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債券 > 債券資訊 > 正文

字號:  

提防公募債違約“蝴蝶效應”

  • 發佈時間:2015-12-16 07:0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據報道,2015年以來,負面信用事件爆發的頻率前所未見。從蘇飛達提示違約風險、央企二重深陷償債危機,到英利警示中票兌付存疑、中鋼債回售延期、山水超短融違約,頻繁出現且不斷惡化的信用事件給債券市場敲響警鐘。

  不少網民稱,公募債違約事件頻發跟當下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的大背景息息相關,那些産能過剩行業更是重災區。可以預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違約事件有可能成為中國債券市場的“常態”。對於公募債違約可能引發的風險,無論是監管者還是投資者,都值得警惕。

  結構調整所致

  有網民認為,我國公募債券的絕大多數發行者是城投平臺、國有企業和大型民企。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即使實力較強的國有企業和大型民企也會出現經營困難、評級下調等信用風險事件。

  網民“靈輪土撥鼠”説:“鋼筋水泥類建材企業這兩年日子不好過,這種行業的企業債風險還是很大的。”

  網民“張勤峰”認為,從2013年違約風險“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到2014年公募債零違約紀錄被破,再到2015年的違約風暴,中國債券市場負面信用事件頻發,突出反映在經濟持續深化調整背景下,企業的信用基本面呈現週期性惡化。

  風險不容忽視

  網民“姜超”説,經濟仍在探底,産能過剩行業信用風險的釋放只是開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違約企業浮出水面,違約將會變得如評級下調一樣稀鬆平常。

  網民“姚一旻”説,公募債券的投資者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等,尤其是銀行和保險公司這類穩健經營的金融機構大量配置債券資産。這就使得監管者不能忽視公募債券違約可能引發的金融市場風險。

  不過,也有網民認為,監管層可以適當提高對公募債券違約的容忍度。個別公募債券信用風險事件的出現,並不一定會引發整體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和債市收益率普遍性提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