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資産為何“變身”利率債?
- 發佈時間:2015-05-30 02:34:56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胡愛善
證券時報數據中心統計顯示,目前3個月期的銀行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在5.16%左右,而5年期國債收益率約在3.32%,銀行對於債券投資已是意興闌珊。不過,地方政府債是一個例外。
自5月18日江蘇省地方政府債開端,迄今已完成了新疆債、湖北債、廣西債等共計981億元地方政府債發行工作。據中債網披露,各地方債招標利率或低於或持平于同期限國債,這表明,信用等級弱于國債的地方政府債券,銀行卻願意以高於國債的價格“吃下”。
背後的原因,應與各地政府手握的財政存款資源分配有關。而央行等三部委不久前將地方債納入國庫抵質押範圍的新規,也在流動性預期上對地方債形成利好。不過,這些都是狹義和淺層次的。
實際上,已經開啟的本輪地方債置換發行大幕,將可能貫穿未來3~5年的長週期。其指向的宏觀意義,在於從根本上解決多年來地方政府債務的無序膨脹,以及由此帶來的産能過剩、轉型不力、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等諸多弊端。這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民生問題。
與此同時,各類銀行一直以來也都無法擺脫與地方政府欲説還休的牽扯。由於缺少財務硬約束,相關地方融資平臺對利率極不敏感,各種具有國家隱性擔保的平臺貸款、信託等非標債務、高收益低風險的城投債券等不斷膨脹,間接反哺了上述資産的擁有者。據統計,這些信用類資産的平均收益率約在8%~10%之間,由於風險權重低,以商業銀行為主的投資者無形中成為這一怪象的最大受益者。
不過,現在卻面臨著情勢的逆轉。根據公開數據,今年地方債發行規模將超過1.7萬億,其中僅置換類就達到1萬億左右,這一置換過程正體現為高收益信用資産向低收益利率債券的“變身”。也就是説,如果貨幣當局沒有給出其他的流動性補償手段,那麼以商業銀行等為主的金融機構將承擔這一不菲的改革成本。
有研究員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這種“為國接盤”行為,將為避免可能出現的地方政府債務違約作出貢獻。從國家層面來説,這也是一種跨期平衡策略。
從超儲率快速走高以及央行祭出的定向正回購等動態情況來看,目前我國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充裕程度,將足以在保證金融穩定的前提下完成上述使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