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80萬北京大學生:追求個性也在意集體(2)

  • 發佈時間:2015-04-29 08:59:02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較高消費水準推高就業期望,過高的預期薪酬使就業單位望而卻步

  作為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大學生在消費市場上佔據的比例越來越大。那麼,北京大學生的消費水準到底如何?

  團北京市委的調研報告用具體的數字作了回答:一個北京大學生平均每月的消費支出是1481元。具體來看,消費800~1600元的佔56.05%,800元及以下的佔21.69%,1600~2400元的佔14.48%。

  報告稱,除了吃飯等日常硬性支出外,社交、娛樂、購物等非必要支出佔有較大比例並呈上升趨勢。課題組綜合分析認為,與其他青年群體相比,北京大學生的月均消費水準普遍較高。

  大學3年來,王可每週都要用手機APP記錄自己的消費情況。儘管沒有詳細到“一瓶水”,但幾乎所有超過20元以上的開支都有記錄。APP數據顯示,王可平均每月的生活費在2100元左右。

  和不少女同學一樣,購物是王可最主要的支出。“其實,女生平常吃飯、零食等消費都不高,錢主要還是花在買衣服和化粧品上。”王可並不喜歡在淘寶上買衣服,一方面品質不好,另一方面也怕有“二手貨”。因此,她喜歡在商場裏選擇一些普通牌子,“但北京物價確實稍高,所以這方面花費會多一些”。

  此外,社交聚會是王可第二大支出項目。對於身為“社團活動積極分子”的她説來,避免不了要和社團裏的夥伴們外出聚會。雖然聚會都是AA制,但根據她們平日的選擇來看,每人50元是比較適中的聚會標準。

  談到經濟來源,王可説,自己大部分的生活費都是父母給的。但令她自豪的是,她每週會有一天在校外一家廣告公司做行政助理兼職,一個月大約有600元的報酬。

  這一點也符合調研情況。調研數據顯示,在校大學生一般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家庭往往是其主要經濟來源。83.33%的大學生靠家庭支援,5.45%的大學生靠獎學金和助學金,4.47%的大學生靠校內勤工儉學。此外,33.96%的大學生校外兼職收入佔了經濟來源的90%以上,校外兼職收入是大學生第二大經濟來源。

  然而,課題組發現,高昂的生活成本帶來的問題是:它作為一大因素推高了大學生的預期薪酬。根據調研結果,大學生對於第一份工作的預期薪酬平均為6668元/月,而2013屆高校畢業生的初始平均月薪為4746元(引用數據),相差近兩千元。

  課題組分析判斷,過高的預期薪酬使得很多單位對錄用大學生望而卻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

  調研報告顯示,對於就業,大學生普遍希望留京工作。他們傾向於收入高、工作環境好的外企或國有性質單位,近半數人不願意去西部和基層工作。

  與就業期望值高相對應的是,大學生對於自身知識和能力儲備相對不足也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在造成就業困難原因的調查中,選擇比例較高的為“期望值太高”和“知識能力儲備不夠”,分別佔22.73%和21.47%。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當下最熱門的創業,大學生總體持肯定態度。具體來看,62.32%的大學生認為創業是一種積極的職業觀,但也有27.69%的大學生認為只有少部分的人能夠成功,表現出了他們對創業失敗的擔憂。

  追求個性但不放棄集體,對於社會公平問題並不盲目

  追求個性無疑是當今大學生最主要的特點,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放棄集體。一個樂觀的現象是:他們非常注重“同輩圈”。

  前段時間,微網志一個很火的話題 “感謝室友不殺之恩”,用於調侃由於個性問題帶來的宿舍矛盾。鄭力發現,雖然每一次“慘案”發生總能在微網志上激起討論和關注,但他依然認為,這是再極端不過的案例。

  在鄭力眼裏,“舍友之間避免不了一些摩擦和矛盾,但大家基本睡一覺起來又繼續打遊戲,絲毫不受影響。儘管現在每個人都特‘個性’、‘另類’,但當處於宿舍、班級這樣的集體時,我看到的,多數同學都能適應其中。”

  鄭力的想法得到了調研數據的支援。調研報告稱,大學生交往人群相對較為固定,且交往密切的群體主要是同學和舍友。其中,在交往比較密切和非常密切的人中,同學佔88.3%,舍友佔93.5%。可見,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宿舍關係,逐漸形成擬親人的同學關係,對於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更為重要的是,在對於“您的朋友中最多的是哪一個類別”的問題上,回答同學的佔87.9%。對比其他青年群體回答同學的比例,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青年為83.5%,市屬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為77%,高校青年教師為77.2%。課題組由此發現,大學生群體和與之對比的幾類青年群體,大學同學和室友已經成為他們結交朋友的第一選擇,而大學階段更成為其未來形成穩定的朋友圈的重要時期。

  王可認為,90後乃至95後,雖然有著時代帶來的個性化特徵,但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不會像高中時那樣不懂事,因為一些小的觀點分歧去孤立某個同學。相反,如果有同學‘游離’在集體之外,反而班幹部會主動去了解和幫助他。”

  她還説,現在社會上給90後貼上“問題”標簽其實很不公平,其實90後不僅“玩得好”也“靠得住”。他們對於許多重要問題會理性、客觀地解讀;他們追求個性卻並不盲目。對此,調研報告也提到,大學生關注社會公平問題。有48%的大學生認為收入高的人應該繳納更多的稅。調研組認為,這反映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他們對於社會公平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並不盲目。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對於十八大以來黨的領導集體持有積極肯定的態度,關注治國理政思想、黨的政策方針,有近60%的大學生“非常想加入”或“想加入”共産黨,超過85%的大學生以身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對國外文化産品和國際局勢保持清醒認識和判斷。

  關於中國夢,超過半數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近75%的大學生認為中國夢一定能實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