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債券 > 債券資訊 > 正文

字號:  

同業非標“增肥” 南京銀行押注債券避不良

  • 發佈時間:2015-12-06 07: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伴隨 銀行 “資産荒”的愈演愈烈和信貸不良率的攀升,非標準化債權資産(以下簡稱“非標”)投資再次成為了商業銀行的“香餑餑”。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作為年內凈利潤增長最快的上市銀行, 南京銀行 同業非標業務的利潤貢獻可謂功不可沒。三季度末,該行非標業務投資規模超過2400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近1000億元。該行公司債券投資佔生息資産比例超過50%,遠遠高於銀行貸款業務;信託、資管計劃等投資的暴增也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且暫時為該行規避了不良率上升困擾。

  然而,分析人士指出,同業非標的風險隱患一直是監管最為擔憂的。憑藉同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或國企信用而忽視基礎資産的做法也被市場所詬病。不僅如此,同業非標的風險較商業銀行貸款更為隱蔽,商業銀行在資産配置上不應“用力過猛”。

  非標投資同比新增近千億

  在大多上市商業銀行凈利潤增速邁進“個位數”的時候,南京銀行卻是例外。

  據該行三季報數據顯示,截至報告期末,南京銀行資産總額達到7701.97億元,較年初增長1970.46億元,增幅為34.38%;前三季度實現利潤總額66.69億元,同比增加14.39億元,增幅為27.52%;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78億元,同比增加10.18億元,增幅為24.48%;撥備覆蓋率377.41%,不良貸款率0.95%較年初持平。

  相較其他銀行,南京銀行的這份成績單可謂是可圈可點,但是該行利潤快速增長的背後是源自對非標業務的大手筆投資。

  記者注意到,南京銀行三季度末的衍生金融資産規模23.88億元,相比去年末7.63億元增長幅度為212.68%;買入返售金融資産規模276.14億元,相比去年規模144.97億元增長90.47%;應收款項類投資2166.5億元較去年末1454.51億元增長48.95%。

  值得注意的是,應收款項類投資也超過了同期該行貸款,該行三季度末貸款總額為2147.95億元,較年初增加401.10億元,增幅為22.96%。

  這也就是説,作為一家總資産7000多億元、存款總額4900多億元的上市銀行,非標業務投資規模超過了2400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近1000億元。

  據了解,南京銀行買入返售金融資産主要是買入返售債券和票據資産增加,而應收款項類投資則涉及信託及資管計劃受益權投資增加。

  “由於債券的牛市和南京銀行非標業務佔比大,該行的利潤和資産壓力要小于其他銀行,而這也可能是南京銀行再次加碼非標業務的原因。”一家券商分析師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該分析師認為,商業銀行信貸息差收窄,風險上升,使銀行在貸款結構和資金運用上都有調整。“部分銀行如今都有‘輕信貸重非標’的趨勢,短期來説是銀行緩解困境的一條路。”

  招商證券 在一份最新報告中稱,南京銀行公司債券投資佔生息資産的比例已經達到54%,為上市銀行最高水準。該行貸款在公司生息資産中的佔比卻僅僅28%,為上市銀行最低水準。

  暗藏風險

  “一些中小銀行在信託、資管計劃等等投資上的步子很快,覺得風險很低,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更多應該是看基礎資産可不可靠,而不是倚賴金融機構信用背書。”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認為,“監管層對於非標資産快速增長是持謹慎態度的,主要也是出於隔離風險考慮。”

  據了解,監管層去年為隔離非標業務與正常信貸業務之間風險傳染,銀監會曾專門下發了規範性文件,對商業銀行設定了兩條紅線:即 理財産品餘額不得超過35%上限,不得超過銀行上年度總資産的4%。

  “非標業務往往是繞道規避一些門檻的,其風險隱藏得更深。”一家信託公司人士稱。

  該人士向記者透露,一些地方政府平臺項目、國企貸款項目等等較難通過銀行貸款審批,而經過做成 信託産品或資管計劃之後,由銀行理財資金認購,這樣變相拿到了貸款。商業銀行看重的是信託公司或者證券公司的信用背書,而忽視了資金投向的標的資産。

  與此同時,交易的複雜和鏈條的拉長同樣將風險隱藏。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部分銀行在做信託買入返售業務時,出資方是看重交易對手銀行的信用,但是出讓項目的銀行可能只是看重對信託公司或券商償債的信心。早在項目成立時,兜底的前提可能僅僅是因為融資方的國企身份或者有擔保公司擔保。一旦償債出現危機,所有的機構都會牽涉在其中。

  “買入返售業務中,一些有瑕疵的項目都由出項目的金融機構兜底,這種信用價值甚至超過了投資資産本身。”上述信託人士稱。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銀行信譽最具價值,此前較多的是銀行兜底項目。而今,銀行、信託、 保險 、券商、資産管理公司甚至國企本身均可以作為兜底主體,金融機構兜底主體多元化更加放大了風險。“信用的過度使用就會出現風險。由於實體經濟下行,債券的風險將陸續暴露出來。”上述信託人士表示。

  據了解,2015年以來,債券違約進入高發期,先後有* ST雲網 、* ST中富 、天威、英利、中鋼、山東山水等多家企業債券違約事件,其中不僅有國企,還有大型上市公司、民營集團等等。

  事實上,在今年5月底,銀監會主席曾稱非標債權業務總體規模仍在擴大,風險隱患較大,而隨之要求銀行機構將“非標”轉“標”。

  “在目前的經濟下行、信貸需求減少及利潤增速放緩、資産品質惡化的多重壓力下,發力非標業務成為銀行無奈的選擇。興業、寧波、南京、浦發等銀行都是依靠該項業務在做大規模,至少眼下的數據都不錯。”前述券商分析師認為,從銀行的角度看,在“搶”業務時不能盲目,如今更要把風險放在第一位。

南京銀行(601009)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