留不住錢的。有時,賣畫的錢剛到手,他就立刻去買書籍字畫,或幫助窮學生、窮朋友。我兩手空空,既不願讓悲鴻知道,以免他焦急,又不願開口向人求助。”
而在夫唱婦隨7年多後,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去世了。楊先讓向記者回憶,當時作為學生的他們都在守靈,“廖靜文哭得一塌糊塗,我們當時都太年輕,理解不了她的悲哀。”
徐悲鴻逝世的時候,廖靜文只有30歲,還有一雙才幾歲的兒女要撫養、教育。她曾形容説,先生就像大樹,自己就像小草,有什麼風雨,先生都會為她遮擋。當先生不在了,小草就失去了大樹的庇護,什麼都得靠自己。很快,廖靜文從悲痛中振作起來,不僅很好地培養了子女,也很好地守護傳承了徐悲鴻的藝術。
2011年夏天“百家講壇”《寫實徐悲鴻》節目首映禮那天,廖靜文親自參加,她非常動情,用很長時間娓娓講述了她和徐悲鴻的往事,最後她隔空對話徐悲鴻説:“悲鴻,你就放心吧,我沒有辜負你的希望,孩子們我都帶大成人了,也都有了自己的事業。”
最遺憾
未能見到紀念館新館開館
在徐悲鴻孫子徐小陽看來,“奶奶一生都在為爺爺而活。奶奶把爺爺的作品保管好,把紀念館辦得更好,但遺憾的是她沒有看到紀念館新館開館。”
1953年,徐悲鴻去世當天廖靜文就宣佈將徐悲鴻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及徐悲鴻收藏的1000余幅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書畫,萬餘件圖書、圖片、碑拓、美術資料等全部捐贈給國家文化部,並捐出了北京的一套寓所以建立徐悲鴻紀念館。楊先讓向記者指出,當時很多人都勸廖靜文,兒女還小,要考慮今後的生活。但廖師母説,這是徐悲鴻精神和教育,讓她做出這樣的舉動,“做出這樣的舉動是很偉大的。”事實上,廖靜文在《徐悲鴻一生———我的回憶》中也寫過此次當時這一舉動的原因:“這些作品和藏品耗盡了悲鴻畢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對國家和人民深沉的愛。我能據為己有嗎,不能,決不能!”
徐悲鴻紀念館建成後,廖靜文也將一生都奉獻給了徐悲鴻事業,不斷地為該館的發展奔波,“徐悲鴻的弟子那麼多,但是都是廖館長在孤軍奮戰,為紀念館的發展、為建新館而不斷奔跑,我感覺她真不簡單,”楊先讓指出。
在楊先讓的回憶中,1999年他要寫一本徐悲鴻的書,廖靜文便專門給其寫信,願意為該書的撰寫提供更多的資料。為此楊先讓回國多次與廖靜文訪談,了解更多的往事。當時廖靜文每次都請其去紀念館對面吃烤鴨,也會很難過地告訴楊先讓,紀念館現有的場地太跼踀,周邊正在拆遷,但需要近億的鉅款,“我清楚地記得廖館長很傷心地説,‘我去哪弄這筆錢,我也不能賣畫’。”不過幸運的是,國家對文化事業越來越重視,將擴建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重建之後,將於今年10月開館迎客。屆時展陳面積翻倍後的新館將展現更為完整的徐悲鴻作品。
“廖靜文今年春天就曾進過醫院,但她挺過來了,她一心要等到紀念館新館開館,也一直在堅持著,沒想到昨天(6月16日)竟然意外去世了,”楊先讓有點傷感,廖靜文最終還是沒有等到新館開館。
最痛心
徐悲鴻贗品越來越多
廖靜文的大半生都在為徐悲鴻活著。從1957年擔任館長以後,廖靜文一生的精力都用在守護、研究、宣傳悲鴻的藝術,她曾指出,“我做這一切,從沒有後悔過。”在捐出徐悲鴻的作品、藏品和房子之後,廖靜文唯一希望的是去北大讀書,“其實她的最終目的還是為徐悲鴻寫一本傳記,讓更多的人都知道徐悲鴻的藝術成就和人格魅力,”楊先讓指出。
而除了徐悲鴻紀念館外,但凡與徐悲鴻有關的事情也都是廖靜文的心頭大事,包括鑒別徐悲鴻作品的真偽,廖靜文也擔起了很大的責任:“悲鴻從來不用現成的盒裝墨汁和宿墨,每次畫畫前,都是用上好的墨塊,我幫他研磨出來的。盒裝的墨汁與現磨出來的相比,兩者成色、品質相差甚遠,所以如果看到用墨汁畫出來的畫,那就不是他的作品。”
楊先讓説前不久拜訪廖靜文時,廖靜文還向其傾訴:“先讓,你説怎麼辦。現在造假的、倣真的太多,我真想在每張悲鴻的真跡上都按個手印啊。”
追憶
徐悲鴻先生去世得很早,都是靠廖靜文來保護他的作品,堅持他的主張。廖靜文辦徐悲鴻紀念館是很了不起的,我們學生都很敬佩。廖靜文先生一直堅持不懈地傳播徐悲鴻的藝術精神與教育思想,她整天上班,不顧高齡一直堅持在一線工作,她的全部就是徐悲鴻的事業,她永遠是我尊敬的師母。
口述:侯一民(中央美院教授)
廖館長很偉大,是位可歌可頌的女性。她與徐悲鴻相識後,在他人生最艱難的階段陪伴左右,之後她一生都致力於守護這批國家的文化財富。在生活中,廖館長待人也很隨和。她家院子里長著杏樹,特別甜。每次去她都讓我帶一袋。這次去她家拜訪後也是如此,但杏子還在我桌上,她人卻走了。
口述:楊先讓(中央美院教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