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債券 > 債券資訊 > 正文

字號:  

地方債去杠桿 關鍵要轉變政府職能

  • 發佈時間:2015-07-30 07: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的資産負債表雖然總體上相對健康,但結構上仍存在著局部風險,其中地方政府的債務杠桿率偏高是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地方政府杠桿率為42.7%,是中央政府15.1%杠桿率的幾乎三倍。因此,要解決日益沉重的地方債務問題,就必須加快地方債務去杠桿的步伐,而其中的關鍵,則在於地方政府亟須加快角色和職能的轉變。

  隨著我國基建規模的不斷擴大,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也開始逐漸膨脹起來。報告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地方政府總負債已達到30.28萬億元。雖然與總資産108.2萬億元相比,地方政府的債務尚處於可控階段,但潛在的風險依然不可小覷。一些地方政府為了保住當地的經濟增長速度,不斷開工各種建設項目,資金需求量巨大,借債搞項目的衝動強烈。再加上地方政府承擔的教育、醫療、養老、水利等各種民生項目也越來越多,資金缺口也不小,大都只能依靠借債才能舉辦。

  在債務規模不斷膨脹的同時,一些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卻不容樂觀。經濟發展是地方政府增收的最大後盾,但近幾年來在宏觀經濟持續下行的背景下,地方稅收增長的幅度開始放緩。土地出讓金一直是許多地方政府收入的最大來源,但由於房地産市場已告別瘋漲階段,土地出讓金的增幅也大幅下降。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的決算數雖然再創新高,但僅為預算數的117.6%,對比2013年決算數為預算數的152.6%,相關增幅已經明顯回落。

  為了解決沉重的地方債務問題,國家已經出臺了包括地方債務置換等重大措施。但從根本上來説,還需要從地方債務産生的根源出發,遏制地方政府不顧實際情況盲目加杠桿的衝動,這樣才能真正化解地方債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

  一方面,必須加快從“建設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以往為了追求政績,許多地方政府將GDP的規模和增長速度作為施政的主要著力點,即使沒條件也想盡辦法上項目,這是導致地方債膨脹的根源。如果地方政府能夠轉換角色,專注于為各種民生事業服務,那麼不僅能夠從繁重的建設任務中解脫出來,還能夠取得減輕負債、減少債務風險的功效。

  另一方面,必須加快從“包攬型”政府向“引導型”政府的轉變。長期以來,很多地方政府都習慣於大包大攬,政府“越位”現象普遍,但有限的財政資金顯然左支右絀。只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大力發展公私合作的PPP模式,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基建和公共事業建設領域,才能發揮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巨量社會資本的“支點”作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