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務工婚戀難:精神貧乏背後的社會割裂
- 發佈時間:2015-11-24 15:11:22 來源:中國婦女報 責任編輯:胡愛善
據《華商報》日前報道,陜西西安市蓮湖區第一家為進城務工人員“操心”的民間婚介所目前面臨困境。近年來,先是女性務工人員登記的越來越少,隨即便是男性務工人員的婚戀愈來愈難,來登記的男女比例是7:3,而男性務工人員的婚戀成功率還不到10%。為了生存,創辦人王燕玲不得不每天一大早趕到一家餐館,幫人洗碗掙錢。王燕玲所面臨的“寒冬”,從某個側面反映出時下進城務工人員遭遇到的“婚戀難”。
在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當下,許多農民為了更好地生活進城務工。在勞動力市場處於低端位置的農民工,通常難以承受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難以過上體面和有尊嚴的生活。這不僅意味著他們難以通過購買房屋的方式融入城市,也意味著他們處於一種精神貧乏的狀態,精神文化需要和婚戀訴求處於一種“吃不著”“吃不飽”的境地。
性別結構失衡下的男多女少也好,“有房才結婚”的情感商品化也罷,進城務工男性在婚姻進入上面臨著重重阻礙,難以在周邊區域找到合適的婚戀對象。“找不到”“娶不起”的婚戀困境不僅意味著身體和精神上的壓抑感和失落感,還意味著社會評價體系上的無能與落魄。
著名女性社會學者佟新指出,市場化和商品化將人們情感的欲求和滿足以等級化的價格呈現出來,在婚姻市場上不同經濟狀況的男人受女人歡迎的程度是不同的。一個經濟上沒有基礎的人,往往會被認為不值得託付終身,沒有財富的情感面對的將是不斷被累計起來的心靈失敗體驗。這一點,在進城務工男性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婚戀市場裏,以財富為核心的階層邊界,和品貌邊界、年齡邊界、教育邊界、社會資本邊界一起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等級系統。在這個體系中,進城務工男性無疑處於金字塔結構的底層,處於劣勢地位,喪失了婚戀活動的主動權,擁有狹小逼仄的選擇空間。“女性往上找,男性往下找”的擇偶梯度效應,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婚戀困境。
不論是“臨時夫妻”,還是“合同婚姻”,抑或“陪床保姆”,當進城務工人員通過常規渠道難以滿足利益訴求時,難免會劍走偏鋒。遊走在道德和法律邊緣地帶的“虛擬家庭”,儘管在一定程度上通過社會交換實現了“抱團取暖”,卻也會帶來諸多的“後遺症”。這種缺乏法律保護的男女關係既不穩定,也會隱伏著諸多風險。
進城務工 “婚戀難”不僅是個人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如果任其野蠻生長,不可避免會給公序良俗帶來挑戰甚至是威脅。不論是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在市場經濟中的機會和待遇,還是搭建相親會等平臺,抑或加強對他們的婚戀指導,關注進城務工人員的愛與痛,破解精神貧乏的難題,都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力量提供制度護佑和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