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中國老照片外熱內冷 不少作品仍沉睡

  • 發佈時間:2014-11-14 08:46:59  來源:人民網  作者:秦玉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中國老照片外熱內冷 不少作品仍沉睡

全世界第一張大連全景長卷影像(部分)。

  全世界第一張大連全景長卷影像(部分)。

全世界第一張北京影像,北京城墻東北角。

  全世界第一張北京影像,北京城墻東北角。

圓明園觀水法屏風。

  圓明園觀水法屏風。

  1839年達蓋爾發明銀版攝影技術後,沒人會意識到,短短的幾年後,遙遠的中國,那時代變遷的細節,就被凝固在那些影像採集者手中的方盒子中。

  從晚清到民國,這段時期的中國老照片成為國際範圍的研究領域,現在的中國,那些業已泛黃的中國老照片不僅成為收藏界的新寵,也創造著翻漲奇跡。本報採訪了晚清影像收藏者、英國博爾頓大學攝影博士在讀、大連“保和藝術”執行總監王溪,談談中國老照片的收藏與研究在國外國內的狀況如何。

  中國歷史影像原件,大宗在歐美

  從大連醫科大學本科畢業的王溪,因為對老照片的濃厚興趣,選擇去了英國博爾頓大學讀攝影博士,成為該大學第三位影像在讀博士,也是第一個研究中國老照片的博士。

  “中國的老照片目前主要集中在歐美等國家的博物館、私人館藏之中,這是因為照相技術本身就是由傳教士、探險者、淘金客、政府官員、商業攝影師等西方人帶入了中國,而在中國本土,由於戰火離亂,新中國成立前的影像,尤其晚清舊影,反倒零落稀少。”王溪解釋説。

  人們常説的老照片,國際上一般指在1950年之前製作的照片,那個時代的照片因為感光層中含有較多的金屬成分,色調比較豐富;而1950年之後,大部分相紙中加了熒光增白劑,照片看起來更白,雖然降低了成本,但同時也失去了部分層次感。但在中國,對老照片的定義,摻雜了對大事件的劃分,而非以攝影工藝與技術界定。例如新中國成立後,“文革”前,按照事件範疇,本不屬於“舊影”,但其稀有性與影響力在中國攝影史地位尤為突出,也被涵蓋在“老照片”之列。在中國特有的影像歷史梳理中,就出現了老照片劃分為“從攝影術傳入中國開始到民國之前的晚清照片”(晚清影像)“從民國到新中國成立”(民國影像),“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新中國老影像)三部分老照片特有時間段。

  1900年,相機小型化,攝影變成了普通人開始消費得起的東西。這是一個朝代交替、軍閥混戰的時期,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紛飛,影響著中國。西方的攝影師開始廣泛拍攝中國,同時因為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引入,中國本土攝影師也真正意義上,拿起相機,記錄社會,並介入相關的探索與研究之中。1930年後,二戰與內戰的硝煙,宣傳攝影的風格不言而喻。在中國戰場之上,不乏沙飛、王小亭,甚至卡帕、布列松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國際攝影大師的身影。

  許多中國老照片還在沉睡

  在英國有一批中國老照片的收藏機構,王溪舉例説,除了英國媒體博物館,還有威爾康基金會,針對約翰湯姆森,曾出版一系列晚清中國叢書並在全英巡展;布裏斯託大學成立專門的中國海關影像研究中心等。美國的蓋蒂博物館和研究中心,一是收集的中國老照片數量大,再就是研究深入。

  王溪説,對中國老照片的研究不算新課題。近年來,中西方諸多相關優秀學術著作相繼出版。有針對早期中國攝影史學的梳理;有針對這一年代知名攝影師的深入研究;也有深入一個年代、一個事件或一個主題的專題研究。但總的來説,在中國影像研究中,除了對約翰·湯姆森、比托等少數職業攝影師的相關研究比較詳盡,其餘影像資料的研究還很少。“從英國媒體博物館公佈的目錄上,大部分中國老照片還在沉睡的狀態,沒有人進行深入的研究,在中國,研究中國老照片的全職專業學者,總共也只不過十幾人。”

  目前在英國進行中國老照片收藏者有三種:一種是專門研究影像歷史的專家;一種是影像交易的商人,分佈在倫敦、伯明翰、愛丁堡等地;另外就是影像收藏家,他們喜好中國老影像,專注一個選題(如戰爭題材、人像風格、全景影像等),或者一種攝影工藝(如蛋白照片、立體照片等)進行收集。

  而在現在的中國,王溪説,藏家的情況要複雜得多:專業攝影人、喜愛古籍的藏家、喜愛歷史的藏家、從文物轉入老影像的“經紀人”,還有不少已經意識到老影像裏的“新礦脈”的投資人。

  “熱” 身價連年漲締造新傳奇

  影像收藏市場經過多年培育和發展,已基本形成老照片、紀實性攝影藝術品和當代影像藝術品三大板塊,並從中延伸出立體照片、照相館、攝影古籍善本、底片、攝影技術技法,經典紀實影像藝術品、行為藝術的紀錄、彩色影像等多種多樣的收藏脈絡。

  影像投資已經是開始升溫的價值洼地,其中中國老照片因為最為稀缺,漲幅令人咂舌。像40張比托的照片,幾年前是80萬,現在就已經漲到了400萬。行情大好也導致歐美市場中國題材的原版老照片價格大幅上漲。

  雖然目前中國拍賣市場中,“紅色影像”一直備受歡迎,關於偉人肖像、革命題材的場景與儀式等都受到買家的喜愛。但王溪認為,未來中國老影像收藏裏,成套的老攝影相冊會很有潛力。從這樣的相冊裏可以看出攝影師的拍攝路徑,了解更多的攝影師資訊,了解拍攝地以及作者在拍攝時的主觀情感。

  從目前國內市場來看,具有較高收藏價值的老照片,一定具備以下元素:年代早、品相好、成本昂貴、技藝精湛、具有較高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名家名作。因此,在收藏老照片時,應遵循老、精、稀原則。

  “冷” 研究缺少體系定位

  王溪正在採用眾籌的方式收集和搶救中國老照片。長久以來,攝影一直都被認為是對個人生活的記錄,或是一種新聞報道,“實際上,影像就是一種對歷史的還原,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學術的整理和研究,在整理與集合影像數據後,才會涉及交流與買賣。”他和藏友合購了著名法國外交官謝滿祿1880年至1884年的483張玻璃底版,其中關於晚清北京圓明園的影像,填補了中國圓明園歷史的空白。王溪與國內外十余位跨學科學者,正在進行整合與研究,在明年,將研究成果匯整合書。

  大連的老影像也是王溪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例如,全世界第一張大連影像,源於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在大連做補給,隨軍攝影師菲利斯·比托拍攝的大連灣全景(今青泥洼至三八廣場)。這些照片對比今日,是研究大連城市歷史的重要史料。王溪目前手裏還收藏有幾百張日本人拍攝的中國老照片,均未披露過。

  王溪認為,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興起不足十年的中國攝影拍賣市場還很年輕。沒有形成系統的攝影史研究體系與攝影批評體系。在世界攝影史中鮮有中國攝影的章節和脈絡,國內博物館和美術館對攝影作品的收藏也不多,攝影收藏缺少必要的學術依據與參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