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1月啟動試點至今,個人養老金業務實施已近兩年,向全國擴圍的步伐漸近。8月19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作為試點機構的銀行仍在積極加大相關業務的推廣,杭州銀行、長沙銀行等非試點機構亦正在積極“備戰”個人養老金業務。而在産品方面,作為個人養老金産品重要組成部分的養老理財近期亦釋放利好信號,已有理財公司表示,將積極推動超長期産品發行、養老理財場景化運用、業績基準展示等方面的創新實踐。
在分析人士看來,個人養老金業務不是“一錘子買賣”,在産品側,機構要基於參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匹配産品,兼顧安全性和收益性,同時要做好投資者陪伴工作,持續優化參與人持有體驗,才能夠提升用戶的轉化率和黏性。
非試點銀行提前“備戰”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已有部分非試點機構提前為此“備戰”,8月19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杭州銀行、長沙銀行、齊魯銀行等部分非試點銀行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透露,正在為個人養老金業務的開辦積極籌備。
例如,杭州銀行表示,該行加大資源投入和板塊協調,積極申辦個人養老金業務,大力推進個人養老金賬戶業務的系統建設、制度建設、産品佈局、後續業務拓展計劃等工作,努力構建全方位生態化服務體系。長沙銀行也提到,該行積極與監管、人社部門對接業務資格,目前已開展産品體系和系統建設前期準備工作,待獲取業務資格後將組織業務推進。齊魯銀行則指出,將持續密切關注國家政策動向,積極做好個人養老金專用資金賬戶開立準備工作,持續豐富具有養老屬性的儲蓄、理財、保險等養老金融産品,滿足客戶差異化養老資産積累和保值增值需求。
“個人養老金業務屬於典型的長週期業務,業務黏性強,輻射帶動性好,各家銀行重視程度均非常高。”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表示,當前,首批業務試點已接近兩年時間,全面放開的時間窗口臨近,非試點銀行提前申請業務資格,已是較好的時間窗口。
據了解,2022年11月,《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個人養老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下發,根據《暫行辦法》首批開辦個人養老金業務的機構包括6家國有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以及北京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5家城商行。
回顧一年多以來個人養老金業務的開展情況,人社部此前披露,截至今年6月底,個人養老金制度先行實施總體平穩,超過6000萬人參加個人養老金,未來將進一步研究完善個人養老金支援政策。
待解的繳存冷難題
非試點機構積極“備戰”個人養老金業務的同時,作為試點機構的銀行仍在奮力加大相關業務的推廣。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期民生銀行、江蘇銀行等銀行發佈個人養老金推廣文案,對開戶繳存、投資産品進行推廣。其中,民生銀行提及了該行養老金專屬安心存産品,3年期、5年期産品年化利率分別為2.4%、2.45%。江蘇銀行則推出個人養老金開戶繳存活動,預約開戶,首次辦理開戶,繳存滿8元或1000元可領取不同數量的蘇銀豆,進而兌換禮品和相關服務。
雖然個人養老金業務目前開戶數量已經超過6000萬人,各家銀行也持續加大相關業務推廣力度,但“開戶熱、繳存冷”的問題仍然存在。
部分用戶秉持“薅羊毛”的想法在前期開立了個人養老金賬戶,但開戶後並無繳存想法。個別用戶仍處於觀望狀態,對於個人養老金投資週期長、相關産品收益持有較為謹慎的態度。用戶筱曉(化名)表示,此前因被禮品吸引開通了個人養老金賬戶,但領完紅包後,想登出卻發現流程較為繁瑣。用戶王宇(化名)則仍在猶豫,他表示,雖然開通個人養老金業務能夠享受稅收優惠,但個人養老金投資週期長,靈活性不夠高,同時部分購買個人養老金産品的用戶出現了虧損情況,這令他有些退卻。
對於個人養老金業務“開戶熱、繳存冷”的原因,薛洪言分析指出,一是與個人養老金具有高匹配度的用戶基數本來就有限。從制度設計上看,個人養老金繳費時可進行個稅減免,領取時按照3%的稅率補繳個稅,適用稅率越高,減免力度越大。當前,我國繳納個稅的群體在7000萬左右,龐大的非個稅和低個稅群體缺乏參與個人養老金的積極性。二是個人養老金本質上屬於一種長期儲蓄,對參與者當期現金流會有一定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個人養老金參與意願。三是可投資産品豐富度有待提升,且相關産品仍缺乏賺錢效應,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參保人滿額繳費的意願。
養老理財産品有待創新
破解個人養老金業務“開戶熱、繳存冷”的瓶頸,産品仍是關鍵。近期,作為個人養老金産品重要組成部分的養老理財産品傳出利好政策信號。
8月16日,金融監管總局官網公開了關於“養老金融”提案答覆,其中提及,目前金融監管總局正在抓緊起草《理財公司監管評級與分級分類監管辦法》,擬將養老理財産品等養老金融業務開展情況納入理財公司監管評級重要考慮因素,並依據監管評級結果對理財公司實施分類監管。對於評級好的理財公司,支援其優先開展綜合性、創新試點類業務。同時,明確積極支援試點理財公司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進一步豐富産品形態,增加10年期以上長期限産品供給。此外,金融監管總局答覆中還提到,將完善養老理財産品收益平滑基金等風險保障機制。
“就養老理財應用平滑機制來看,應該是監管首次表態。”資深金融政策專家周毅欽表示,養老理財産品在實務中採用收益平滑機制,採用封閉式方式運營,符合場景,是合規的。後續監管部門將繼續完善收益平滑基金等風險保障機制,每一家理財公司在收益平滑機制運用的期限不同、節奏不同,監管部門在調研行業運用情況後,怎麼規範收益平滑機制具體應用和細則,也是監管未來要考慮的重要方向。
金融監管總局將養老理財試點與個人養老金理財試點相結合,支援將符合條件的理財産品納入個人養老金理財産品名單。人社部官網顯示,截至8月19日,共有建信理財、工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郵理財、貝萊德建信理財6家理財公司26隻産品納入個人養老金理財産品名單。
對於養老理財産品運作情況,8月19日,北京商報記者從招銀理財處獲悉,該公司聚焦穩健、均衡策略,借助理財低波資産、多資産和多策略優勢。目前管理養老理財規模達269億元,行業佔比約26%。
對於後續養老理財産品的創新規劃,工銀理財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監管進一步加大對養老理財産品的政策支援力度,為銀行理財深度參與養老金融業務打開廣闊的發展空間。後續工銀理財將圍繞有效服務老齡客群需要,持續優化産品設計,突出産品的長期性和適老性,積極推動養老産品在超長期産品發行、養老理財場景化運用、業績基準展示等方面的創新實踐,在政策框架下推動發行相關創新産品。
“個人養老金不是‘一錘子買賣’,對於參與人來説,每年都需要作出投資與否的決策,很容易受投資品短期表現的影響。”薛洪言認為,對銀行機構來説,可以靠優惠補貼把用戶引進來,但要留住用戶需要做好持續的投資顧問和投資陪伴服務,在産品側要基於參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匹配産品,兼顧安全性和收益性,並做好投資者陪伴工作,持續優化參與人持有體驗,才能夠提升用戶的轉化率和黏性。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