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剁手黨的自白:屯了兩年用的衛生巾 然後懷孕了
- 發佈時間:2015-11-12 08:17:46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和前幾年只在“雙11”當天的瘋狂不同,今年的瘋狂要早了許多。所有線上線下商店,都打出“雙11”的宣傳語,報紙被天貓廣告持續佔據頭版,湖南衛視要上演購物晚會,朋友圈裏必買清單刷屏,連只光顧菜市場和超市的父母,都知曉了這個比春節還讓人興奮的節日。
我早就嚴陣以待,搶紅包、看攻略,參加預熱活動,看購物平臺掐架,還沒到“雙11”,就花去四位數。生活被各種折扣資訊填滿,我反覆掂量:“我們家需要油嗎?還有面巾紙麼?要不要給父母換一部新手機?這包餅乾比超市便宜,滿188還減100。”在購物欲不停煽動的火苗照耀下,我早就沒了工作的心情,如若不是母親出手阻攔,恐怕我的家已成一個小型倉庫。
“便宜買窮人”,是母親在我每次衝動購物時,必定要教育我的話。我曾不以為然,沉浸在賺取實惠的快感裏。如今面臨30歲的關口,才知並非危言聳聽,除了滿屋子的東西,我的生活品質並沒有提高,沒有固定積蓄,沒能擴大居住面積,仍然擠地鐵上班,屋裏由於堆滿東西,變得一團糟。更可怕的是,我縱情于購物,將生活演化為:期待打折、瘋狂購物、收貨失落、為信用卡發愁的軌跡,連心情也受到影響。
我開始反思,“雙11”掀起的打折狂潮是否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瘋狂打折的商品多不是生活必需品。當我們面對琳瑯滿目的打折服飾挑花眼時,我們並非赤身裸體,腦子想的是,這件衣服會派上用場的。我們看著模特圖,幻想穿在自己身上的感覺,或出席某個場合引人矚目。這件衣服有可能會派上用場,但大多情境,它並未讓我們完全滿意,尺碼不合、效果不好、品質一般、可以退回,我們有多個理由拋棄它。
儘管現在一些生活必需品,例如柴米油鹽,也開始打折,但它一定不是無休止的、瘋狂的打折,它只是商家招攬生意的一種手段。便宜十幾塊錢的食用油,20卷的衛生紙套裝,24盒一箱的牛奶,在低於超市價格時,也作出限制:限購x件或是滿x包郵。除非經營業主,這些生活必需品,是不可能被大量消費的。我們不妨計算,每家每年只能用幾桶食用油,省下的錢不過百元,卻要騰出堆積這些商品的面積。我家的陽臺上就堆滿了搶購來的紙巾,這對於一二線城市的公寓,其實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物質不知不覺地侵佔了人的生存空間。並且這些産品是有保質期的,過分囤積,會導致産品變質,扔掉又是一種浪費。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心性,購物狂多是喜新厭舊之人,很快又有新的購買目標。
為什麼瘋狂打折有如此吸引力?自然有人類討價還價的天性作祟。但在通貨膨脹背景下,我們的經濟環境並非良性發展,物價瘋漲,房價居高不下,製造業危機,工資一成不變,身上背負債務,使得我們傾向消費折扣商品。計算返券、飯前團購、湊數包郵,我們的消費越來越不從容,而是陷入了商家精心設計的圈套。湊包郵買了不必要的商品,團購裏有一道菜並不符合胃口,稱心如意的消費體驗越來越少,這就是折扣的代價。而真正必要的商品和服務,例如住房、交通、教育、醫療,不光不在打折的範疇裏,反而越來越貴。我們對打折商品價格敏感,對於不打折商品猶豫不決。更可怕的是,瘋狂打折激發出了一種虛假的“一擲千金”心理,我們買不起房的鬱悶在買打折商品時得到了虛假性滿足。儘管省下的錢遠不夠彌補房價、教育支出上漲的錢,但殘酷事實是:我們只買得起這些。
“雙11”創造了就業機會,拉高了國民生産總值,但並不如我們想像般美好。我還記得前兩年一過11月11號零點就目不轉睛盯著螢幕,瘋狂點擊滑鼠的情景。我和幾百萬人比拼網速,最後敗下陣來,多件商品無法購買,折騰到半夜3點才肯睡去。經過漫長的等待,焦急盼來快遞以後,發現買的衣服並不合乎尺寸,也沒有圖片上的耀眼光芒,我趕快申請退款,一個流程下來心力憔悴。至於那些留下來的商品,十幾隻牙刷和可以用足三年的沐浴乳,早就落了灰,我快記不起它們的存在。網路購物比實體購物更具有衝動性,省掉了紙質貨幣這道防線,花費掉的金錢只是一個虛擬數字,這個數字藏在黑暗的角落裏,我們甚至不願意去搜尋,直到收到信用卡月結單時才感到心塞。
瘋狂購物的危害不止於此,這並非一種良性的消費模式。它不光使我們擁有了一些並不緊要的商品,還使得消費者內心對於折扣的期待越來越大,以正常售價購買商品被看作是一種愚蠢的行為——“為什麼不等到打折再買呢?”。它剝奪了我們真正的購物樂趣,還降低了物美價廉的可能性。商家可以抬高價格,以便在打折時依然獲取足夠的利潤,也可以降低産品的品質,減低生産成本。但對我們來説,是離好的商品越來越遠,不光在産品品質上,也反應在設計和安全系數上,商家把更多的精力用來打價格戰而非投入研發,這損害了産品的創造力和安全性,要知道每年技術革新的APPLE是很少打折的。同時,我們也被那些品質不佳的東西拉低了品味,因為總能找到更加便宜的替代品,我們忍受低劣的品質和抄襲的設計,還要為獲取折扣付出時間和心血,卻離美好越來越遠。
我們有一個錯覺,將物質豐富等同生活美好。但豐富只是相對應于過去的貧瘠,物質匱乏才會想著囤積,對未來缺乏信心,才會放縱消費。我們理應追求更好的生活,住寬敞的房子,穿新潮的服飾,享受異國情調的旅行,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並非靠購買打折商品就能實現。我們還要把勤儉與搶購分開,勤儉是一種良好的品德,在有需要的時候正確的購買。而搶購則是一種近乎于病態的行為,儘管它能給我們帶來虛榮心:“我買到了如此划算的商品,我是一個聰明的消費者”,但同時還纏繞另一層含義:“我沒有錯過這次得到實惠的機會。”“全民開搶”、“全球狂歡”的意義正在於此,“雙11”已經演變成一種集體性的儀式性的行為,沒有參與到其中的人會明顯感覺到自己錯過了什麼,這種置身事外感讓某些意志不堅定的人感到焦慮,當11月12號身邊人都以“你買了什麼?”作為開場白時,失語者反而會被視為另類,被貼上“不會過日子”的標簽。
“雙11”不停強調著時間概念,它用一種倒計時的方式提醒你: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限時秒殺”、“冰點價格”、“一年一次”、“快被搶完了”這些字眼都在誘惑著你點擊滑鼠。當按下確認購買鍵的前後,我們被一種暫態迸發的巨大喜悅所籠罩,以為把握住了這一年才有一次的機會。這種貌似理性的行為卻是一種情緒化表達,我們在那一刻忽略了這件東西是否需要,是否有空間擺放等客觀因素,我們只知道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斷絕了遇到更好的可能。滴答滴答的倒計時聲充斥耳膜,像引爆的定時炸彈,頭腦充血的情況下我們做出了瘋狂的決定:買買買。可事實上,那些沒有搶購到的東西,從來不會對我們生活産生實質性的影響。反而是那些頭腦發熱搶回來的東西,在日後發現沒那麼重要時,會激發一種內疚感:“為什麼要買它呢?該怎麼處理它呢?”
在“雙11”戰鬥的號角吹響時,花點時間再看看自己的購物清單吧:膨化食品、補水面膜、明星同款、心形煎蛋器……問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再掂一掂信用卡帳單,確保下次看見它時不會感到焦慮。如果你還是忍不住想買,不妨去關注一下那些不曾嘗試的新奇特産品,説不定會有意外的驚喜。養成記賬的習慣,做一個精打細算的消費者,而不是一次次發誓“剁手”。
請允許我分享一個“悲慘”的段子作為結尾:有一個女人屯了足夠兩年用的衛生巾,但不幸的是她很快發現自己懷孕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