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債券 > 正文

字號:  

地方債實行限額管理 三年過渡期完成債務置換

  • 發佈時間:2016-01-14 02:35:17  來源:東方網  作者:王瑩  責任編輯:畢曉娟

  證券時報記者 王瑩

  近期,財政部下發了《關於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限額管理的實施意見》。業內人士認為,該《意見》加強了地方債務管理的透明度,通過三年過渡期債務置換避免債務違約大規模爆發。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還取消了地方融資平臺的政府融資職能,借此城投公司轉型有望加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政府購買服務會成為主要突破口。

  地方債限額管理細緻化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表示,“《意見》首先強化了地方政府債務需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批,及上級機構的監管。此外,一旦債務限額核定完成,若要進行調整是很困難的,所以該意見同時強化了事前管理功能。”這將利於改變過去對於債務增長不透明的局面,並可約束地方政府的舉債行為。

  民生證券固收分析師李雲霏認為,政府債務分類實施限額管理,規範舉債行為、化解債務風險。未來政府一般債務、專項債務均實施限額管理,分別由一般預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或專項收入償還,政府舉債要依據投資項目特點規範發債,禁止無序增加債務。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地方政府債務餘額達15.4萬億,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是16萬億,債務率為86%。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地方政府債務總體上是風險可控的,確實存在一些地區債務規模較大,償還能力下降,個別地區存在發生局部風險的可能性。

  根據《意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要對本地區地方債風險防控負總責。列入風險預警範圍的地方各級政府要制訂中長期債務風險化解規劃和應急處置預案,在嚴格控制債務增量的同時,通過控制項目規模、減少支出、處置資産、引入社會資本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消化存量債務,逐步降低債務風險。

  劉元春表示,我國當前地方債務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一、我國債務規模龐大,按照傳統模式難以為繼。二、沒有規範管理的措施,未來債務增長的速度可能會十分迅猛,將面臨失控的局面。三、我國債務兩極分化現象嚴重,所以處理方式區別很大,目前有400個縣債務超過100%。他説,“《意見》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政府舉債變得更加透明,但並無法解決根本的財政問題,屬於‘治標不治本’之舉。”

  業內人士認為,2016年地方債務總量會比較大,並且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財政收支預算,特別是收入部分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今年土地收入收縮明顯;改革所帶來的剛性兌付,不同的方案,將會帶來不同的兌付力度;隱形債務暴露敞口會加大。

  三年過渡期

  完成債務置換

  樓繼偉説,“地方政府存量債務中通過銀行貸款等非政府債券方式舉借部分,通過三年左右的過渡期,由省級財政部門在限額內安排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

  李雲霏稱,三年過渡期債務置換完成,定向置換比例將明顯增加。存量債務中的非政府債券部分,將用三年的過渡期置換完畢,意味著今後兩年的置換規模將達到10.6萬億,置換過程中央行、銀監會等有關部門將配合定向承銷發行等相關工作,意味著定向置換比例將比2015年的25%有明顯提高。

  取消融資平臺

  政府融資職能

  《意見》著重指出取消融資平臺公司的政府融資職能,鼓勵有經營收益和現金流的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改制,通過PPP、政府購買服務等措施予以支援。

  李雲霏稱,“這就意味著空殼類融資平臺將加速關閉,具備現金流創造能力的融資平臺繼續作為公共服務和公共産品的主要投資主體,但投資方式規範為PPP或者政府購買服務。”

  地方債務風險沿著融資平臺-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鏈條向上層層傳導,透支國家信用,威脅經濟整體穩定的系統性風險。

  為此,監管部門此前已出臺了不少政策,包括階段性審計、控制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企業債發行分類管理,以及允許地方政府“借新還舊”等。此次,《意見》終於將地方政府與融資平臺之間的信用職能剝離。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業內人士對於該《意見》是否能夠徹底實施表示擔憂,並稱現在已衍生出了許多變相融資平臺,如産業基金變相融資等。有效治理地方債務亂象仍任重道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