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折扇:收藏界中的潛力股
- 發佈時間:2015-03-26 09:33:24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提起扇子,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據《古今注》記載:“舜廣開視聽,求賢人自輔,作無明扇,此之始也。”由此可見,我國早在虞舜時期就在使用扇,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扇面在中國歷史上擁有十分獨特的地位,自古是文人雅士展示其身份的象徵。伴隨著扇面藝術與中國繪畫及書法技藝的發展,扇面作為獨特的演繹方式,濃縮了中國書畫的獨特魅力。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整合部分,歷來中國有“制扇王國”之稱。扇面畫同樣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扇子在古代的別稱“搖風”、“涼友”,歷代文人留下了許多吟咏扇子的詩文。文獻記載,以東晉王羲之書“老媼扇”這膾炙人口的故事為先。史載王羲之曾在團扇上畫小人物,其子王獻之題有《為桓溫書並畫烏牸駁牛扇》的作品。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大概是紈扇摺扇出現以後的事。過去流行的《班婕好歌》:“新制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欒似明月。”只提到利用絹素之類的絲織品製作扇子,並未説明上面有無字畫。唐代詩僧皎然在《送邢台州》的詩中寫道“他時畫出白團扇,乞取天臺一片雲。”宋代蘇軾在《扇》詩中也有“團扇經秋似敗荷,丹青仿佛舊松蘿”的句子。而陸游更在《夏日》詩中寫道:“團扇興來閒弄筆,寒泉漱罷獨焚香”。具體記述了自己在扇子上揮毫的情景。可見至少在唐時期,團扇上已有書畫作品。
扇面文化的發展到了宋代,隨著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山水畫、花鳥畫在唐末、五代基礎上得到空前的提高。文人與繪畫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形成了文人畫創作高潮,加上皇帝對扇面藝術的重視,書畫扇面相應得到飛速發展,臻于頂峰。《書繼》中載:“政和間,徽宗每有畫扇,則六宮諸邸競皆臨倣一樣,或至數百本。”兩宋盛極一時的畫扇,創作了大批不朽之作,流傳至今為我們飽覽了兩宋繪畫的高尚藝術。
書畫扇集實用、工藝與藝術于一體。上至帝王仕宦、下至庶民百姓,都可擁有不同水準的書畫扇,是欣賞層面最為廣泛的藝術品之一。中國扇子歷史悠久,從實用品、禮儀物演變為藝術品,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宋代團扇書畫和明清的折扇書畫堪稱書畫扇巔峰。著名書畫家幾乎都創作書畫折扇,此風氣一直盛行到清末。
扇子按照材質分為折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和麥桿扇幾大類。按功能則分為檀香扇、團扇、挂扇、綢舞扇、廣告扇等。明清時蘇杭的扇藝代表了中國古代工藝扇的最高峰,蘇州的扇子稱為“香扇”,杭州的為“雅扇”。至今興盛不衰的杭州的王星記扇業就是杭州“雅扇”的代表。
書畫扇鑒賞主要分三方面:扇骨、書畫、扇面。折扇扇骨內涵非常豐富,其檔數、形制、材料、裝飾、雕刻變化多端,形成不同品種。扇骨一般用竹,木製作,少見也有象牙、獸骨、牛角、漆雕等。扇骨雕刻歷史悠久,從明代到現在名家輩出,形成了一門獨特的藝術。評判扇骨的市場。一看雕工精細,又出自名家之手,當為正品。二看材料最貴重屬象牙、紫檀、黃楊、桃絲等。三看年代,舊骨高於新骨,年代越久價值越高。四看款式,罕見的花式、雙面貼、鑲嵌式的扇骨價值要高於樸素無華的扇骨。五看品相,無傷、無裂、無磨損、無經拆拼修理、品相完好的扇骨,其價值高於同類品相差者好幾倍。
在折扇上寫字作畫並非易事,由於扇面的形態不同,高低不平,材質多樣,要在上面創作出氣勢貫通,瀟灑流暢,令人讚美的作品,確實需要精心設計,耐心經營,反覆實踐才能達到,從古人的經驗中我們看到較多的有如下幾種章法設計:一是一行長一行短的章法,這種形式使用行草書體最為適宜,可以收到氣勢流暢,磅薄大氣,美不勝收的效果。二是行行字數相等的章法,這種形式適宜使用隸書、楷書,顯出古穆樸實、清雅遒勁、厚重耐看的效果。使用篆書、甲骨等也很耐看。三是一字成行的章法,這種形式適合寫大字,書體不限,沿著折扇弧邊書寫,在下面留下一片空白,顯得空靈、自然、大方、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快感。
扇面書畫與卷軸書畫相比,雖不及卷軸書畫宏大精深,但卻有著更為濃厚的裝飾意趣。扇面作為中國書畫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已經成為目前收藏市場中的一支“潛力股”。一般認為,書畫扇"新不如舊",一定要藏舊品。但如果單純的收藏,主要是從藝術角度出發,帶有投資性的收藏則可以考慮新書畫扇,因為新名家的可信度相對較高,而且有長遠的升值空間。小舍草堂堂主張志恒先生説:“把玩書有名家真跡的扇面依然是一種高雅藝術鑒賞活動,扇面藝術的審美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沒有消泯,而且愈發顯現著蓬勃的生命力”。扇子的世界可謂源遠流長、斑斕多彩,在書畫藝術領域裏佔據著特殊的地位,賞玩之,庋藏之,會延綿千載,經久不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