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債券 > 債券資訊 > 正文

字號:  

今年地方債置換增至3.2萬億 力挺重大項目建設

  • 發佈時間:2015-08-28 07:0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昨日(8月27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説,經全國人大、國務院批准,今年下達6000億元新增地方政府債券和3.2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

  這意味著繼今年3月財政部下達第一批1萬億元置換債券額度、6月下達第二批1萬億元置換債券額度,中央財政又增加了置換債券額度幫助地方緩解償債壓力。

  樓繼偉是受國務院委託,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作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時透露這一消息的。

  目前經濟下行壓力未見明顯減輕,作為財政部主官,樓繼偉也給出了財政穩增長力度將會加強的信號。

  他表示,下一步將加大力度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提前下達2016年重大項目建設投資計劃。加大降稅清費力度,落實完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政策,適時將企業轉增股本和股權獎勵分期繳納個稅試點推廣至全國。

  地方債規模比國家的大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回答有關債務風險的問題時,儘管強調“地方政府性債務70%以上是投資性的,是有收益的”,但同時也承認“中國的確存在著個案性的金融風險”。

  一季度,樓繼偉表示,地方債規模是比國家的債務還要大,國債將近10萬億元,整個地方政府需要償還的債務責任是12萬億到13萬億元之間。

  上個月的中南海座談會上,李克強又再次公開表示:“在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並沒有拿來直接發放福利,而主要是進行基礎建設等投資,是有回報的。我們置換的每一筆債務都是中央財政核發的,可以説,背後是中央政府的信用和能力。”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也在會上表示,“從國際上看,對政府債的概念其實是可以分開的。現在中央政府債務負擔比例偏低,那就可以通過債務置換,核銷地方政府債務。”

  此前財政部已經先後兩次分別下達了1萬億元的地方債置換額度,第三次債務1萬億元的債務置換也多被猜測,樓繼偉的表態則坐實了這一説法。

  財稅專家李文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的政府債務比國際警戒線要低,我們的經濟增速仍然在世界較高水準區間,此時的地方債問題是結構性問題,多置換一些也並不存在系統性風險。

  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地方政府還息負擔較重,將成本較高、期限較短的債務大規模置換為成本較低、期限較長的債券可以減輕地方財政負擔、增強債務可持續性,並延緩不良貸款的生成速度。

  已發地方債券超1.4萬億

  樓繼偉説,截至7月末,已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4288億元。

  此外,他指出,為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財政部還發佈了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預算管理、發行管理等辦法,明確可以通過定向承銷方式發行地方政府置換債券。

  除了積極推動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樓繼偉還表態,要妥善解決融資平臺公司在建項目後續融資問題,規範增量融資行為。

  李文海表示,地方政府融資開前門與堵後門並行是化解和防範風險的必需,而財政部多次強調保證在建項目融資也是避免化解風險時對經濟産生過大的副作用。

  經濟下行壓力從以稅收為主要組成部分的財政收入變化中就可見一斑。

  樓繼偉介紹,今年1至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3849億元,為預算的60.8%,增長7.5%,考慮11項原政府性基金轉列一般公共預算因素後增長5.4%。稅收收入78793億元,為2010年以來同期最低水準。

  儘管如此,他仍明確表示,下一步將加大力度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提前下達2016年重大項目建設投資計劃。加大降稅清費力度,落實完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政策,適時將企業轉增股本和股權獎勵分期繳納個稅試點推廣至全國。

  李文海分析説,減稅本身就是一種減負企業的行為,有利於提高企業活力,而因為化解産能過剩和經濟結構調整而造成的財政收入下降的確會給財政穩增長形成掣肘。

  李文海表示,今年二季度以來,中央和地方財政都對財政沉澱資金進行排查與盤活,這將補充成為穩增長的彈藥,而財政針對某些貸款和債券發行採取貼息行為也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