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收藏景泰藍是該厚古薄今還是與時俱進(圖)

  • 發佈時間:2014-09-22 09:11:25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黃璨  責任編輯:畢曉娟

萬代吉祥葫蘆

  萬代吉祥葫蘆

九龍獻瑞

  九龍獻瑞

鼎盛中華

  鼎盛中華

  近幾年,收藏熱催熱了景泰藍市場,景泰藍的市場價值開始逐步回升。

  拍賣市場上,景泰藍拍價節節攀升。例如,2007年“掐絲琺瑯胡人像”拍出6529萬元;2008年“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多穆斯壺”拍出9072萬元;2010年“清雍正禦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拍出1.29億港元。

  景泰藍作為傳統中國宮廷藝術的典型代表,蘊涵高貴、華美的藝術風格和特質。但作為文化産品進入市場時,正經歷著“傳統與當代”之辯。收藏景泰藍該如何選擇?

  ■景泰藍該收藏傳統的還是當代的?

  主持人:景泰藍市場總體上厚古薄今,這是為什麼?古代與當代的景泰藍有何區別?

  孫建君: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工藝美術”,這個爭論從上世紀80年代一直延續至今。有人認為工藝美術就是傳統手工藝,也有人認為工藝美術可以和現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結合起來。

  實際上,目前“工藝美術”有四種形態:一是非遺保護對象,即傳統手工藝;二是文化産業,2012年工藝美術被列入文化産業10項當中的第7項,現在産值已經破萬億元;三是學院派,與以往在中專、高職開班不同,現在大學裏都開設了工藝美術專業,在學科目錄上也增設了這一專業,很多專業美術工作者做了很多手工藝品;第四是群眾文化,比如剪紙、刺繡、燒陶。這四種形態在當代是獨立的,相互之間不可替代,不相對立。

  而景泰藍,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作為非遺保護對象存在的,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點、內涵、造型、題材、工藝。景泰藍本質上是宮廷工藝,高貴、華美是它的特徵,審美情趣是傳統的,對它進行創新和改造都需要經受歷史的考驗。

  當然,非遺也可以搞文化産業。景泰藍搞文化産業是否可行,取決於市場是否有人買賬。

  在國大師中,將兩者結合得較好的是張同祿大師的作品。他的設計保持了宮廷的高貴氣派,他對景泰藍的理解更深,從設計到製作各個環節的工藝他都掌握。同時,作品在市場上也得到認可。他每做一件作品都很認真,精品很多。

  沈劍平:任何的技藝都有兩個主題:傳承和創新。從收藏的角度來説,景泰藍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以前是專門為皇家貴族服務,也就是這一百多年來才進入尋常百姓家。我對“薄今”是這樣理解的:它是一種創新的走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一些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元素,符合市場的需要。因為大師也是生活在當今,他必須有對景泰藍傳承的理解,但同時也有對當今審美的體會。

  景泰藍在設計感上有突破。比如,霍鐵輝大師一隻青花瓶的設計,簡單、清新淡雅,比較符合當代人的審美。但這種工藝更難,景泰藍以器型複雜顏色豐富著稱,在800℃高溫燒制過程中,很容易因為融入雜質導致顏色改變,因此,在設計感上做“減法”難度很大,也是冒了一些風險。

  ■景泰藍如何從宮廷走入尋常百姓家?

  主持人:景泰藍自古被奉為神器,現在一些當代景泰藍的風格確實輕鬆活潑、貼近生活,對此有人欣賞,有人不齒,您怎麼看?

  孫建君:景泰藍就是一種文化遺産、傳統技藝,經過幾百年得以保存下來,説明它有生命力。當然,也有可能會走向衰落式微。

  現在要對它進行保護,有可能令其煥發新的生命力,至於進入市場,就不要橫加干涉。傳統宮廷技藝如何搭建群眾基礎,這點我們一直沒有做好,理論也一直滯後。

  從專業的角度來説,這涉及傳承。比如,景泰藍技術工藝傳承了青銅器禮器的功用,同時還吸收了瓷器的造型,經過發展,景泰藍有玉蘭瓶、玉壺春等造型,都是非常標準的經典造型,黃金切割,變一點都會走樣,想在其中有所創新很難。

  當然,也有創新成功的案例,一些作品就借鑒了瓷器梅瓶、天球瓶的造型。國禮《喜鳳瓶》,就是在梅瓶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梅瓶那種修長的曲線稍微改變都會破壞整體流暢的美感。但是這個創新非常成功,這一點令人嘆為觀止,不得不佩服。

  把景泰藍融入人們日常生活有兩個思路:一個叫移情別戀,它原本是宮廷藝術,出現在很莊重的場合,但現在保持原有工藝色彩來做其他東西,比如説名片盒、煙桿、室內裝飾,跟現代生活結合起來,為老百姓服務,接受市場檢驗;另一個思路叫無中生有,就是在功能上完全將陳設性變成實用性,將原先沒敢想的都做出來。這兩個思路都屬於文化産業,但在非遺保護上卻是“大逆不道”。這都是業內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目前還處於探索過程中。

  沈劍平:其實,現在的創新都是一種風向的引導,像景泰藍這樣的工藝美術,以前是屬於小群體裏的,現在國家倡導生活化,自然而然就要面對一些市場的問題。創新可能會走向市場化,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不是只為少數人服務。

  工藝美術也要逐步往前發展。最好的工藝美術就是人民大眾稱讚的、大家都認為很好的東西。

  孫建君:從審美上來説,對諸如景泰藍這樣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的創新發展的評價是沒有一套固定標準的。有些作品,大家覺得新奇,但奇過了就變成怪;有些作品大家覺得唯美,但美過了就是獻媚。它首先要滿足功能,如果要做更高的評價,那麼在滿足同樣的功能情況下看它的造型。

  設計界有一種設計思想,即功能主義至上,功能決定形式。但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就值得質疑。為什麼呢?因為全世界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與生産方式不同,人們的需要是豐富的,而滿足人們需要的創造也是豐富的。最簡單的比如你穿的衣服,都是兩條胳膊兩條腿,但全世界服裝的樣式都不一樣,這就是藝術。功能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我們保護非遺的學理和法理基礎就是靠文化多樣性,發展文化多樣性。按照我們的話叫做百花齊放,有自己的特點,談文化就是談特性。

  ■為何景泰藍多打“大師”旗號?

  主持人:一件精美的景泰藍作品需要一支高水準的製作隊伍,製作人員除了要具有高超的製作技藝,還應充分體現大師的設計理念,所以景泰藍是集體製作完成的,體現的是集體智慧。但是為何現在不提集體創作,只打出大師旗號?

  孫建君:過去景泰藍生産以國有企業為主,以廠長、書記為代表;現在民營企業、大師工作室居多,以大師為主導,這是對的。就像戲劇表演的角色制,梅蘭芳的戲班子就是以梅蘭芳為代表,過去我們説一齣戲好不會説是集體的功勞,而説的是代表人物。景泰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其代表性傳承人也扮演著類似的角色,而産品經濟價值要靠大師的技藝和聲譽來體現。

  當然,景泰藍一旦進入産業,也不能單靠大師一個人,還包括經理人、生産者、推廣者、評論人、畫廊、博物館等,還要考慮現代企業管理,要懂法律,了解智慧財産權,知道怎麼宣傳,怎麼跟媒體打交道,將當下藝術市場各要素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成功。

  打大師名號只是一種形式,也有以工作室打品牌的,這些都是行銷上的策略,所有能促進發展的方式都可以用。大師作品與文化産業還不太一樣,更接近藝術創作,文化産業的特點是批量化、標準化、市場化,産業化程度很高。

  主持人:現在景泰藍作品分為收藏品和日用品,兩者是否都有收藏價值?

  沈劍平:收藏首先是個人喜歡,比如説木頭,也是生活實用品,有的人就是喜歡它,看到它心情愉悅,能夠把玩、欣賞它,或者和朋友去談論去研究,甚至成長為某種情懷。我覺得只要個人有需求,都應該可以收藏。

  現在有些收藏角度有些偏,認為一定是一種投資。藝術品本來就有很多社會功能,有投資、收藏、禮贈、紀念。我覺得要是購買的話還是要從個人喜不喜歡、內心是否對這種東西有愉悅感、是否滿足精神需求出發。

  孫建君:這要先搞清楚什麼是收藏。收藏有三類:一類就是玩兒,沒想要增值、傳世;還有一類是投資、賺錢,目的很明確;再有一些真正的收藏家,是為了保護和流傳。收藏也有三個階段或三個境界:第一個是物我交流,喜歡它,去感受它,了解它的工藝、造型、歷史,物我交流到一定程度,鑒賞能力就體現出來了;第二個是深入交流,叫物我一體,我就是物,物就是我,即物我一心,可能就是經驗豐富的鑒賞家了;最後一個階段叫物我兩忘,一切文物或收藏品是歷史的積澱、記錄,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體現,可能拿出來捐獻給國家,體現一個宗旨,收藏的目的是為了流傳。

  在我看來,收藏當代日用品在嚴格意義上不叫收藏,但是歷史上的日用品就算收藏。當然也有特例,作為日用品的紅木傢具也可以收藏,有投資、傳承的價值,這主要是由於材料生産週期長,製作技藝精湛,而且有增值保值的價值。現在收藏什麼的都有,電影票、戲票、節目單都可以收藏。有收藏文物的,也有收藏當代藝術的,而在工藝美術上面,大家主要是收藏大師的作品,因為大師作品有增值空間。收藏要素就兩點:財力和才智。

  ■限量版景泰藍值不值得收藏?

  主持人:現在市場上出現了限量版景泰藍作品。對同一件作品而言,是否有限量一説?

  孫建君:這是行銷方式。例如,《喜鳳瓶》如果它只作為國禮,那它的價格就非常高,可以説是無價。但張同祿大師擁有智慧財産權可以複製出來,作為産品也十分有價值,可以進入市場。但一進入市場,做得太多價值就自然下降,所以“數量多少”要有一個“度”,複製要根據市場情況。

  《喜鳳瓶》這個作品確實很經典,限量發售既可以滿足更多人的需要,又為收藏增值保留了空間。這就是大師作品的複製,是現代藝術品的生産方式,也是一種推廣的方式。

  沈劍平:《喜鳳瓶》全球限量999件,但它每件都享有國禮的榮譽。《喜鳳瓶》作為國禮送給南韓總統樸槿惠,它是中國、南韓乃至世界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屬於全世界人民。很多人希望跟這個瓶子有點關係,那怎麼實現呢?就可以收藏一個複製品。

  這種做法在景泰藍歷史上都是存在的,包括給皇帝的景泰藍都是做幾件,然後選一件最好的,其他的都砸掉。現在可能是覺得不夠人性,包括王剛的鑒寶節目,現在也不砸了。業內有一些觀點認為,不管是倣品、複製品,都有它自己的價值。

  聲 音

  景泰藍需要重訂標準嗎?

  主持人:現在一些工廠在製作景泰藍時,常有偷工減料的情況,例如銅胎用的銅板特別薄,在鍍金環節用電涌鍍代替24K金。所以,業界呼籲重新修訂景泰藍的標準,因為有些標準沒有得到及時更新和執行,會對景泰藍的繼承和發展産生一定的影響。您怎麼看?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市琺瑯廠有限責任公司總工藝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景泰藍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偷工減料有幾種情況。一是偷工。首先花瓣、圖案顏色調配得沒那麼細、豐富。一般我們調十幾個色,一個花瓣要三四個色,由淺到深,過渡特別自然、平滑。偷工的話,調色少了,花只用三個色,出來的效果就和農民畫一樣平,沒有體積感層次感;其次,在掐絲技藝上也不那麼準確和講究,沒有設計圖紙,花鳥的結構不對,神態表現不出來;第三,選用銅絲的厚薄、高矮和胎不搭、不協調。

  二是減料。現在一些廠家用電涌代替鍍金,但是兩者很容易看出差別。鍍金是金燦燦的,色調偏暖;而電涌的色特別硬,遠看是黃色,很扎眼,很愣,偏冷。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小作坊,現在也有作坊知道消費者很容易識別薄胎,就把胎加厚,裝飾做得稍微細緻些,不太了解的人覺得做得不錯,其實增加的成本不多,卻可以賣出更好的價錢。

  在製作工藝標準方面,手工藝沒有那麼嚴格的標準,其實業內都有一些工藝標準,但國家並不硬性要求執行,也沒有相關部門監督檢查。而我們老廠都是根據多年來形成的規範生産。

  工藝品質標準、操作規程、規範沒有什麼可修正,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只能在設計上、理念上做些調整,在個別圖案細節、環節上有修正的餘地。非遺的原則就是保持工藝和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變了就不叫那個東西了。

  沈劍平:我認為這是一個誤區,這種情況應該不會出現在大師設計的作品裏。為什麼呢?景泰藍的材料不值錢,銅和釉料相對於金銀等都比較便宜。而銅和金銀這些貴金屬佔的分量也不是很重,就像做一把紫砂壺的泥是花不了多少錢一樣。但小商販會做偷工減料這樣的事。

  任何行業都會存在這種問題,所以收藏景泰藍,要找正規的機構,它們不會砸自己的牌子,會按行業規範製作。而從工藝和流程方面看,我覺得那個標準已經比較完善了。

  説到大師級的景泰藍,往往提到藝術和審美,這部分標準如果要修訂還是有難度的,會影響大師的創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